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牙隐裂及其治疗

2016-5-10 14:5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12| 评论: 0|原作者: 王繁可

摘要: 近年来,随着口腔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中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龋病(也就是蛀牙)、牙周病等,在中老年人口腔疾病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另外一种由于急、慢性外伤所导致的病症“牙隐裂” ...


    近年来,随着口腔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中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龋病(也就是蛀牙)、牙周病等,在中老年人口腔疾病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另外一种由于急、慢性外伤所导致的病症“牙隐裂”,其发病比例正在逐渐提高,因此,在这里提醒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读者,要对“牙隐裂”有所了解,并及时发现和加以治疗。

牙隐裂,在不经意中发生

    春节已经过去了不少日子,王大妈看着家里的一堆炒货发愁。想想,再送人吧,肯定不合适;丢掉吧,确实很可惜。于是亲自上阵,拿出来消灭它。大妈每天记着要吃上一点开心果、松子什么的,就这样,没有多少天时间,炒货倒是在减少,可王大妈发现自己的牙不对劲了,吃的东西不论是冷的还是热的,一进嘴后,牙就变得又酸又痛,特别难受,有时候甚至感到不能忍耐了,无奈之下,只得到医院看医生。

  张大爷近日也来到医院看病,情况和王大妈有些相似,也是因为吃炒货。张大爷还是一个爱学习、爱养生的人。年轻时牙就很好,他还坚持吃过饭后马上漱口,并每天早晚刷两次牙。他相信用进废退的道理,脑子越用越灵活,牙齿越用越坚固。所以,在家吃炒货,很少想到用工具,而是坚持用自己的牙这一天然工具,小核桃、碧根果以及没有开口的松子等等,统统都用自己的牙解决。终于有一天,他的牙不仅吃这些坚硬的炒货吃不了了,而且就连吃蔬菜也都不行了,上下牙只要一碰到一起,就会出现钻心的疼,此外,不论是遇冷还是遇热都会疼痛加重,刷牙时也是如此。

  还不到50岁的李先生,这些天也觉得牙齿出了问题,先是发现左边的大牙不能用劲,最初只是不能用它吃硬的东西,再过后发展到一吃东西就疼,哪怕是一些软和的食物也不行。到医院,医生一问,原来前些天李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吃饭,他仗着自己的牙好,没等服务员拿来扳子,就用自己的大牙连开了几瓶啤酒。

  王大妈、张大爷以及李先生,三个人被医生诊断为同一种病,牙隐裂。

牙隐裂,中老年人中多发

  牙隐裂,又被叫做牙齿隐裂症,在牙齿的表面会有一些细微不易发现的裂纹,就像我们日常用的碗、沙锅或陶瓷茶杯等,坏的时候,虽然没有完全破碎开来,但从敲击声音听上去,它已经不再清脆,而是发出异常的声响,再稍微严重一些,可以看到裂纹。一般来说,牙隐裂的症状比沙锅和碗要更加隐蔽,主要是由于裂纹往往会和牙齿的发育沟重叠在一起,所以患者本人不知道,而到医院,医生也不大容易检查出来。不同程度和不同深度的牙隐裂,表现有所不同,牙隐裂的裂纹较浅者不会引起牙痛,而牙隐裂的裂纹较深者常常会有不明原因的牙痛,在遇到冷、热、酸等食物的刺激时,或是在咀嚼食物时会发生剧烈疼痛。

  牙隐裂是近年来发病逐步增多的一种牙齿疾病。近年来,随着中老年人口腔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龋病、牙周病在中老年人口腔疾病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牙隐裂”这种慢性外伤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现在已占到了20%-30%

  不同人种、经济条件与牙隐裂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国外有的学者调查后认为,50岁以上的人群容易发生牙隐裂;而又有学者的资料报道认为,牙隐裂最常见于4049岁的人群。我国学者的调查发现,牙隐裂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有调查认为发生牙隐裂的男女比例相当。也有调查发现男性患“牙隐裂”的比例高于女性,其原因是男性由于吃饭快等原因,所以比女性更容易发生。

