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本书是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的随笔集,内容涵盖历史、军事、科技等领域。新书沿袭作者一贯的“求真”风格,不回避问题,不夸大成就,结合“九三阅兵”“军改”“反腐”等等热点话题,对当下中国乃至全球纷繁复杂的时局做出理性、深刻的剖析,发表个人独到见解。 精彩阅读 精神乃真正的刀锋 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二是靠政治而生存。前者是以政治目标为追求的政治家;后者则是以政治为饭碗的食客。” 不妨把他的话借用过来。以军事为业的军人也一样,有些人为军事而生活,有些人靠军事而生活。前者是真正的军人,后者只是军队的食客—当兵不过是一个饭碗,从军不过千百种职业中的一种选择,并非毕生的追求。 马克斯•韦伯认为真正的政治家应该具有三种禀赋:一是对认定的价值目标的献身热忱;二是使命感与实现使命所必需的责任伦理;三是超越感情的冷静判断和深刻洞察能力。 仍然以此类比,真正的军人应是什么样?你真的具有献身热忱吗?真的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吗?真军人与假军人的区别不仅是部队里是否有你的编制,而是你的灵魂是否驻留在军营。 美国军事史上的“西点三巨头”之一,丹尼斯•马汉(Dennis
Hart Mahan),于1820年进入西点军校,1824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28岁成为军事工程学及战争艺术教授。鉴于他在西点军校的杰出贡献,被评为终身教授。 再“终身”,也有退休的一天,但他不愿退休。1871年9月,西点军校监察委员会对年近70岁的丹尼斯•马汉实施强制性退休。在他这个年纪,早就功成名就,早该颐养天年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丹尼斯•马汉扑向一艘航行在哈德逊河的轮船推进器,以自杀结束了生命。他认为,离开这所军校,离开军事教学,生活便毫无意义,生命也毫无意义。 这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历史学家阿伦•米利特(Allan
R. Millett)和彼得•马斯洛斯金(Peter Maslowski)在《美国军事史》中评价丹尼斯•马汉:“在他执教的四十多年生涯中,他对军官职业从行业过渡到专业,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丹尼斯•马汉被人们称为“老马汉”,因为他有一个更加出名的儿子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小马汉”。小马汉后来成为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官,也是著名的《海权论》的创立者。老马汉的生命消失在哈德逊河,小马汉的理论使美国从地区走向世界。 美国的强大从哪里来?没有几代军人的无条件献身,仅靠物质和装备,是无法把一个国家的强大堆砌出来的。 西方有这么一句话: 有一流的军队之前,先有一流的教官。 有一流的教官之前,先有一流的人格。 老马汉、小马汉尽管没有机遇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却培养出众多威名远扬的军中将领—潘兴、麦克•阿瑟、巴顿、史迪威、布莱德雷、艾森豪威尔等,都是他们的学生。 这就是一支军队从灵魂里锻造出来的强大基础。 我们的军队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国防大学科研部副部长王三欣,战争年代是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员,战争结束后进入军校,成为获得一等奖的优秀学员,后来又走上讲台,成为享誉全军的优秀教研人员。 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多年,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一直到最后倒在了讲台上。他的夫人回忆:“他在医院里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陷入幻觉,口齿已经不清楚了,还在断断续续说:‘张家港……演习……拿地图来……拿笔来……要红的。’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这些东西,家事一句没谈。” 这位被誉为“战争史活字典”的军人,在弥留之际所惦念的,仍然是教学。他的女儿回忆:“爸爸突然辞世,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大堆的讲义和文稿。妈妈痴痴地厮守着这些故纸,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让我们看看他夫人厮守的这些“故纸”—王三欣的文稿和讲义: 《如何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打歼灭战》 《学习军委战略方针的初步体会》 《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经验教训初探》 《学习“如何研究战争”问题的几点体会》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的历史演变》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进攻的几个问题》 《学习我军革命战史,加深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 《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动用与发挥》 《关于战争诸因素的关系》 ………… 那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军队需要忍耐、学子纷纷海外定居、军人纷纷下海做生意的和平发展年代。人们都在关心自己的待遇,都在设计自己的前程,王三欣却仍在研究战争、关注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战略学教程》等由他撰写或经他修订的教材数不胜数。 1987年2月,这部“战争史活字典”在北京西郊红山口静静地合上了。 他有没有更精彩的个人梦想?有的。这个梦想既不是升官,也不是发财,而是他年轻时心底的愿望:“向往当一个梁山好汉”,“有时想当个打抱不平的英雄”。对除恶的担当,对正义的追求,对平等的向往,我军传统和作风对他的培育,是那一代军人灵魂与血性的本源。 在中国革命的熔炉中,有些人被炼成一堆炉渣,忠心耿耿的王三欣,则被炼成了沉甸甸的重金属。他生前特别喜欢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德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这句话:“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给我们留下了真正锋利的精神之刃。 如同小马汉创立《海权论》与其父老马汉关系极大一样,说到王三欣,必须说到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蔡铁根。当年王三欣在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就读战史研究生时,蔡铁根是战史教授会的主任。老师的知识融入了学生的头脑,老师的人格也融入了学生的血脉。 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蔡铁根致信中央: “军队建设绝不能以我们的传统观点为标准,必须以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标准。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基于自己为党为国的热忱,我不敢隐讳自己的愚见,并大胆地把它提出来。” 他为此付出重大代价: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军籍;行政九级降为十五级,调离部队;“文革”时期又被定为“**”,判处死刑;20世纪80年代初最终平反。 军事学院老院长萧克将军说,每当想到蔡铁根的时候,不易安静下来。他专门赋诗一首:“铁根之根坚如铁,宁为玉碎不折节。坚持真理不服诬,铁根之根真如铁!”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蔡铁根当年所讲的“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今天读来仍是掷地有声。 国防大学原副校长黄玉章也是蔡铁根的学生,他说自己直到退休那天,也没有休过一个假期;虽然工作和成果不是那么辉煌,但是每当想起老师蔡铁根,就只能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队伍在不断变化,但军人的灵魂与血脉,代代传承,比具体的学术成果影响更加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