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刘培龙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老龄事业的政策举措,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我国的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总体看来,应该说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在逐步得到改善。 自2000年开始,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起城乡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到目前一共进行了四次。今年10月9日,发布的是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以下简称第四次调查)。第四次调查是针对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法定国情调查。其对象是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港澳台地区除外)的60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调查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样本涉及466个县(市、区)的1864个乡镇(街道)7456个村(居)委会;调查样本规模为22.368万,抽样比约为1.0‰。这也是目前为止,样本数最多、最有价值的基础数据调查,其调查结果涵盖了城乡老人人口状况、收入、健康、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宏观全貌。 那么,在这次调查所得出的宝贵数据背后,我们城乡老人目前究竟处于一种什么生活状态?究竟过得怎么样?对比这个结果,每个人自己的晚年生活又处在什么样的档次和水平上?应该如何让晚年过得更有质量?本期《家》刊在探究、梳理这些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又对现实中我们身边的一些“家”人进行了再次简单的调查对比,希望从中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得到一些思考! 老年人口在哪里? 要了解一个群体的生活状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庞大的老龄人口现实面前,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正如钻石一样有无数个切面和角度有待研究。而且,我国城乡老人生活状况的实际,也往往远比宏观得出的数据要复杂得多。这个第四次调查,覆盖范围之广、样本之多,应该说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口的一种整体概况,对评判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高低,也有着很大的参考意义。我们从中选择出了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结合我们“家”人的实际进行了探究、对比和思考! 老年人口这个群体,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年龄结构怎样?受教育程度如何?配偶、子女情况如何?这是了解老年人口生存状况首先要掌握的基础性问题。 老年人口的分布。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2.0%,农村老年人口占48.0%。从2000年以来的十五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7.8个百分点。 解读:伴随城镇化的加速,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已经超过农村老年人口,但要明确的是,这里面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主动城镇化,而是跟随子女的被动城镇化。而且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虽有所下降,但农村老龄化形势较城镇地区却更为严峻。 老年人口性别比例。2015年,我国女性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2.2%,男性老年人口占47.8%。与2000年比较,我国女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了1个百分点,城镇女性老年人的比例上升更为明显。 解读:女性老年人平均寿命高于男性老年人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群体。2015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1岁,其中男性74.6岁,女性77.6岁,因此当代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多活6~8岁是正常现象。加上我国历史传统造成了女性老年人更为弱势的局面,这就需要在制定政策和服务项目时,更需要关注女性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2015年,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6.1%,中龄(70~79岁)老年人口占30.0%,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3.9%。 解读: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结构相对比较年轻,老年人口以低龄为主,我们需要发挥老年人尤其是低龄群体的经验优势,为他们参与社会发展、贡献余热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大,高龄老年人的养老照料需求会更加突出。 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29.6%,小学文化的占41.5%,初中和高中文化的占25.8%,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3.1%。与2000年相比,未上过学的老年人口下降了23.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口上升了7.8个百分点,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口上升了14.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口上升了1.1个百分点。 解读: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总体上老年群体的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这必定会带动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当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如何适应并跟上这个时代,将成为老年人的必修课。 老年人口配偶、子女情况。2015年,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1.6%,丧偶的占26.1%,离婚的占0.8%,从未结婚的占1.5%。与2000年相比,有配偶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了8.9个百分点,丧偶老年人口比例下降了9.5个百分点。