  在口腔的所有牙齿中,并不是全都可以发生牙隐裂的,一般认为,牙隐裂多发生于磨牙。调查发现,下颌磨牙约占62%以上,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多于第二磨牙。发生在上颌第一磨牙者约占1/4,上颌第二磨牙少见。牙隐裂也可发生于双尖牙,但下颌第一双尖牙发生率最低,仅占0.5%。治疗过的恒磨牙、双尖牙也较多见。而且牙隐裂对称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当患者的一侧发生牙隐裂之后,另一侧则也比较容易发生,有调查发现,牙隐裂的对称发生率约为65.85%。中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生牙隐裂,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牙本质有机成分比例降低,无机成分比例增加,牙齿釉质结构发生了改变,牙齿会逐渐变脆,在经常咬嚼坚硬的食物,如炒货、坚果时,会发生磨损和隐裂。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牙齿缺失,咬合时出现咬合紊乱,产生创伤性咬合力。此外,当磨损出高陡牙尖时,咬合时所产生的水平分力也增加,形成创伤性咬合力,也是引起牙隐裂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牙隐裂,其危害不可小看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人生的第一副牙齿共有20颗,被称为乳牙,这副牙齿从出生后6个月或8个月开始长出到20颗牙齿全部长齐,大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到6-7岁时,乳牙开始脱落,人的第二副牙齿,也就是恒牙开始长出,不同的人,恒牙的数量不一定一样,有28颗、29颗、30颗,最多也就是32颗,恒牙长出,大概需要十几年时间。恒牙是人生的第二副牙齿,也是人生的最后一副牙齿。这副牙齿如果出现问题,引起牙齿缺失,就再也没有天然牙齿替换了,一旦缺失就只能靠制作假牙来代替。如果保护得好,恒牙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给人以帮助的。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其实牙齿的坚硬程度要比某些骨头还要坚硬,正常人的咬力有几十公斤,高的可以达到上百公斤甚至数百公斤。这其中牙齿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再坚硬的牙齿也是需要认真保护的。牙隐裂的最大危害就是,最终会导致牙的缺失。而一般而言,隐裂牙的出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危害就是影响咬合功能,损伤牙龈,从而降低食欲和生活质量。轻度的牙隐裂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发现,倘若再不注意,继续经常去咬嚼硬物,比如坚果、开啤酒瓶盖等,牙隐裂的裂纹就会逐渐由浅入深,直至达到牙本质的深层,使牙神经暴露,这时一旦遇到冷、热、酸等刺激就特别敏感,或者只要用到那颗有裂纹的牙咀嚼,就会感觉剧烈疼痛,并很有可能会诱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更有部分人会出现牙齿的崩裂、牙髓坏死。最终导致牙齿的缺失。

牙隐裂,要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的牙隐裂,虽然牙齿上已经出现了裂纹,但是很隐秘,患者如果不去注意观察和发现,往往容易认为自己的牙很厉害,形成根本没问题的错觉。临床上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患者发生早期、相对轻微的牙隐裂,随着一次次不适当的咬合,创伤逐渐加重,裂纹不断加深,患者咀嚼时开始有轻微疼痛或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日益加重,患者只得改用另一侧的牙齿进行咀嚼,当疼痛实在忍受不了时,才会到医院就诊,牙隐裂才被发现,但此时绝大多数人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牙隐裂,如果能够早一点发现,并且越早治疗,其治疗效果越好,保留牙齿的可能性也越大。

  对于牙隐裂,我们只要及时加以注意,了解和掌握牙隐裂的一些相关症状加以判断,还是可以较早发现它的。一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观察。

  一是如果发生牙隐裂,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会发生较长时间的咀嚼食物时的不适,或咬合痛,也就是一嚼就疼,出现这种症状的时间可以是几个月,也有的长达数年。咬在某一特殊部位会发生剧烈疼痛是牙隐裂最具特征的症状。

