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浦东“二次创业”需求 努力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 ——记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老干部局

2016-12-30 10:26| 发布者: 家网编辑4| 查看: 398| 评论: 0

    “浦东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近几年来,浦东新区的老干部工作紧紧围绕浦东推进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跨越的大局来思考和谋划,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今年8月底,共管理和服务区属离休干部858名,市管副局级退休干部和原川沙、南汇县四套班子领导75名,社区离休干部近2000名。2006年被上海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委老干部局评为“上海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中关工委、全国文明办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获得“上海市开拓老年事业先进集体”、连续两届获得“上海市推进社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注重加强领导,不断创新老干部工作模式

    建立老干部工作党委。为加强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后的老干部工作,更好地指导和推进老干部党建工作。20099月,区委决定成立中共浦东新区老干部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研究;按照“五好”党支部建设目标,指导各单位把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建规划,配备好老干部党支部班子;进一步做好新时期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老干部先进事迹,积极发挥老干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实行老干部党的组织关系属地化。20113月,区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下发《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老干部党的组织关系属地化工作。《实施意见》规定,为了适应老干部“双高期”的需要,老干部党的组织关系原则上都要转入居住地,切实落实“五个就近”(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就近过组织生活),逐步形成离退休干部区域化管理服务新格局。

    创办老干部党校。为加强对老干部党员的教育培训,区委成立了浦东新区老干部党校,并充分利用现有校舍、师资资源,在编制不变、人员不变、适当增加经费的情况下,设立老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办公室,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离退休干部党员培训,并将老干部党校纳入新区大党建格局,纳入新区党校教育培训体系。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2004年开始,浦东新区老干部局开展立意鲜明、具有浦东特色的“争创浦东辉煌,争做文明老人”主题活动。并以此为主线,根据形势和需要创新活动内容,每年在老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开展系列活动。围绕深入推进老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开展“三歌颂、三贡献”主题教育活动。2008年,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在市有关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

    弘扬先进,典型引路。连续多年来,在老干部中广泛开展先进老干部集体、先进老干部个人评选活动,先后有100多名老干部被中央组织部、市老龄委、市委老干部局、新区组织部评为先进个人。在老干部中涌现出了用地图见证浦东发展的全国先进离休干部沈入群;慷慨捐助贫困学生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离休干部张尚琼;十年单骑10万里走遍全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光荣传统,交纳特殊党费94万元的离休干部黄宁等先进典型。黄宁同志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专门委托有关领导到其家中慰问,市委老干部局领导也多次上门看望慰问。

强化载体建设,切实发挥老干部的优势和作用

    开展“金点子”活动。组织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广泛开展金点子活动,为浦东两个文明建设献计献策,贡献聪明才智。高桥镇17名老干部联名给区委领导写信,建议在高桥镇市政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名胜古迹,受到领导高度重视。上钢街道老干部为办好世博会提了27条建议,大多被世博局和新区有关部门采纳。

    开展“老少携手共助世博行”活动。2010年,浦东新区老干部局在全区推广周家渡街道组织开展的“老少携手共助世博行‘六个比一比’”活动,许多街镇、社区的老干部和青少年结对,成立“小小文明啄木鸟”队伍,让老同志担任顾问,共同开展“文明亮眼睛”活动,为办好“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多作贡献。

    立足社区开展“传帮带”活动。浦东新区各级关工组织充分发挥“五老”作用,每年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250多场,3万多名居民和学生听讲。老干部帮教团到监狱、劳教所等地与失足青年签订帮教协议,使360多名劳改劳教人员提前释放和解教。48名老干部作为网吧监督员,为爱护青少年出力。新区老干部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先后为云南姚安县捐款36万,使600多名贫困学生重新上学。

