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4年7月的南丹县委老干部局,从当初管理全县的130名离休干部到现在扩大管理着全县2000多名离退休干部。多年来,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在加强离退休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的“两个待遇”,发挥老干部作用,管理老干部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坚持抓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制度坚持学习,使老干部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能在思想意识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这是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内容,也是老干部自身的需要。从1984年至今,每月15号是南丹县离休干部的政治学习日,22年从未间断过,且每次都保证有一名县委老干部局的领导参加学习与讨论。在县委老干部局的积极努力下,还组织离退休干部外出参观、召开座谈会、通报会、举办文艺演出、订阅报刊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 二、积极落实“两个待遇” 南丹县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共有25名离休干部,在还没有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反映这部分老干部的实际情况及困难并提建议,最终在2003年6月争取到25名老干部的各项费用由县财政负担,此项举措在广西同类工作中走在了前列。在南丹县,多年来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全部足额按时发放,没有出现拖欠现象。 和广西其他一些县(市)一样,南丹县部分国有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一度得不到保障,企业无财力缴纳医疗统筹金。南丹县委老干部局积极主动找县委、县政府领导反映有关情况,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县政府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南丹县离休人员医疗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确保了老干部医药费按制度实报实销。 三、树立全心全意服务老干部的思想 在南丹县离退休干部中,总能听到县委老干部局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热情为老干部服务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却都是那样感人。 1998年10月,南丹县委老干部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到外地参观考察,老干部何连云突发脑血栓,带队的黄汉昌局长,黄晓星副局长在去医院的路上轮流背着何连云,黄汉昌局长亲自在医院护理。何连云因脑血栓突发引起瘫痪,大小便失禁,照顾的难度连何连云的儿子都不愿面对,而黄汉昌却一连七天伺候着何连云的吃喝拉撒、擦身换洗。 南丹县水电局的离休干部郑爱诚在2002年大年三十的夜里因病去世,按当地风俗习惯,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哪家有了白事别人都忌讳到场,其家属便试着与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取得联系,得知这一情况后,局长罗冬梅、副局长黄晓星、办公室主任邓宏贵马上赶到郑有诚家中协助家属办后事,并从大年初一一直忙到年初二,令家属非常感动。 2006年元旦,在广西防城港居住的南丹县经贸局老干部谢润田因病突然去世,事发不在本地且又在放假,如耽搁两天再去处理也未尝不可,而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黄晓星在中午12点多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局里干部黎雪驱车赶往400公里远的防城港,在夜里两点多钟出现在谢润田的家中,组织上的关怀温暖了家属的心。 南丹县委老干部局的全体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还开展了“六知六访”送温暖活动。即:知道老干部姓名及年龄、身体状况、专长爱好、居住地点、家庭经济情况、行踪去向;对老干部病重住院生活困难、天灾人祸、生日寿辰、家庭纠纷、易地安置必访。有了这“六知六访”,老干部的一切都尽在掌握中,老干部局工作人员与老干部联系更密切、服务更周到了。 四、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成效显著 在南丹县离退休干部中活跃着许多组织:老年门球队、“夕阳红”艺术团、老年合唱团等,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教育、宣传、甚至外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南丹县有一支活跃在河池市的“夕阳红”艺术团,团员都是离退休老同志。2000年成立时参加人数不多,活动也不定期,后在县委老干部局的关心支持下,艺术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现在团员50多人。由于该团的节目大都是自创的,源于生活,贴近群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成立以来参加河池市的老年文艺节目比赛多次获得一等奖,南丹县凡有重大的演出必指定“夕阳红”艺术团参加。2004年独山县举办花灯艺术节,特邀艺术团的《王三哥与毛姑妹》节目作开场。 五、积极发挥老干部作用 南丹县现有离退休干部2000多人,其中离休干部51人,余下绝大部分是退休干部,他们的管理工作成了县委老干部局的大事。为此,他们成立了县直机关退休干部职工协会,负责组织退休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了使协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成立了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法制宣传团、文艺宣传团、思想道德教育报告团、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团、市容市貌整治小分队、行业行风评议员等组织。几年来,他们参与了大量的社会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在南丹县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从2002年成立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全县148个村(社区)、32所中学和中心小学都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老干部局向老干部大力宣传“关工委”的工作性质、意义和作用,动员、引导身体好、热心奉献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积极投身此项工作中,目前全县有500多名老干部参与到“关工委”的工作中。 在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关工委”的工作已纳入到村委会工作中,他们开展“一帮一”活动,对吸毒、劳教人员进行帮教,在全镇第一个实现无毒村。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关工委”的成员近几年来共捐款4755元,在村里修建了两条公路及两座拱桥。2005年4月,村委会决定修建村文化广场,又是“关工委”成员带头,黄恩显、罗恩邦等八位同志共捐1100多元,他们还协助村委调解与邻村边界纠纷3起,家庭纠纷11起。在村里,“关工委”委员们举办科技培训班,邀请县畜牧、农作水果专家讲课,他们还身先士卒带头科学种养:“关工委”员郁硕登种了三亩柑桔、葡萄、沙梨、板栗等,年收入达一万元;莫兰凤科学养猪年收入也有上万元。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村掀起了科学种养的热潮。巴平村里的老年文艺队也是“关工委”组织的。文艺队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崇尚科学、创建文明的理念与村民身边的人与事相融合,寓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巴平村实现了“三无”(无赌博、无吸毒、无盗窃),被评为县、市第一批小康文明示范村。 作为基层的一级组织,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在行使部门职责、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不仅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赏与肯定,还在离退休干部中获得好评。县委组织部管老干部工作的副部长感慨地说:“我曾多次随老干部局的同志一道处理老干部的各种问题,他们的工作太不容易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服务态度好,深深地感染了我。”南丹县原县人大副主任、退休干部邹祉德说“南丹县委干部局的工作人员对老同志非常尊重,他们为老干部服务的事例讲不完。” 在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历年的获奖单上我们看到:1994年、1995年,老干部局荣获自治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黄汉昌荣获自治区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杨昌、黄汉昌、韦照敏、黄晓星等同志曾获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罗冬梅同志获全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称号;老干部局支部多次获县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称号;从1998年开始老干部局历年获县委、政府目标管理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南丹县委老干部局全体人员工作的诚心,为老干部服务的热心,南丹县委老干部局是一支让当地党委放心、老干部满意的工作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