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周志斌,沭阳县的老干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既与他的传奇经历有关,也与他的出色工作有关。他不到30岁就到县委组织部从事干部工作;40岁主政党校,从事干部培训工作;45岁调任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兼组织部部务委员,从事老干部工作。也许是这种特殊的工作经历,致使他对全县的老干部多了一份特殊的了解与特殊的感情,使他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一干就是8个年头。每次组织上考察并征求意见时,他总是那么一句话:“要我干,我就老干部局不动。”多年来,他就是凭借对老干部工作的满腔热情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带领县委老干部局一班人苦干实干,使沭阳这个全省有名的老干部工作“老大难”县迈入了全省先进行列,单位多次获得省、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四项制度”、“善行义举”等制度创新经验还得到了省局充分肯定并予以广泛推广。 求真务实,创新推行“四项制度” 2009年4月,周志斌上任伊始,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很快便发现了当时矛盾最集中的三个方面:一是工作人员少,局机关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加起来才7名工作人员,而服务对象却很多,全县离休干部共计806名。二是部分老干部思想懈怠、消极,出现10多起到国家、省上访之事,争待遇比享受现象严重。三是由于沭阳是国家级贫困县,老干部医疗保障标准全省最低,老干部就医个人负担较多,意见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他和大家研究并推行了“四项制度”,使老干部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信访量逐渐降低。一是建立老干部联络员制度。针对老干部局人员少,对老干部服务不周、管理不透问题,从全县老干部中聘请8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联络员,联络县直8大系统的老干部。由此,全县老干部工作也有了联络员这一助手和桥梁,在处理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了无法替带的作用。二是建立集中活动日制度。为了解决老干部原单位活动少、学习交流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问题,确定每季度末月20日上午为集中活动日,组织身体好的老干部开展政治学习、健康讲座、文艺演出、情况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活动日也是该局集中接访日,8年来,每逢活动日,局全体人员总是全部到场,当场答疑解难,解决问题,从未改变。三是建立医疗服务市场化竞争制度。根据全县民营医院的特点,采取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方法,使医院让利30%,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老干部医疗保障水平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受益,老干部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了一次大跃进。四是建立老干部工作齐抓共管制度。积极推动县委组织部和老干部局出台《老干部工作考核细则》,共分为5个方面18个条款,逐条量化,依托组工条线,纳入组工考核,有效改变了基层老干部工作无专人、无抓手的局面。 搭建平台,传递老干部正能量 在周志斌看来,实现老干部队伍稳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要实现“五老”目标,发挥老干部作用,传递正能量。通过周志斌的多年不懈争取,2012年,一座室内活动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广场面积3万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沭阳县城中心位置建成。在活动中心建设过程中,从功能设计、装潢标准到设备购置,周志斌均亲力亲为,严格把关,高标准打造,最终使活动中心达到了苏北县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一流标准,得到了老干部们的广泛好评。 有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这个平台,周志斌又在如何发挥好平台作用方面动起了脑筋。老年大学是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重要载体,为了选好带头人,他多次上门邀请威信高、人缘好的原县人大副主任纪浩波同志出任县老年大学校长,最终,纪浩波受其感动,欣然同意。如今,县老年大学已扩大到8个专业16个班级。为了丰富文体活动,周志斌还亲自调查了解,择选各路高人,组织成立了象棋协会、门球协会、文艺协会、淮海戏地方戏曲协会,参加协会老干部近100多人。