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爱一份情 ——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离职休养干部管理所所长王欣

2016-12-30 10:35|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502| 评论: 0

    在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干休所——包头市干休所,老干部们每说起王欣来,都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王欣是我们的半个保姆!我们之中没有人不认识王欣的,就连我们的家人、朋友都对她特别熟悉,当然她对我们每个老干部也都了如指掌,这都源于这些年她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和关爱。她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儿女胜似儿女。”
    一、“我们都是高嗓门、婆婆嘴、兔子腿”
    生命的长河同自然界的长河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事已在记忆中淡漠了,但也有许多事不仅未被时间湮灭,而且时间隔得越久越在记忆中闪光。王欣带领所里一干人用行动证实了这句话,不禁令戎马一生的老干部们的心中常常会升发出许多温暖的记忆。
    包头市干休所有离休干部121人。王欣经常对所里的工作人员说:“过去的年代这些老同志们为我们南征北战打江山,现在年纪大了,需要我们来关心照顾,这既是我们的荣幸,又是大家的福气,我们一定要把服务工作做好,让这些老干部晚年生活得更幸福、更安逸、更舒心。”在干休所,经常可以听到工作人员们这样评价自己:“瞧,我们现在都是高嗓门、婆婆嘴、兔子腿”。因为老人们耳朵听不清了、记忆力也下降了,但是做事还特认真,为老干部们服务,就得练就这样的“真功夫”。
    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适应新的形势,在服务和管理中,王欣在全所提倡以人为本,为老干部营造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提供亲情化的服务。她在干休所倡导并开展了工作人员与老干部“心连心”活动,每名职工联系三至五名老干部,作为对口服务对象,每月定期上门探访,并实行“一联三包”责任制,对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思想动态进行详细的了解并记录,之后对相关情况进行整理、汇总、解答。“三包”指包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不折不扣地落实;包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老干部的思想动态,做好说服解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包老干部的家务琐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同时,建立了老干部信息库,全面细致地掌握老干部及其家庭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服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每逢夏季三伏天,所里都要开展“暑期送清凉”活动,为老同志们送上一份清凉的防暑品,送去党和政府对老同志的无限关怀。令人感动的是,王欣每到一户,老干部都会为她端上自己熬好的冰糖绿豆汤,握着她的手心疼地说:“看把你热的,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你们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
    2003年,干休所有六位老干部去世。王欣冷静地分析了他们的去世原因,其中有三位老人已卧床三年以上,并有严重的肺心病、心脏病;另外三位老人身体还不错,只是平时不注意养生保健,存在保健误区。王欣意识到,有责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养生意识,使老干部们益寿延年,安度晚年。为此,从2004年开始,开办了“老干部科学养生保健学习班”,专门聘请医学专家系统讲授老年保健知识,以及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老干部激动地说:“这样的班办得太及时了!又可以让我们多活十年了。”2005年,王欣带着老干部们把保健班办到了延安,2006年又办到了山西绵山。有人劝她:“60岁不出门,70岁不过夜,你倒好,领着一群平均80岁的老人去外地瞎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可王欣却不这样想,“为了老干部们的健康长寿,我愿意冒这个险”。
    无独有偶,2004年8月的一天,王欣领着儿子去影楼照相,正遇一对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王欣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老干部补拍婚纱照,找回逝去的青春。经过摸底调查,筛选出38对婚龄50年的金婚夫妇,为他们拍摄金婚纪念照。为了避开盛夏的高温,王欣和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六点多出发,分头到市四区接老干部夫妇。从接送、化妆,到挑选婚纱试装,每对夫妇需花费近三个小时。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王欣都紧随在老干部左右,帮他们设计服装、造型,当电脑中呈现出一对对老年人焕发青春、相濡以沫的照片时,王欣总是会心一笑。离休干部任文茂的老伴说:“你们想得太周到了,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时兴照婚纱照,我们当初结婚的时候穿的都是清一色的绿军装,风风雨雨走过了这么多年,本想补照一张婚纱照留个纪念,可儿女们都忙,自己又不好意思去。现在所里专门组织拍摄,不仅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也弥补了我们的终生缺憾,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让人眷恋的年轻时代,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对于久病在床,不能参加摄影的老干部夫妇,王欣一样牢记在心,在她的建议下,影楼利用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为老干部制作出了同样精美的婚纱照。
    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老人们”
    “无怨无悔是我做人和工作的原则”。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王欣体会到,做老干部工作就是后人照顾前人,晚辈照顾长辈的工作,不投入真情是做不好的。几年来,王欣始终把老干部视如自己的父母,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像女儿一样真诚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张定安是包头市干休所代管的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离休干部,2006年3月病逝,享年101岁。在张老去世前,王欣八年如一日,坚持每周至少去张老家探望一次,陪他说话聊天,买药送药,帮助家里安装防护栏,更换卫生洁具,维修灯具、电话、饮水机,事无巨细地帮助张老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总之,家里一有事,张老首先让孙子给王欣打电话。随着年龄增大,张老的听力明显下降,连他的儿孙们都无法和他交流,需要拿笔写下来。然而几年来,只要有各级领导来看望张老,王欣都是张老指定的“专职翻译”。这源于他们之间多年来已形成的一种默契。在张老弥留之际,王欣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床边,积极和家属、医生想办法,用最好的医疗技术挽留这位功勋卓著的世纪老人。
