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建党90周年 征文 查看内容

32名妇女肩扛门板搭起火线桥

2011-5-6 08:5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5848| 评论: 0|原作者: 李桂芳 口述 潘兆仲 整理

摘要: 为突然包围74师,使部队尽快过河,李桂芳带领32名年轻女性,站在深水中充当桥墩,肩扛门板搭起火线桥。电视剧《沂蒙》、水上实景剧《蒙山沂水》再现了这一历史壮观。 32名妇女肩扛门板搭起火线桥 李桂芳 口述 潘兆 ...

为突然包围74师,使部队尽快过河,李桂芳带领32名年轻女性,站在深水中充当桥墩,肩扛门板搭起火线桥。电视剧《沂蒙》、水上实景剧《蒙山沂水》再现了这一历史壮观。

 

 

32名妇女肩扛门板搭起火线桥

 

李桂芳  口述   潘兆仲  整理

 

 

送我外号李大胆

 

我是沂南县岸堤镇南岩麓村人,1939年被推选为村妇救会长,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上级表扬,1940年到山东被服厂民运部工作。民运部不仅为被服厂服务,还要发动群众为部队做后勤供应。

当时的被服厂设备简陋,主要是发动妇女用手工做。我工作泼辣,善于联系群众,我跑遍了被服厂驻地沂南县夏庄一带的几十个村庄,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然后收集起来送往部队。

有一次敌人来扫荡,上级命令将储存在胡家沟的军粮,星夜转运到夏庄以北的泉子崖山沟里掩藏。因为男劳力打游击、支前,后方主要是妇女,组织决定由我发动妇女去完成,接到任务后,在周围村子里组织了几十名妇女,摸黑赶到胡家沟,但是这里没有任何装粮的工具,时间紧迫,情急中,我毅然带头脱下裤子当口袋,两条腿一扎,装满粮食,正好放在脖子和两肩上。从胡家沟到泉子崖,只有一条坎坷的羊肠小道,夜间负重行走难免跌跤。一路上几乎人人跌倒几次,个个身上有伤,我们全然不顾,往返数次,几千斤军粮运了整整一夜,黎明前,及时完成任务。

1941年,我被调到山东军区野战医院作看护员,我胆大心细,工作出色,多次受到表扬。第二年医院决定从看护员中,挑选一个胆大的去看太平房,就选中了我。太平房设在拨麻村外的一个看瓜屋子里,夜里就我一个人,因担心被敌人发现,又不能点灯,我常常与几具尸体在一起,难免有恐惧感。一天夜里,突然电闪雷鸣,我借着电光发现门外有两只狼,心里非常害怕。我把床板拉来牢牢堵在门口,然后用身子挡在床板上,保护了烈士遗体的安全。为了革命,我天不怕,地不怕,成为出了名的李大胆

 

女扮男装看护伤员

 

抗日战争持久阶段,敌我形势犬牙交错,这给野战医院带来了困难,有些伤员只好秘密分散安置在群众家里养伤。根据形势的需要,军区从野战一、二、三院,抽调独立工作能力强的看护员,组成一个特殊的看护班,看护散居在各村各户的伤员,我即是成员之一。当时的我又矮又瘦,为便于工作,就剃光了头,女扮男装,以跟着放牛的王大爷当小伙计为掩护,秘密看护伤员。

我在看护伤员的同时,还注意同志们的安全。一天,王大爷告诉我野战医院药材所所长张长耕外出购药被鬼子逮去,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我听后决心去救他。这天夜里天很黑,王大爷领着我和另一个看护员,翻过两座山,来到关押张所长的涝青安村。我们怕被敌人听到脚步声,在村外将鞋脱掉,时而爬行,时而跪着走,终于成功地把张所长偷偷背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养伤。我女扮男装3年之久,秘密为党作了大量的工作,直到转业到地方,方恢复了女儿装。

 

群女共搭火线桥

 

1947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沂蒙根据地的男劳力都到前方支前,后方妇女留守。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我,奉上级指示,带领各村妇救会员就地待命,随时准备配合部队行动。

为突然包围孟良崮,打敌人个措手不及,陈毅、粟裕急电各纵队飞兵集结,但横卧在孟良崮北麓的汶河水成为一大障碍。此时水深1米多,河宽20米左右,让部队涉水过河,势必贻误战机。上级命令在5小时之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搭一座桥,派联络员王纪明跑步前来通知我。

我接到通知后,立即召集邻村女干部们共同研究。会上刘曰兰突然提出:搭木板桥!话音落地,有人提出实际困难,没有那么多木板、桥墩怎么办?经过合计,办法总算有了:没有木板摘门扇,没有桥墩人肩扛。一个独出心裁的架桥计划就这样诞生了。

人员不足,我果断地做出决定,将大家分成几组,分头到附近的崔家庄、东西辛庄等村联络发动。结果组织32名妇女,带上8扇门板,搭人工浮桥。

5129时左右,一支部队朝河边急进,后面的大部队也一路小跑继续过来。我见状大喊一声:架桥!并率先跳入河中,30多名妇女迅速行动,4人扛一扇门板,站在河中当桥墩。官兵们大为感动,人人脚步放轻,想尽量减轻女同胞们肩上的负担,32位杰出女性,个个下身泡在泥水中,双脚踏在河底的沙石上,由于负重深深下陷,底层的泥沙冰凉刺骨,引起双腿抽筋,疼痛酸麻,可谁也没喊叫一声,我们像32座坚固的桥墩,牢牢钉在那里……一小时过后,我们耳畔的脚步声渐渐稀疏了,当最后一名战士从我们肩上通过后,我们都瘫倒在河岸边的沙丘上了。

第二天一早,孟良崮上响起了轰轰的炮声,战斗打响了,这时人们发现,从万粮庄到孟良崮的那条山路的石崖、峭壁上,写下了许许多多我和刘曰兰的名字。那条山路蜿蜒崎岖,长达数十里,它像一条纽带,记载着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受到江泽民接见

 

建国后,我先后任沂南县副县长、沂水县委统战部部长、莒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等职。离休后,我经常与沂蒙六姐妹一起,到各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927月,我与临沂老英雄模范人物一起,受到了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在座谈发言时,我说:俺过去为支援前线挺身而出,现在退下来了,但是还要把党的好传统传给下一代,教育他们听党指挥。江书记,以后一旦有什么任务,您指向哪里,俺就打向哪里。说完,在场的同志都笑了。

江总书记也笑了,他问:你是哪年参加革命的?”“1940年。

你哪年出生?”“1925年。

江总书记和蔼地说:你比我大一岁,我还要叫你大姐呢!

听到江泽民同志叫大姐,我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直到现在,谈起这件事,我还流露出幸福的喜悦。

我和潘兆仲同志同在一个党支部,在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结合历史看现在,坚定信念不动摇,又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作为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格外高兴,回首往事,以庆祝建党90周年华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