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干部工作的陈继华,真有点“老”的味道,50几岁的人看起来像60多岁,头顶亮了,头发白了。有人说他是工作累的。是的,26年了,天天为老干部的事奔波。抓“两费”清欠,建老年人大学,拉平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哪一项不是硬仗?在陈继华的带领下,市委老干部局不但赢得了一个个胜利,而且获得了一项项荣誉。“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机关”、“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些荣誉的背后,无不凝聚着陈继华的心血和汗水。 一、抓改革,办实事,细微处温暖老干部的心 1980年,28岁的陈继华服从组织安排,调入市委组织部老干部科,从此就和老干部工作结了缘。 1992年10月,他上任市干休所所长。一天傍晚,他本想登门拜访老干部,走到院子里,正赶上所里分蔬菜。老人们排着长队,有的推着儿童车,有的挎着篮子。那情那景,让陈继华的鼻子酸酸的。他很快做出决定,不论是节日物资还是季节性物资,一律分片承包,送货上门。不久,他又拆了干休所东院墙,盖起两层小楼对外出租,把食堂改造后对外接待,不仅给老干部们待客就餐提供了方便,还用这笔租赁承包费全免了老干部们的节日物资、季节物资及有线电视收视费等开销。之后,他又改革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规定”。干休所原来两个星期放一次洗澡热水,他改成一个星期一次;原来14级以上干部家里才能安装电话,他为家家户户都争取上了。虽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尤其伸手要钱要物要援助,陈继华的难处可想而知。可他总说:“难为我一个,幸福一大家,值。” 二、抓清欠,建机制,落实离休干部生活待遇不手软 1.“笨办法”破解清欠难题。1997年1月,陈继华走马上任淄博市委老干部局局长。那时,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转型。但老干部政策却没跟上,离休干部“两费”出现拖欠,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出现“空挡”,仅离休干部“两费”就拖欠680多万元,他深切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 为了让老干部的医药费按规定据实报销,陈继华想出了个“笨办法”,即每年分两次把全市市属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全部收到老干部局,由老干部局查验核算后,协调市财政一次性解决。于是,陈继华带着全局老少齐上阵,查病例、对药单、核项目。为了早一天把钱发到老同志手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他和大家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累得头晕眼花,腰酸腿胀。就这样,笨办法解决了大问题。 2.重实际建立长效机制。每年重点抓清欠,年年清欠年年欠,这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根本之策。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了陈继华的心病。为了尽早去除这块心病,他带领一班人在中央建立“三个机制”政策出台之前,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2000年,市政府印发了有关文件,对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实行单独统筹。统筹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以后按12%递增。2002年,出台《淄博市市属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了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落实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特困企业离休干部年度医药费由市财政负担70%,单位负担30%;破产、关闭和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无厂房、无土地、无资金来源的,经审核批准,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全部由市财政解决。2003年,又出台《关于市属破产企业离休干部归主管部门管理的意见》,将市属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纳入到部门管理,费用由市财政拨付。这项政策的出台,使一度失去主管部门的离休干部,又找到了“娘家”。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还获得了淄博市年度“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3.软磨硬泡“拉平”待遇。“两费”解决了,“机制”建起来了,“公平”问题又出现了。党政机关与企事业之间,好企业与不景气企业之间,不同的生活待遇引发了老干部们新一轮的不平衡。 为了解决“公平”问题,陈继华三天两头给书记送材料,逮着机会请市长听汇报。通过“磨”和“泡”,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4月,有关部门联合下文,对拉平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和各项补贴标准作出了规定。为进一步落实企业离休干部增资问题,2005年1月,由市财政对40家企业395名离休干部进行补贴,5家破产终结和无产可破企业的20名离休干部从2004年起增资全部由财政承担,此后由市调度资金解决。 不平的,拉平了;平衡了,还要持续平衡。陈继华有一股一做到底的韧劲。2005年11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做好改制重组及关停破产国有企业离休干部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对企业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与党政机关离休干部同步调整,以及改制重组和关停破产国有企业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问题。 三、抓活动,建阵地,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1.突出主题抓活动。老干部的物质待遇他得管,精神生活他也不忘。对此,每年突出一个或几个主题,开展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建活动、“实践‘三个代表’十大模范”、“文化艺术活动十大标兵”、“万名离退休干部百题竞赛”、“纪念建党80周年歌咏比赛”、“全市老干部书画刻瓷展”、“市直离退休干部赛诗会”,这一个个活动,把老干部们的精神生活搞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 2.呕心沥血扩建老年人大学。淄博市老年人大学始建于1984年,是全国较早的老年教育机构之一,但多年来只有几间平房,师资、设施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今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正是建设老年人大学教学楼的大好时机。 时机虽好,怎么争取这个项目呢?陈继华可费了不少脑筋。2003年年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老干部情况通报会。陈继华边汇报,并把预先准备好的新教学楼效果图摆在显眼的位置,邀请领导们参观。书记、市长一看就明白了,同意了工程立项,并答应支持资金800万元。 立项批准了,但资金却远远不够。陈继华就带着人到市直单位、各县区“化缘”。为了让市财政局尽快将建设资金拨付到位,陈继华多次前去协调,财政局的同志跟他开玩笑说:“陈局长,你干脆把办公桌搬到财政局来算了,省得天天跑。” 他的执著精神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感动了所有与他打交道的人。各区县和市直单位的捐助款一笔笔到位了,市财政也于2005年初一次性拨付400万元。终于,投资24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在2005年“老人节”建成启用。许多老干部见到茵茵绿树、芊芊芳草环绕的新教学楼,激动得热泪盈眶,年轻时没能上大学,到了老年终于圆了大学梦,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四、抓班子,带队伍,树立群体良好形象 2005年4月,老干部局收到了市纺织办老干部工作者和七位离休干部的署名信,信中说:“在市委老干部局,从局长到每一位同志身上,始终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他们为老干部办实事,亲情服务,态度谦和,到老干部局办事是一种享受。我们从内心感谢他们,他们可称得上我市机关干部的楷模。”这是对市委老干部局最好的肯定,也是对陈继华的客观评价。 陈继华善于抓班子,带队伍。他积极支持班子成员大胆开展工作,使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有职责任务,又有权利义务。局内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都及时提交局长办公会或局务会研究讨论、集体决定。他经常主动和局机关的同志谈心交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非常关心局里同志的政治进步,政治上严格要求,积极培养。近年来,局机关先后有三名同志被选拔为正县级干部,七名同志被提为副县级干部,有两位年轻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市委老干部局被市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评为优秀班子。 对同志,他关爱有加。1997年市委分房,他把自己应分的新房主动让给其他同志,并为同志们多争取了四套住房,使局里住房不达标的九名同志全部住上了达标的新房。他带头与几位副局长拿出自家的房产证抵押贷款,并及时办好各种房产手续。他听说一位刚从部队转业到局里的同志家属没有工作,生活比较困难,就跑出十几里路上门慰问。这位同志感动地说:“这是十几年来,第一位领导进我的家门!”像这样关爱同志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 几十载风雨春秋,陈继华一路负重,一路前行。从老干部感激的目光里,从领导满意的神情里,从同志们的赞叹和敬意里,我们看到了陈继华的价值,看到了陈继华的光荣与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