实施“三大工程”,努力让老干部共享发展成果

    实施“温馨工程”,让老干部老有所养。一是区委老干部局除积极参与市“社区老干部工作示范点”创建外,还自我加压,每年开展“社区示范点”创建工作,目前共命名18个示范街镇、89个示范居民区(片)、6个示范医疗卫生单位、19个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发动社区志愿者为老干部提供以预防、护理、保健、康复、健康为主的“五位一体”服务和以助学、助聊、助浴、助行、助医、助餐、助洁、助急为主的“八助”服务。三是连续6年举办“阳光之旅——社区老干部看浦东、看上海”活动,先后有6500多人次参加;每年敬老节组织“千人采风”活动;连续举办11届社区老干部运动会,7000多人次老干部参加。四是从2008年起,浦东新区财政每年支出60万元,为每位社区离休干部增加200元高龄养老经费,使其高龄养老经费增加到每年600元;每年出资600余万元,为每一位社区老干部安装安全扶手以及“阳光呼叫器”或“安康通”,并支付使用费,为老干部提供快捷、方便、周到的服务,老同志们都说:“生活在浦东真幸福。”

    实施“松鹤工程”,让老干部老有所医。一是浦东新区各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落实了老干部看病“四优先”制度。二是投入300余万元用于老干部病区改扩建,2009年,新区医院完成了老干部诊室和老干部专用病房改建和扩建工作。三是按照“三个一点”精神,发放老干部医保外特殊医药费共计75万元;浦东新区财政拨款134万元,解决老干部病房床位差额费用。四是自2008年起,每年支出15万元,为居住在浦东的所有离休干部和局级以上退休干部办理平安保险。五是近几年共走访慰问老干部4963人次,发放慰问金200余万元;发放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各类生活补贴费、困难补助费、节日费,共计343万元;每年组织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健康体检。六是从2009年起,全力做好203名市划转企业老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企业老干部所有经费全部由财政支持解决。

    实施“金雀工程”,让老干部老有所乐。一是高度重视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先后建立“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即沿江、川沙、高桥、惠南、周浦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共计1.8万平方米,并且在38个街镇中选择老干部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49个老干部“就近活动点”,在许多街镇的“阳光驿站”和社区文化中心设立老干部活动场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老干部活动网络。二是利用活动阵地开展老干部风采大赛、“星级活动点”评比活动,创建浦东新区老干部艺术团,参加全国、市组织的各种比赛,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0余个。三是浦东新区老干部大学开设了15门课程,25个班,1000多人次离退休干部参加学习。四是结合每年重大政治主题,精心打造老干部大型系列活动。自2006年以来,相继举办了“纪念长征70周年”、“放歌颂改革、盛情迎奥运——奥运接力你我他、老少同乐展风貌”、“晚霞在世博闪光”、“老党员、新奉献”等系列活动。五是浦东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创新建立了浦东区域老干部活动室联合体,与奉贤、金山、松江、崇明等八个单位形成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的大活动格局。2008年,浦东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被评为上海市“示范”老干部活动中心。

狠抓“三个建设”,着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抓思想建设。加强对工作人员服务宗旨教育,树立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奉献的思想,不断提高认识、创新观念,增强了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抓制度建设。两区合并后,组织部、老干部工作党委、老干部局、人保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各级党政一把手是老干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制度,协调推动各级领导按照“三亲自”要求,带头为老干部办实事;建立老干部工作考核制度,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对各级领导班子落实老干部工作责任制情况的检查考核,凡考核不达标的单位和分管领导不得评为先进;确立了“四个同步”的工作制度,明确要求制定党建规划时同步制定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规划,制定行政工作时同步制定老干部工作目标,年终工作检查考核时同步对老干部工作进行考核,制定财政预算时同步落实老干部经费。

    抓骨干建设。区委老干部局十分重视老干部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提出了“建一流队伍,促一流服务”的目标。通过实施“班长工程”,配备好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让刚退下来的街镇领导和在职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使支部充满活力。比如,担任高桥镇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的是原镇党委副书记益嘉华,他勇于创新,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三送三促”活动,受到老同志的欢迎。2009年,高桥镇离退休干部党总支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