对于乌兰浩特市的老干部们来说,王凤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是与老干部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王凤玲来说,这似乎又是缘分注定的。从1989年9月在市委老干部局参加工作至今从未离开过。昔日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如今已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王凤玲觉得,自己走过的这段路程虽然漫长而艰辛,但却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因为她把心交给了老干部事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潜心学习研究,积极探索工作的规律特点 王凤玲始终把对老干部工作的热爱和追求付诸于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注重研究老干部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加强改进老干部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她一直把学习政治理论和老干部工作业务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使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解答政策咨询得心应手。她还注意对老年保健学、老年心理学、家庭伦理学等方面知识进行学习,进一步丰富了知识。担任局领导后,她更是深入调研,笔耕不辍,写出了不少很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精心组织引导,注重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 为了让老同志真正做到老有所为,王凤玲提出了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核心作用,继而引导老干部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工作思路。相继成立了9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个个都有健全的学习、活动制度。每年年初就订出学习计划,每次学习前,都由支部书记或指定其它党员做好领学和主题发言准备,党员人人有责任,个个都是老师,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她还提出以制度管人的思路。明确规定了党组织生活的时间、量次、要求和责任,老同志们学有场所、学有组织、学有资料,各党支部的生活和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她还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和宣传教育活动,老同志们在一起传阅有关文件,研究各级党委政府“声音”,纵论时政,做到了思想常新、与时俱进,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益发强烈。在参加党组织活动中,老同志之间的情感得以凝聚,老干部的党员意识、政治觉悟得到了新的升华。 她还把目光放在了关心下一代身上,积极引导老同志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先后动员老同志捐资7500多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春蕾女童。今年“七一”前夕,在全市20所中小学成功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大型巡回图片展,有25000多师生观展,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她还十分注意动员老同志养身保健,经常抄录摘编各种有效偏方和“食疗歌”等保健知识送给老同志们。支部的老党员还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目前有35名同志担任着社区环境保护监督员、房产物业管理监督员、窗口技术单位行风评议员、医药食品技术监督员等社会性工作;在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的植树种草、修整场地中,在邻里矛盾的化解中,在居民楼栋的环保、绿化、治安中,都有支部党员忙碌的身影。 贴心交流沟通,扎实开展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王凤玲非常注重与老干部思想上的交流沟通,经常与老干部通“热心电话”,把组织的关怀和老干部工作者的问候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坚持与老干部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及时将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党委、政府;定期给老干部作时事报告,及时将全市的政治、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向老干部通报;深入到镇街和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并督促老干部“两项待遇”落实。对异地居住的离休干部和退休后回原籍安居的老干部,王凤玲经常给他们打电话问寒问暖,每逢年节总要寄张贺年卡道一声祝福,送去组织的关心。 接待老干部来信来访,是老干部局的一项日常工作。许多老干部经常想去老干部局坐一坐、谈谈心、说说心里话,反映情况、了解他们想了解的东西,提些建议、意见和要求。王凤玲总是满腔热情地接待,与他们唠家常,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讲解。有些老干部年事已高,性情急躁,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有时还骂人,但王凤玲从不生气,更不顶撞,而是好言相劝,缓解激动情绪。有些老同志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或暂时难以解决的要求,她也总是耐心地、反复地做好劝解工作,决不上交矛盾。 热心关怀帮助,真诚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 “能够为老同志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王凤玲经常讲的一句话。她时时处处关心老同志,为老同志排忧解难,老干部们只要有难办的事情都喜欢找“小王”。对于老同志的要求,她有求必应。有的老干部家中煤气打不着了,她跑上前去亲自解决;有的老同志突然病危,她和工作人员及时送入医院抢救,不分昼夜的守护在病床前;有的老同志遗属经济上困难或子女不在身边,她经常予以特殊的照顾,并时常打电话问候。至真至诚的服务,赢得了老干部的赞扬与信任。 “老同志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他们是人民的功臣,我们作为党的干部、作为晚辈,应当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尊敬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安享晚年。”她这样要求工作人员,更这样身体力行。为了全面了解老干部家庭情况,王凤玲和工作人员对所服务的离退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信息,录入电脑,建立了老干部基本情况档案、生日档案、健康档案。经常上门看望体弱多病、行走不便和孤寡特困老干部,从日常吃穿、家政服务、看病就医等各方面关心他们。她怀里总是揣着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的全是老干部的基本情况,张老家的煤气费该交了,李老家的水管需要修了,王老家的院子得找人重新修葺了……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上。她还为子女不在身边、家中有特殊困难、异地居住等特殊情况的老干部建立了“特别档案”,和他们经常保持着联系,随时关照他们。 王凤玲在工作中想老同志之所想,急老同志之所急,从来没有怨言。一次老干部孙金兰急着参加支部学习,突然发现手上的白金戒指没有了,当时老人非常着急,王凤玲一边安抚劝慰,一边帮着回忆。老人说刚才在家洗衣服了,可能是不小心掉到盆里,倒水时倒到马桶里了。王凤玲想到戒指相对较重,而且马桶有回水弯一般不容易冲下去,当即和老人赶回家,二话没说,撸起袖子把手伸进马桶开始寻找,果真为其捞出了戒指,当时老人家热泪盈眶说:太感谢你了我的“老姑娘”。 用心办好实事,充分履行部门和岗位职能 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事关老干部的切身利益,也是老干部最为关心的。对老同志的合理要求,她不仅认真去听,还积极向领导反映,提出解决建议,使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对老同志的一些特殊问题和困难,她按照特事特办的精神,积极协调,争取领导的支持,为老同志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消除老干部的后顾之忧。 她长期义务为异地居住的离退休干部协调工资、药费报销及抚恤金、丧葬费等邮寄工作,有些老干部虽然未曾见面,但他们及家属有事都会“找小王”。市民政局离休干部刘丹忱,一直居住在北京,平时只能通过书信和电话与其联系,他所有在乌兰浩特市的事情几乎全委托王凤玲办理,几年前老人去世了便失去了联系。2010年发放离退休干部住房补贴时,王凤玲经过多方查找与北京市南礼士路公安部门联系,最后查找到刘丹忱唯一的儿子并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为此老干部的儿子非常感谢,执意要留出一千元钱作为感谢,被王凤玲婉言谢绝了。为发放房补,王凤玲费尽周折查找到30多名已故离休干部的遗属或子女。 由于平时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为老干部服务,20余年的工作,使王凤玲和很多老同志成为了知心朋友,心中快乐或不快乐的事都愿向她倾诉。房产局离休干部张殿新今年已经89岁了,每年过生日都会邀请她参加家庭成员举办的祝寿宴,王凤玲无论多忙,都会按时赶到并送去礼物,看见老同志那企盼和高兴的眼神时,她的内心也非常温暖。老干部石景奎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很少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次老人家十分难为情地走进王凤玲的办公室,讲述了儿子不孝顺将其赶出家门,他想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的事情。王凤玲听完情况后,立即找老人的儿子进行说服教育,为其摆明利益关系,苦口婆心劝说,最后儿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赔礼道歉并写下保证书。 拳拳公仆心,悠悠儿女情。王凤玲的努力得到了组织和老干部们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她曾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团干部,在2003~2008年连续6个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09年被市委、政府评为市级优秀领导干部,200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老干部先进工作者。2008年她负责的离休干部第一党支部被自治区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先进离退休党支部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