2015年,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3.0人,城镇为2.7人,农村为3.3人。分年龄组来看,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2.5人,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为3.4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4.1人。 解读:老年人口丧偶率显著下降,这是积极利好信息。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当下,配偶依然是生活照顾的主力军,配偶带来的精神慰藉也是子女和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另外,丧偶率的降低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再婚引发的家庭矛盾;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相当部分依靠自身难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这些群体尤其需要得到子女的支持,这也符合多数老年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也受到冲击,留守问题、空巢问题的矛盾也不断凸显。 调查案例: 四儿一女,养老还是靠老伴 章丘读者 翟全德 82岁 我82岁,身体不算好,基本出不了远门,生活起居基本要靠小我5岁的老伴全程照顾。虽然我们有四个儿子一个闺女也都很孝顺。但他们在外省的在外省,在济南市里的在市里,唯独一个一墙之隔,但过得并不富裕,还需要我来贴补他。如果让外地的子女长久照顾我们,很不现实,他们有工作有家庭,大的都有了第三代,近的也不能24小时围着我们转。所以,就目前来说,我深有感触的是养老最长久的还是得靠老伴。一是只有老伴才能和我同步;二是老伴才是我晚年最持久的陪伴。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当下已不完全适用,儿女能在能力范围内孝敬你,剩下的一定得靠自己! 钱够花吗? 收入情况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质量。整体而言,老年人口在经济方面是弱势群体,经济地位的弱势往往也就意味着生活的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低下。 调查显示:在收入量上,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16538元和5970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4.5倍,逐渐缩小到2014年的3.1倍;在收入来源上,城镇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为79.4%,经营性收入等占比为20.6%,非保障性收入占比增加接近10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保障性收入比例为36.0%,经营性收入等非保障性收入占比为64.0%。 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口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城乡收入的差距在缩小,这是好事,说明农村在发展。但农村老年人口的平均收入基数相对还是比较低的,相对于城镇老年人口收入中保障性收入占大比重,农村老年人口的收入中保障性收入虽在增长,但还是以经营性等方面的收入为主。也就是说,城镇老年人靠的基本是离退休金,而农村老年人口靠的是农副业收入,但农副业收入是以劳动能力为支撑的,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口的劳动能力下降,这块主要的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导致晚年贫困。 其次,即便在收入相对稳定的城镇老年人口内部,收入差距也很大。比如在城市,离休者的收入状况最好,次之退休者,然后是仍在工作的人,最末是从未工作过的老人、有农业户口随子女进城常住的老年人及其他情况的老人。从单位性质上看,收入状况最好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的退休职工,近八成处于中高收入组,其次是国有企业退休职工,较差的是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退休职工。 所以,要提高农村老人和城镇低收入老年人口整体收入,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大力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老人的收入水平,避免老年期贫困的发生。 调查案例: 城里农村都不易 “家”人 吕继云 65岁 从老家安丘农村来到济南带孙已有6年,老伴前年过世后,我已很少回去,成了典型的城市里的农村人。之前在家,和老伴种有几亩良田并承包了一个大棚种菜,粮食基本不赚钱,只是能保证有饭吃,大棚算是“有钱花”的唯一来源。但随着年龄增大,纯体力劳动的活我们已经干不动了,加上有了孙子,我们不再承包,但这也等于失去了收入来源。现在我除了每月国家发的55元基础养老金,主要就是靠儿子生活,这也是老家那边很多家庭的模式。当然,城市老年人比我们最大的好处是有固定的退休金保障,但一些退休金不是很高的,比如我们楼上的王大姐,她和老伴虽有退休金,但只有三千多块钱,加上都有老年病,还要补贴儿女,实际上和农村老人差不多,过得也并不容易。 健康状况怎么样? 健康问题,是密切关系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质量的另一重大因素。 调查显示:2015年,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只有32.8%。比2000年提升了5.5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27.7%的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比2000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37.6%的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比2000年提升了7.0个百分点。但2015年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8.3%,总量约为4063万。我国有确诊的慢性疾病患者超过2.6亿人,其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5%。慢性病已成为民众特别是老年人的头号健康威胁。 在第四次调查结果公布之前,湖北省也曾做过一个关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调查,非常有代表性: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老年人均患有慢性疾病,骨关节病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一大半农村老年人从不锻炼,从来不吃保健品的老年人占79.8%。2014年老年人平均住院次数为1.33次,城镇老年人平均花销为11728.32元,自费4790.46元;农村老年人为4013.12元,自费2306.71元。较其他年龄人口,老年人具有医疗消费高、收入低的特点。花费太高,成为老年人就医最不愉快的遭遇。 