  二是如果发生牙隐裂,在发生隐裂的患牙上,常可见到明显的磨损或高陡的牙尖,或其他部位有缺损牙、未治疗的患牙或不良修复体等。由于患牙长期负担过重,在敲击患牙时患者会感觉不适。

  三是相当多的牙隐裂,其隐裂的裂纹,到达牙的本质并逐渐加深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少可延续数年,最终导致牙齿的完全劈裂。而在这一过程中,患牙大多会先后出现牙本质过敏症、根周膜炎等病症,还有的可并发牙髓和根尖周病等,而这些症状和病症都会引发一系列的明显症状。

  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只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一些并不复杂的检查,还是能够较早发现牙隐裂的。

  对于牙隐裂,早期,医生可以通过调磨过陡的牙尖、降低咬合面,并且做一个全冠将牙齿包裹起来,就有可能对牙齿继续开裂的情况加以阻止。对裂纹较浅的也可以将裂隙处磨去,再用补牙材料将牙齿作适当的修补,以阻止隐裂的进一步深入。

  若已影响到牙髓,产生牙髓炎症,出现明显冷热刺激痛或自发性剧痛,则需要做牙髓治疗,去除感染的牙神经,然后再进行根管治疗,最后再作全冠修复。效果也还是会比较好的。

  只有当裂纹已涉及龈下、根尖周组织或牙根已裂开时,才需要拔除患牙。

  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牙髓治疗完毕应及时作全冠修复至关重要,患者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意见,及时做全冠修复。否则,只做充填治疗而未做全冠修复的隐裂牙,牙髓病变会再次发生,临床有统计表明,只做充填治疗而未做全冠修复的隐裂牙,治疗后4年牙髓病变的发生率为62.86%,而10年后牙髓病变的发生率会高达86.12%。

  二是患牙的调整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需多次复诊,分期进行,患者一定不要怕麻烦,要坚持就诊至治疗完成,以取得好的效果。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出现一些患者在牙神经处理后,牙齿不疼痛了,因为怕麻烦,不再就诊做冠套修复。结果一段时间后,隐裂牙因未做保护而劈裂开来,最终被拔除,非常遗憾。

  三是在牙髓治疗过程中,尽管经过治疗,会降低咬合,但在治疗过程中仍旧容易发生牙体自裂纹处裂开,因此要严格按医生所嘱,在治疗过程中切勿用患牙咀嚼。

“老年斑”全称为“老年性色素斑”,医学上叫“老年疣”或“脂溢性角化症”,属代谢性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多发生于暴露在外的皮肤上,如颜面、颈项、手臂伸面等处。足底、手掌一般不会发生。老年斑呈褐色斑点,常常是多发性的,开始只是一个或几个,之后逐渐增多,初起为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边缘清楚的块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呈扁平状或微隆起,散在分布,不融合成片。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春、夏两季加重。

  一般而言,老年斑在50岁左右这一年龄段出现,女性早于男性。近年来研究发现,老年斑不仅可在皮肤上出现,而且还会在人体内的其他组织和器官中产生,医学家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人的心肌纤维、脑组织、神经组织、血管、肾上腺等重要组织和器官中,都存在着肉眼难以发现的老年斑,这些斑块干扰组织的正常代谢,影响其功能。

  那么,老年斑究竟是什么物质,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哈曼等研究认为与自由基有关。自由基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连续不断产生、细胞本身不能排泄且会损害自身的最终废物,它广泛参与生理与病理过程。自由基及其诱导的氧化反应长期存在,结果使不饱和脂肪酸分解产生出一种叫做类脂褐色素的物质,这种物质沉积在皮肤下面,就是老年斑。再者,过氧岐化酶具有抗过氧化作用,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这种酶的活力降低,因此自由基增多,从而加速了不饱和脂肪酸被自由基氧化分解为类脂褐色素。

