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社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原榆社县国土资源局局长、75岁的退休干部杨金虎,14年前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干部的自身价值和为民有责的追求,实现自己多年的心中梦想和夙愿,回乡承包了800亩矸石荒山,带领老伴和4个儿女,拿出所有积蓄,并举债投入100多万元,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常年治理荒山秃岭,植树造林、培植果树、填沟造田、修路打坝,进行综合性立体开发,成为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样板和示范区,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犟老汉的愚公梦 ——记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榆社县退休干部杨金虎 文图/ 本刊记者 杜幼新 魏 瑾 永 利 初夏时节,烈日炎炎。记者从榆社县城驱车20多公里,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云竹镇申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沿着只有一车宽的崎岖盘山小路,一直行驶到路的尽头。远远望去,漫山遍野满眼绿色,沟沟坎坎已成材的大片杨树郁郁葱葱,各种果树枝头挂满了果实,平整后的沟地和坡地秧苗刚刚破土,一片生机勃勃。这样的景色与四周的荒山秃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惊叹不已,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14 年前的选择,注定要让全家人与荒山秃岭、矸石和泥土相依相伴 提及承包矸石荒山进行综合治理开发,杨金虎深有感触地说:“我出生在贫困的山区农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农业局、乡镇和国土资源局工作,可以说干了一辈子。由于出身和工作的缘故,如何让百姓脱贫致富、如何整治荒山秃岭,一直是我的心病和难以抹去的渴望,所以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治理矸石荒山,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起个样板和示范作用,就成了我心中最大的一个夙愿。” 1999年,时任榆社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的杨金虎,按政策退出工作岗位,2002年正式退休。时年冬季,他没和家人商量,自作主张承包了距县城20多公里外的申村800亩矸石荒山,当时属无路、无水、更无电的“三无”不毛之地,不仅荒无人烟,而且任何植被和树木都不生长。因此,这一决定受到了老伴曹桂英和4 个子女的强烈反对和不满。其实,全家人再大的意见也没用,他们也都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说了等于白说。因为,杨金虎性格倔犟,认准的事一条道跑到黑,在岗时早就暗下决心,凭借自己几十年的农业和国土管理的经验,凭借自己对治理荒山、小流域和农业立体开发的优势,不干出个长短来不甘心。为了心中的梦想和长期夙愿,纸上谈兵没用,只要付出就能有收获,就能让当地农民看到致富的希望。 2003年春分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杨金虎和老伴曹桂英骑上自行车,带着工具、干粮和水等,从县城的家向承包的荒石山“进军”,开始实施他绘制的美好蓝图。从此,每天早上5点多,老两口便骑着自行车上山。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块饼子,累了把油布往堰边一铺,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才收工往家赶。后来,儿女们不忍心父母这样受罪,就买了摩托车,每天派人负责接送他们上山下山。再后来在杨金虎的提议下,全家人合伙买了辆“蛋蛋车”,这才解决了交通问题。情况真正改善是在2005年,他在山上盖了几间房子,老两口这才在山上住下来,过上了朝五晚九的“愚公生活”。就这样,每年从春分到立冬,一年要在山上住9个月的时间。 14 年来,只要是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已相继成家的4个儿女,都会携家带口上山帮助劳动。采访当天,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忙前忙后,一问才得知他是杨金虎的二女婿乔国强。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二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荒石山上,实在是太不容易,付出的太多太多。”当地的村民也从当年的不解,到如今竖起大拇指称赞,亲眼目睹了这一巨大变化。有位村民笑着说:“杨局长放着县城的安逸日子不过,苦比我们农民吃得还多,穿的破衣烂衫比我们还寒碜。” 