    2005年4月,90岁老红军吴正夫在自家楼道里不慎跌倒,左臂关节错位,王欣在得知消息后,及时把吴老送到医院,并和子女们一起与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当吴老需要赤身在X光室接受治疗时,他的家人回避了,王欣却丝毫没有犹豫,主动陪伴在吴老身边配合医生的治疗。接骨是很痛苦的,吴老痛苦的呻吟,王欣流下了泪水,可是她紧紧压住吴老的腿和手,不断地鼓励和安慰他。事后,吴老逢人就说:“王欣比我的亲闺女还亲”。一次,王欣在走访老两口腿脚都不好的离休干部顼汝达时,发现他家客厅有一片积水,便提醒老两口要注意安全小心滑倒,并拿起拖布把地上的水拖干,并询问了这片积水的由来。原来顼老所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又是顶楼,近期连续的几场大雨导致了房顶漏雨,门口的一片积水就是漏雨所致。顼老说:“儿女们都各忙各的,房子漏了也顾不上管,老伴已经摔过一跤了。”了解情况后,王欣立即与东河房管局联系,三天后,顼老打来电话说房子已经修好了,王欣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妥善处理老干部的后事是一项抚慰家人、倡导人文关怀的善举,同时也是干休所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几年来,无论双休日还是工作日,只要接到老干部病故的消息,王欣都会带着工作人员及时赶到老干部家中,帮助料理后事,联系火化安葬、购买花圈等事宜,包括审核结算丧葬费、抚恤金,每项工作都有专人承办。离休干部翟丙辰正月初五去世,王欣带着工作人员在凌晨五点冒着刺骨的寒风前往殡仪馆为翟老做最后的送别。翟老的老伴感动地说:“老翟是在组织的关怀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他没有遗憾了。”
    曾经有人对王欣说:有些琐碎的事本来可做可不做,何必给自己找这么多麻烦呢?而王欣的回答是:老干部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了一生,没有他们的过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就是这种感情和亲情,促使他们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老人们,也只有这样才表达出他们对这些老干部们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三、“能大的别小,能干的别拖”
    生命的意义在于密度而非长度,从事老干部工作就意味着奉献,“能大的别小,能干的别拖”,王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欣深深体会到,干休所工作无小事,要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到老干部心坎上,就必须想方设法为老干部办实事。为此,王欣提出三条原则:“宁大勿小”,对于老干部交办的每件事都要当做大事来办,老干部身上无小事;“宁多勿少”,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多做好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少一些埋怨;“宁急勿缓”,老干部们普遍年事已高,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待遇都翘首以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几年来,王欣始终坚持做到:上级有明文规定的尽快办,没规定但有经验的参照办,不违反政策又符合实际的尝试办。作为一名所长,王欣始终把为老干部排忧解难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想老干部所想,急老干部所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随着老干部“双高期”的到来,医药费的报销逐渐成为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老干部医药费及时报销,解除老干部的后顾之忧,王欣把过去老干部到单位送单据、取药费,改为现在的工作人员上门取单据、送药费。每次在医药费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王欣都会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为老干部垫付医药费,所里的职工也在她的带动下积极筹措资金,优先把医药费送到老干部手中。
    干休所的办公楼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风雨的洗礼,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老化,房顶漏雨,墙皮脱落,管道锈蚀,门窗不严,电路故障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办公。2004年,王欣积极筹措资金,全面改造干休所办公设施。施工期间,王欣几乎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一个多月过去了,她的体重减了十多斤,腰也越来越疼,但她没有休息一天,咬牙坚持边治疗边工作。经过全面整修后的办公环境宽敞明亮,“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十个大字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附近的居民都说改造后的干休所,已经成为所在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但王欣的腰也从此落下毛病,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都会隐隐作痛。爱人心疼不已地问她:“值吗?”她只是一笑置之。
    王欣认为,为老干部服务是她的荣幸。只要能让老干部满意,她再辛苦也心甘情愿。
    2005年,儿子在中考前中了暑,是最需要妈妈照顾的时候,可那时王欣正带领工作人员为老干部们送防暑品。回家后儿子埋怨妈妈说:“你就顾你的老干部,我病了你也不管。”面对孩子的埋怨,王欣既心疼又无言以对。王欣的父母家住东河,由于工作忙,很少能抽出时间看望他们。就算在看望和他们住在一栋楼的老干部时,也只能站在楼下望望父母家的窗户,因为还得赶着去看望下一户老干部。有一次,在看望老干部时碰到了母亲,母亲用责怪的眼神看着王欣,提醒女儿多注意身体,并开玩笑地说:“真希望我也是你们的老干部,这样就能经常见到你了。”
    近年来,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包头市干休所的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包头市两级党委老干部局的高度评价,2005年被评为“全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老干部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包头市老干部先进党支部”、两名老干部被评为“包头市老干部先进个人”;王欣先后获得了“包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包头市第二十届鹿城文化艺术节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王欣,这样一个普通的人,表面上雅致宁静,实则内涵丰富,值得人细细咀嚼和品味。王欣从35岁担任干休所所长,一干就是八年。有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在干休所都干出茧来了,还每天变花样,图个啥?”王欣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时刻以党的事业为重,只要组织需要我,老干部需要我,我愿意再干10年、20年!”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