  因老年斑从50岁左右形成,70-80岁多见,80岁以上发生率几乎为100%。所以人们即称之为“寿斑”,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其实不然。那么,老年斑究竟能不能帮助人们延年益寿呢?研究证实,类脂褐色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在体内蓄积,其结果会影响细胞代谢功能,加速细胞衰退和组织老化。所以,老年斑只能加快机体衰老,并不能让人延年益寿。尤其是脑组织当中的褐色素斑对脑细胞影响最大,会造成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甚至出现脑功能不全。过多的类脂褐色素还可能引起胆固醇升高和动脉血管硬化。由此可见,老年斑并非长寿的标志,而是人体衰老的催化剂。

  目前,医学上尚无阻止发生和彻底清除老年斑的“灵丹妙药”,但通过采取以下方法可以延缓和减少老年斑的出现:

  其一,限制脂肪的摄入。因老年人组织细胞代谢机能减退,倘若体内脂肪过多,容易使老年斑增多,故在平时饮食中应注意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以不超过50为宜。当下提倡少吃4条腿的、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红肉”(猪、牛、羊肉),多吃与红肉脂肪化学结构不同的两条腿的“白肉”(鸡、鸭、鹅肉),最好吃没有腿的鱼肉。少吃或不吃肥肉、猪油、黄油、动物内脏。植物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反应后会产生类脂褐色素,也并非多多益善。血脂、体重正常者,每人每天食用油25-30。家备多种油,烹饪常更换,蔬菜水中绰,莫等油“冒烟”,高温时才下锅。

  其二,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无公害蔬果。维生素不仅与脂肪代谢有关,而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使类脂褐色素的积累减少。然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各器官包括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易引起维生素摄入不足。因此推迟和减少老年斑的出现,要从调整饮食中的成分做起,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EBA的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西红柿、青菜、青椒、大白菜、柑橘、山楂、枣、梨中富含维生素C;花菜、莴苣、卷心菜、芝麻、花生中富含维生素E;谷类、豆类、苋菜、瘦肉、禽蛋中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胡萝卜、韭菜、菠菜、倭瓜中则维生素A含量高。

  其三,补充足够的水分。水是生命之源泉。成人体重的70%都是水,我们摄入体内的营养素必须先溶解,才能进行消化、吸收和代谢。肌体代谢的废物的排泄也需要水。体内缺水会使脂肪代谢发生变化,加速类脂褐色素的沉积。老年人大脑饥渴中枢迟钝,对口渴敏感度降低,很少主动喝水。所以,应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即使不渴也要适当喝些水,以白开水为最好,每天饮水1200-1800毫升,300毫升的茶杯,每天4-6杯,要少量多次饮。尤其要重视晨起和晚上睡前要各饮一杯水。改变体内缺水状态,既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脑中风、心肌梗塞,又有助于减少和控制老年斑,何乐而不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也很重要,阳光中的紫外线虽能有助于皮肤产生维生素D,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但老年斑与紫外线照射有关,老年斑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就是明证。老年人晒太阳应适度,不可在阳光下暴晒、久晒。上午11时和下午3时,阳光中的紫外线最强烈,应当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外,夏季的阳光也很强烈,外出时应戴遮阳帽撑遮阳伞,穿透气性能好的长袖衣服和长裤,到海边、户外游泳时更要注意防晒。

  一般说来,面积较小的老年斑对健康无大碍,不需要治疗。如果斑块较大,确实影响容貌者,可以自涂2%-3%的氢醌霜或5%的白降汞软膏。但不宜长期使用。也不可使用刺激性大或含激素成份的软膏外涂,以免留下瘢痕或加深斑块色素沉着,以至事与愿违,加重症状,弄巧成拙,药试图2周左右无明显效果,则应到正规医院皮肤专科就诊,医生会视情给予液氮冷冻或激光治疗。

  (文中所述药物的使用,请在当地医生指导下进行。本栏编辑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