解读:老年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然而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有待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比城镇老年人更差,应该是老年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当然,调查也显示,这两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老年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老年人预防保健服务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56.9% 的城乡老年人享受过免费体检。二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老年人全覆盖。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三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 调查案例: 疾病依旧是老年人口不能承受之重 “家”人 徐传 老伴今年67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后因缺血性中风引发了偏瘫。近日病情加重,孩子特地请假带我们去医院。因要挂的科室太多,要跑两三个窗口,两人光排队挂号就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等待预约拍片时间也很长,拍完片子再挂上医生的号,又要一个月。不是病情严重,我一般不让孩子三天两头请假,一般我和老伴带着马扎,在医院一个窗口一个窗口地排队,反正有时间。老伴需要服的药有十几种,每去看一次都得用大提袋装。医院的药贵,但有的药只有医院有售,再贵也得咬牙买。再就是由于医保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但是医院床位紧张,老伴的病情多样且是长期性的,住院没多久便出院了,只能在家治疗。累计下来,那点仅有的退休金后半生全搭在医院里了。不过能有点搭还是不错的,在农村生活的妹妹告诉我说,村里没有收入来源的老人,小病基本就是靠忍,有了大病就果断放弃治疗——怕拖累孩子,处境更心酸,疾病带来的精神煎熬往往比肉体更难受。 社会参与感与幸福感怎么样? 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随着低龄老年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后,老年人口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同时对于城镇老年人口来说,社会参与感、追求个人价值感的意识也比较强。相对农村老年人口来说,城镇老年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基于环境、设施、公共资源的优势,会更丰富一些,文化养老渐成趋势。 调查显示:我国城乡老人在精神生活层面,看电视或听广播、读书或看报、种花养草或养宠物、参加棋牌活动,是大部分人的传统选择;有5.0%的老年人口经常上网,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1%。而2000年,老年人学电脑的比例仅为0.3%。在这些方面,男性老年人口又相对高于女性老年人口。收入相对稳定且处于中上游的老年人口,更加注重品质和时尚,旅游成为休闲生活的新选择。2015年,13.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9.1%的老年人表示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外出旅游。 2015年,在参加老年协会社团的老年人中,76.7%的老年人对老年协会组织的活动表示满意。有45.6%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有21.4%的老年人向社区提出过建议。 在自身的幸福感的感受上,60.8%的老年人感到生活幸福,比2000年提升了12.0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城镇老年人感到幸福的比例高达68.1%,比2000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感到幸福的比例为53.1%,比2000年提升了9.6个百分点。 解读: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找到自身价值。基层老年协会、社团活动,是广大老年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核心组织,是
“由老年人管理、为老年人办事、替老年人说话、给老年人服务”的老年人之家。发展城乡社区老年协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策略之一,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推广文化养老的政策方向。 调查案例: 文化养老深入人心 “家”人 旧时老兵 比起城市,我们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是相对匮乏,以往在农村最常见的就是老太太抱孩子串门、老头柴火垛边上抽烟、下棋、晒太阳,且这还得是条件不错的才能享受,条件不好的,年纪大了也还下地干活。 这两年农村的发展有目共睹,生活明显感觉好了起来,村子后面也盖起了楼,建起了活动广场。吃完晚饭,老太太们也开始跳起了广场舞,周围的几个村子还都成立了舞蹈队,不定期地来一次演出比赛,虽然水平没多高,但给村民带来了一些生气和欢乐。在过去,谁家老太太跑到大街上去跳舞,不被骂疯癫才怪,但现在不一样,大家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健身的方式。 我是从县一中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回村居住的,由城镇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使我感觉到:无论城镇还是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都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差距势必也会逐渐缩小,文化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数据背后:现实严峻,任重道远 到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养老形势异常严峻。 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老龄事业取得的一些成就和进步,但也看到了面临的问题和短板。比如,老年人收入总体水平虽然有较大程度提高,但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老龄服务发展不平衡,供求矛盾依然严峻;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滞后,农村老年人住所和城镇公共设施不适应等老问题突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尤为突出等等。 总的说来,就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与我国老年人口,精神文化需求、物质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如何全面了解和准确判断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趋势,找准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升老龄工作科学决策水平,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依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