倔犟不服输的性格,为了心中的梦想和夙愿,再苦再累再难也硬着头皮干下去 “我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干部,什么事情不能只顾自己。人退休了但责任不退,为民解忧的意识不能忘记。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落后的农村、贫困的农民,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经验之路,起个示范和样板作用。”杨金虎如是说。 “千难万难资金最难呀!”这是杨金虎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以说,从承包荒石山开始至今,缺少资金一直是困扰着他们全家的头痛事。为此,杨金虎将家中的所有积蓄都投入了进去,现在老两口每月的退休金加在一起6000多元,一年7万多元,也全部投入进去。刚起步急需用钱时,也曾厚着脸皮要子女们“捐款”,4 个子女先后拿出一二十万元钱。实在没办法时杨金虎就从外面借钱,14年来,先后投入100多万元。 为了节省购买杨树苗的钱,杨金虎在承包荒石山的3年之前,也就是2000年,在村里租了5
亩土地自己亲自培育树苗。为了节省资金,凡是能老两口和4个子女家庭成员干的活儿,从来不雇人。2004年春季集中刨坑栽植杨树时,除了雇人外,全家十来口人披星戴月齐上阵。 2004年,全家人又因植树问题产生较大分歧,原因是前期修进山路、平整土地、造田等将家中所有积蓄用光了,所以在植树问题上子女们更赞同分批栽种。杨金虎考虑再三,认为做什么事情不能拖泥带水,哪怕“背上饥荒”也要一气呵成。就这样举债20多万元,一次性刨树坑3万多个,栽植3万多棵杨树和几千棵水果树。他笑着说:“真是老天有眼,天遂人愿,这一年雨水特别丰足,立体种植的良田和苹果树苗奇迹般地成活了,几乎是百分之百。”也是这一年,为了解决吃用水全靠从县城拉来的难题,他开始琢磨在矸石山上打井,当地村民笑话说:“我们山下都打不出水来,你那石头山上想打井真是开玩笑。”他不信这个邪,从省城请来专业钻井队,可人家一看就摇头,对他说:“你实在要钻井也行,但是具体位置你选,钻不出水来我们概不负责,同时每米280元一分钱都不能少。”这下,杨金虎又来了倔劲儿,在一处山坡下较平的地方指定了具体钻井位置。当时正值数九寒天,井钻到了几 为了减少开支,一分钱顶一块钱花,在修进山道路、平整沟地、石头山上填地等工程中,杨金虎向亲戚借来一台推土机,自己买柴油,雇上司机,这样节省了大量资金。后来,他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柴油也自己去买,只雇一名拖拉机手,每天支付150元工钱。如果种地,他就和老伴一个点种,一个撒肥料,也大大地减少了费用。每年春夏秋三季修剪果树,杨金虎剪枝,老伴收拾树枝、抹药。给杨树修剪树枝,得爬上三四米的梯子,老伴曹桂英说:“如今都75岁的人了,帮着他扶扶梯子都不让,你说万一有个闪失可咋办!”就这样,14年来,凭着一股倔劲儿,老两口能省就省,能自己干就不雇人,长年累月中汗水洒遍了山山岭岭。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立体综合开发,天道酬勤,汗水浇开致富花 杨金虎总结说:“如果说我和老伴还有4个子女家庭成员,无论什么事、什么活儿都自己干,有的是硬干,那是因为没有资金逼的。如果说植树成活率高、钻井能如愿出水,那是老天爷的恩赐。但是治理荒石山和搞立体综合开发就得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科学治理。” 杨金虎介绍说,无论是荒石山的治理,还是立体综合开发,都要有科学的规划作保障。本着先治山,后植树,边垦良田边修路的原则,这样就很科学。为了解决水土保持和治理小流域,在各个山坡修筑了很多土石坝,山两面都有土泥的地方就打成大的坝,如果只有一面的就打成小坝,最高的坝有三四十米,低的也有两三米,形成“大坝小坝,沟沟有坝”,这样就将雨水拦截在了地里。在杨树和各种果树的栽植方面,采取沟沟坎坎上栽植品种优质抗旱的杨树。在山坡上进行立体套种,将各种果树在不影响其他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下,按照密度合理地栽植在田间,沟地整平后种植农田作物。在造田的过程中,田地造到哪个山头,循环路就修到那里。一般的荒山秃岭下面都是岩石,表面是当地人所称的“干泥头”,连灌木都不生长。杨金虎只好用推土机推掉后,再垫上 人勤天酬,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800亩的荒石山已是满山披绿、瓜果飘香、良田肥沃。3万多棵杨树渐渐成材,几千棵近30个品种的果树均已挂果。先后开垦40多亩良田,种植的玉米和各种小杂粮喜获丰收。修建循环山路 杨金虎和老伴曹桂英由于常年住在山上,经常有老同事和老朋友上山来看望他们,有的好心相劝说:“你们都奔80的人了,该刹刹车了,趁着能走能动外出旅游转转,也学会享受享受。”对此,杨金虎说:“正是因为我越来越老了,趁着还能干得动,就更要抓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初衷和选择,为农民致富带个好头。”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杨金虎下一步有何打算,他略有沉思地说:“其实我早就有个愿望和设想,就是再盖些房子,把一些生活不便的孤寡老人接到山上来一起住,考虑到医疗条件不具备,一直没能实现,如果条件成熟了,这个设想就能很快实现。” 杨金虎介绍杏树嫁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