为了保存文化记忆,2012年,周志斌牵头主编了《岁月回眸》,发动近100名老干部撰写革命战争史,评选40多篇回忆录收纳其中。2016年年初,周志斌又邀请县广电台记者走进老干部家中,录制《离休干部讲故事》节目,到6月份已经录制40余时,并在电视台实播了10期。据悉,录制的内容还将作为历史档案永久保存。 善于创新是周志斌的一大特点,而其创新的源泉往往又来自于他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前几年,家住胡集镇的离休干部蒋广文,为感谢党的恩情,在家庭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自发到县委组织部交上了2万元特殊党费。在一般人看来,只要将此事在媒体上宣传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周志斌却考虑的更多,居然想到开设“善行义举”光荣榜的好主意来。本着传递正能量的原则,他组织大家把老干部先进事迹做成板面,悬挂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显著位置,让典型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光荣榜已宣传了汪全芝、姜道明等10多名“善行义举”老干部先进典型,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省局的充分肯定,主要领导还专门就此事予以批示。 倾情服务,提升老干部生活质量 为了服务好老干部,除了老干部局人员分工负责外,周志斌一直亲自联系10多名“重点老干部”。每个季度,他都要坚持上门看望和了解情况一次,与这些老干部保持常态化热线联系,通过情感交流,化解了这些老干部的“不解”与“怨气”。也正是因为他和大家的不懈努力,才使沭阳这个五年前的上访大县转变成了今天的零上访县。记得有一位离休干部高某某,曾要求将其医疗保障经费发给个人使用,由自己选择医院看病,不同意就无理上访。面对县委老干部局上门做工作的其他同志一个个被其骂走,谁都不愿再上门做工作的情况,周志斌多次亲自上门挨骂,解释情况,并和局里的同志结合实际进行专题研究,给予高某某就地看病、实报实销的灵活政策,最终得到了他的理解与支持。 为了掌握离休干部的生活情况,周志斌亲自带分组走遍老干部家家户户,哪怕是住在外地的老干部,他也坚持每年上门看望。上门不只是慰问,更重要的是记录老干部身体状况和其家人照顾情况。每每遇到有照顾不周的,他当即就找老干部子女谈话。其中华冲镇一离休干部,工资卡由其儿媳长期把持,连平时零用钱也不给。周志斌在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安排局工作人员为老干部联系重办工资卡,提出了要由乡镇组织委员提取全部工资送给老干部自由支配的解决办法。老干部的儿媳听说此事后,立马和公公协商,恳求仍由她照顾其日常生活,工资由她代管,表示公公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老干部非常愉快的答应了。在多年的工作中,周志斌常常说:“老干部高兴了,我们也就满意了”。他是这样想,也是一直坚持这样做的。 面对离休干部高龄、高发病实际情况,周志斌亲自带队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和老干部需求,为9位卧床离休干部设立家庭病床,协调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做到一般病情就在家里治疗。如离休干部毕大爷,因老年痴呆长年卧床不起,设立家庭病床6年期间,全部由医生上门检查、诊疗,直至去世。 对于数量众多的离休干部,为了把服务精准到人入户,周志斌经常召集联络员了解情况,要求联络员每季度联络1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就地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上报,由周志斌带相关人员亲自会办解决。 近几年,沭阳县老干部的工资和医疗保障落实的都非常好,老干部的养老和生活成了大问题。有一位离休干部有5个子女,一个在外地的儿子管离休干部工资本却不肯出钱,在本地的4个子女因得不到钱,不愿照顾,长期将老干部滞留在医院。周志斌知道后就分别联系几个子女,向他们讲政策、讲孝道,甚至讲狠话:“若都不问事,工资本收回,老干部局负责养老。”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几个子女最终达成一致,顺利把老人带回了家。 离休干部过去大多住平房,近年来因住房拆迁安置较多,周志斌就主动关心老干部的拆迁安置状况。凡有反映老干部安置楼层过高、生活不方便的,他都与拆迁安置部门或者开发商协商作为特殊问题给予照顾安置。几年来,经他牵头,为离休干部解决房屋拆迁安置问题30多起,受到了老干部们的好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离休干部已经把周志斌看成“娘家人”,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有什么苦都愿意跟他诉。由于他用心服务、用情服务,老干部的心平了,气顺了,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建立起来了,全县也多年没有越级反映问题和上访现象发生了,真正实现了老干部队伍的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