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走近留守儿童

2016-6-12 16:34|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884| 评论: 0

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导致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且,发展到今天,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包括的也不再单单是农村儿童。 ...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导致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且,发展到今天,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包括的也不再单单是农村儿童。当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年轻的父母都需要工作,孩子或交由祖辈隔代抚养,或者交由保姆照顾,或者直接进入托养机构,这也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一种——城市留守。加上那些随父母四处流动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数字更是异常庞大。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孤独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无一不在困扰着他们。长时间的留守,也导致他们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引导,成长中也缺少了父母亲情的呵护和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有的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的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从长远来看,留守儿童已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首次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顶层设计。文件明确提出,要从源头上改变“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的无奈现实,实现“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的目标。

在此之下,关注留守儿童,全国上下都在行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会有怎样的改变?六月,儿童节之际,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特殊而又令人牵挂的群体!

庞大的数字

留守儿童有多少?

    2013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发布,这份报告,从2010年六普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结论为:2010年我国07岁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相比2005年,留守儿童5年间增加了约242万。这份报告还显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8.37%。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这些隔代抚养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绝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

2015618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该白皮书由公益组织发起,北师大心理学专家主持完成。该白皮书采信了妇联报告的全国留守儿童数据,在对六个省份农村的两千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推断出:全国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有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远比数字要大的数量

    报告中涉及的6000多万,其实还仅仅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的。而真正的数字可能还要大的多。因为除了农村外,当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年轻的父母都需要工作,孩子也都或交由祖辈隔代抚养,或交由保姆照顾,或直接进入托养机构,这也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另一种——城市留守。这部分孩子虽然没有远离父母,但成长中父母的关爱也不充分。另外,还有一部分孩子随父母不断流动,他们虽然与父母近了,但却无法形成自己稳定的成长圈子,是另一种“留守”,据统计,这部分有3600万左右。

    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加上3600多万的城市留守和流动未成年人,就是近亿。这个近亿是个什么概念?——我国目前总共的未成年人数量大约才有3亿。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儿童里就有1个是留守或流动未成年人。

所以,如果加上城市留守和流动儿童这两部分,那么现在所说的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已远不是仅指农村留守儿童这么简单。

严峻的现实与问题

    如此庞大的比例和如此严峻的现状,不管是对于这些孩子成长的本身而言,还是对国家治理、社会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都可想而知。他们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进行了一项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状况:

    49.2% 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内遭遇过意外伤害。

    43.8% 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49.4% 经常没完成作业。

    39.8% 的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其中经常觉得孤独的留守女童达到42.7% 。

    同学朋友代替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有30.5% 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25.7% 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时间长,讲脏话、浏览网上色情暴力内容、上学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的比例高,很多人不想学习。他们中认可“钱能解决所有问题”观念的比例很高。在一些地方,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主要群体。

    在“父亲外出”“父母外出”“母亲外出”三种类型中,“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更差,问题更加突出。

    在约6000万名留守儿童中,还有200万名独居儿童,完全得不到父母长辈的照顾。另外,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反映自己有自杀倾向。

    尽管调查的样本不能代表全部,但数据触目惊心,所反映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也很有代表性。

    物质匮乏。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首先面对的第一道难题便是物质上的匮乏。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聚集地大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封闭的贫困山区,处在长身体阶段的他们,吃饭和营养往往都是问题。某卫视的一档纪实节目里,曾展示过一个14岁男孩的留守生活:七八岁开始跟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大山里生活,父母不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网络,打水、砍柴、吃饭,甚至还要养活一头猪,他吃过最好的食品是豆腐皮,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能见到父母。像他一样,跟随祖辈留守的孩子,说是隔代抚养,其实很多时候因为祖辈年纪大身体差,反而是留守的孩子在照看老人、牲口和田地。

    心理、精神匮乏权威真空。物质的匮乏或许随着条件的改善会很容易改变。但精神、心理上的匮乏往往对他们影响更深。父母不在身边,儿童的学业缺乏必要的督促与合格的指导,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父母与儿童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互动与反馈,儿童不能享受稳定健

康的家庭关系和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和滋养,影响其日后经营家庭的能力。

    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也都会有崇拜父母、老师权威的倾向。父母不在,老师监管真空,就会导致权威真空,帅酷的社会大哥或乘虚而入,诱惑未成年人走上邪路。同时,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儿童缺乏习得社交技能与习俗惯例的正常途径,在待人接物上会逊于同龄人。没有父母的监管保护,儿童或遭受大孩子欺凌而求告无门,或面临溺水等种种风险而绝望无助,人身安全也堪忧。

