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体制内专科医生集团”已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头角。所谓体制内的医生集团,其核心是医生不离开体制,工作时间之外进行多点执业,也就是去其他医疗机构兼职。 据了解,受益于去年初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利好,目前国内已有近百个医生集团。 在供给方面,目前医生愿意加入医生集团,大多数是希望增加一份额外的收入,有的医生一次门诊价格甚至可以高达2000元。而需求方面,即使很多三甲医院存在号贩子抬高挂号费用、就医价格的问题,依然有人争先恐后地就诊,这也说明医疗配置尚不均衡。 某医生集团联创始人认为,"脚踩两只船"就是未来中国医生的执业方式之一。例如美国的医生是自由执业,一部分医生在医生集团工作,一部分医生是独立执业,有些医生愿意完全在某一个医疗集团服务,还有医生愿意在公立医院大学里当教授,或者在私立医院诊所里服务。 有人认为,医生集团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上的矛盾,好的医生不再局限于为三甲医院服务,而是可以走市场化道路,平均分配医疗资源,可以使更多人受益,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目前医生集团内部的医生公信力来自于医生所在的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诊疗经验,医生一旦完全脱离三甲医院,将难以取得患者足够的信任。 一位心内科医生表示并不看好医生集团:“我们这个专业目前没法走到体制外,体制外的一些医生集团更多的都是做一些日间手术,类似于美容、牙科这类的手术,病人当天就能出院。而我们做的手术需要几十人的团队,配合ICU等设备,病人手术完还得住院一周左右,民营医院的配置是无法达到的。同时,如果让患者去民营医院做一个心脏类的手术,这是不可能的,国家并没有给民营医院此类执照。” 还有人认为,医生集团应定位于服务百姓,更多的医生应走到基层,和县级医院的基层医生形成合作关系。除了医生协作组织之外,大医院医生还可以向下渗透,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起自己的病人来源通道,提供更多的增量医疗服务。这是医生集团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医改方向。 各位家人们对医生“脚踏两只船”怎么看?欢迎跟帖畅所欲言。 |
于春永: 此法可行,关键是国家要有管理措施,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