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将设置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设置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媒体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 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16年了。有媒体评论员认为,如果垃圾分类只是一个新事物,小区居民不知道如何分类,倒也情有可原,可是16年过去了,一些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还停留在起点,这实在是个大问题。 对于为何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人认为与宣传不够有关。垃圾分类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什么是“可回收物”,什么是“不可回收物”,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现在人们看到的多是作为整体的垃圾分类口号,但对于“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具体分类,却很少看到灵活生动、深入人心的宣传。 有人认为,垃圾分类没有很好的实行,与垃圾后端处理跟不上有关。有些老百姓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却被环卫工人一股脑儿扔上车运走,导致前功尽弃。久而久之,公众参与热情也就被浇灭了。 还有人认为,目前对普通公众的约束不够,应该对不守规矩者进行处罚。因为仅凭宣传很难让所有人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各位“家”人,您觉得导致垃圾分类在试点16年后仍不容乐观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应该如何促进垃圾分类的实行? 观点摘录: 仙公山人: 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认真地去抓,没有持之以恒地去抓。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一些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凡是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抓的事情,都有成效。事情光咋呼,顽疾无法祛除。垃圾分类也是如此。只要有关部门坚持抓,肯定能做到。当然,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凡事均如此。 纪慎言: 老百姓现在看重的是食品安全,天天买来的那些吃的东西是否有毒有害,还没有倒出空来考虑要扔的东西怎么分类。因此我说无所谓。 乐天派: 垃圾分类我们只听到喊过,不知道已试点16年。事不大,但牵扯到千家万户,难度大,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就当前说与群众没有明显的利害关系,群众不会很重视。国家觉得有利,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群众的国家意识,再跟上制度,不要太生硬,养成习惯就好了。
xinshan1945: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垃圾包围城市,包围农村。如今县级城市各种垃圾严重增多:农田地膜残留物;各种农药、化肥、建筑废料,食品包装袋,随时可见,这些现象治理不好,拉圾分类事倍功半。 佳佳:宣传可以无时无刻地进行的,比如在公交车上,那里的广告真是铺天盖地,真烦死人呀。换上垃圾分类的学习,时时刻刻地学习,大家早就明明白白的了。没有效果就是因为不舍的拿出真功夫下大力气去做,才只会咋呼这么多年没人知道呢。 |
zhouqm: 主要是宣传工作不够细,只笼统地讲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群众不易分清,如果再细化到什么东西是可回收什么东西是不可回收效果可能要好一些,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