    代际影响。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已成为一种有着“代际影响”的社会问题。到目前,最早的一代农民工的留守子女,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但正如一位当年的留守儿童所说“当年我留守,如今父辈老了回来了,我现在成了民工二代,结婚生子后,孩子又留在了故乡,成为留守二代。童年没感受过父母之爱的我们,现在却要学会去爱下一代了。”

    安全真空。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又做不到全方位安全监管,处于真空中的留守儿童,往往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已然不少:2004614日,湖北省黄梅县父母外出打工的12岁留守女孩小双与奶奶发生争执,被奶奶用毛巾活活勒死,并沉尸水塘。在近几年比较出名的贵州毕节:20123月,86名学生营养餐中毒;201211月,5名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箱;201312月,交通事故致5名孩子死亡;20144月,毕节教师强奸案至少12人受害;20155月,学前班多名幼女被猥亵……

然而,留守儿童问题所带来的这些现实影响,相对来说还都是对一个人或者说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如果从长远来说,留守儿童问题对一个国家的未来会怎样?不用很远,就说10年、20年之后吧,如果对这么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听之任之,不去关注,不去解决所带来的问题,那么,等现在这些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长大了,他们遇到的同龄人每3个之中就有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如果这些留守儿童有着潜在的不健全人格,整个社会会怎样?

从引起重视到顶层设计

    留守儿童,最早其实叫流动儿童,1984年,中央放开了户籍限制,人口可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迅速飙升,大范围内的流动儿童出现。

    “留守儿童”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应该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一年的全国两会上,“留守儿童”第一次成为大会热词。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递交了全社会都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提案,可视为最早。

    而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关注,可以说是与农民和农村问题得到中央的空前重视直接相关。2004年起的十余年,“三农问题”成为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雷打不动的主题。到了2008年,“留守儿童”字眼更是首次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中。这一年的全国两会,3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出现。

    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专门谈及,要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自那以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农村留守群体的保障问题成为固定的内容。从那时起,国务院将留守群体视为受现代化过程影响所出现的重大社会现象,政府层面开始认识到留守问题的重要性。

    但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方面太多,它往往和村庄、土地问题紧密相连。它是人的问题,我们无法把它分割成某个学科问题。同时它也涉及到多个部门,他们之间的权力大小不一,目标又不完全一致,所以处理起来并不那么顺利。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怎么怎么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却并没明确。以往在很多基层,关注留守儿童往往成了过年过节“几袋面、一桶油”式的慰问,而缺少日常性的帮扶和关爱;有些公益项目组织的爱心“上山下乡”,往往时间太短,以至于还没有熟悉情况,大学生、志愿者就已匆匆离开,所以,这都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月份,国务院下发的《意见》,这份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文件,算是终于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总体思路,并头一回明确了责任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这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相对于以往,这次出台的《意见》的更务实之处在于,明确要求“建立详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政策”。我们看到,民政部随后即会同公安部、教育部开始了留守儿童情况的摸底排查,计划7月底之前完成。“精准”二字也成了最闪耀的亮点,所谓“精准”,就是要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呵护。

“精准”关爱,“家”人在行动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目前除了一些公益组织及一些大学生外,其实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在默默做着这项工作——那就是离退休老同志。相比其他人,老同志有着时间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他们的关爱,相对也更“精准”,也更细水长流,我们的“家”人中就有很多积累下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泰安市泰山区72岁的退休干部艾宪俊就创建了“四点半学校”:艾宪俊看到社区部分上班族工作忙,孩子放了学、回了家没人管,既不安全又不利于成长,于是他通过奔走协调,腾出了社区一间办公室当教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活动室,实现了资源共享,并动员社区“五老”志愿队,一起免费辅导孩子做作业。艾宪俊说:“精准关爱其实不用多么轰轰烈烈,需要的是咱们老同志能坚持的点点滴滴和设身处地。”

此外,咱们《家》刊的老干部志愿者支教团队,也一直在做着相关的志愿支教活动。比如我们为弥补一些地区的学校没有音体美老师而无法上课的缺憾,对捐建的淄博高青八路军希望小学、济南长清广里小学开展的支教活动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两年来,在《家》刊的具体组织下,来自省直老战士合唱团、老干部合唱团的团员,先后有20多人分批加入支教团进行支教。2014下半年、2015一整年,2016上半年,4个学期的支教活动一直没有间断。目前,支教团正在等待更多的老同志志愿者加入进来,将爱心形成接力,传递下去。与此同时,为了便于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家》刊还创办了山东老干部志愿者联合会网站(www.lgbzyz.com),逐步将全省的老干部志愿者力量凝聚起来,实现网上在线提供志愿项目、参与志愿项目,让全省的老同志都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

    结语: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留守儿童在一天天长大,问题也在一天天增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速度,需要力度,更需要“精准”的一点一滴和你我的行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