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扶老人险”能否扶起失落的道德良心

2016-5-10 14:4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594| 评论: 0|原作者: 徐炯权

摘要: 从2006年南京“彭宇案”到2015年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近年来因扶老人而产生的纠纷层出不穷。“扶不扶”、“撞没撞”的话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甚至演绎成一种社会道德焦虑。   2015年10月,阿里巴巴支 ...


     从2006年南京“彭宇案”到2015年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近年来因扶老人而产生的纠纷层出不穷。“扶不扶”、“撞没撞”的话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甚至演绎成一种社会道德焦虑。

  201510月,阿里巴巴支付宝网络交易平台推出一项名为“扶老人险”的新险种:被保险人支付3元保费,1年内可获得因扶摔伤撞伤老人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而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2万元诉讼费用,同时提供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该险种上线3天就有2.6万人投保,其中2.4万为80后和90后,90后更是占到总投保人的57%。据了解,目前购买该保险的人数已超过10万。

  “扶老人险”推出的背景是什么,它能否就此破解人们心中的焦虑,扶起失落的道德良心?

“扶不扶”背后的道德焦虑

  看到老人摔倒马上上前扶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良知。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扶老人被讹诈”事件的热炒,让人们对“扶不扶”产生了道德焦虑。

  “我看到过不少这样的报道,有的老人摔倒后将责任硬推给上前伸出援手的人,也许就是想要别人赔付医药费,减轻自己的一些经济负担。”市民张宇在说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问题时,一半玩笑一半无奈地说道,“现在是只敢扶自家老人,别人家的可扶不起!一不小心就得摊上大事儿。”他坦言,为了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平时尽量将“少管闲事”奉为处事原则。

  “最怕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出门时遇到摔倒的老人。从小到大,不论学校老师还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要爱老敬老:扶老人过马路、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帮老人提东西等等。”市民潘育红说,现在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自己却显得有些“左右为难”了:要是现实生活中真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不上前帮忙,该怎么给孩子解释呢?如果帮了,摊上麻烦,那岂不是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吗?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认为,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如此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表示,现在大家是有心做好事却担心惹事,长此以往,人们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种失望感,甚至会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扶老人险”你怎么看?

  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遇见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纠结心理,支付宝网络交易平台推出“扶老人险”的做法,是否能破解人们心中的焦虑,扶起失落的道德良心?各界人士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支持者:扶起道德,弘扬正能量

  章涌(大学教授):可以说支付宝推出的“扶老人险”给了那些原本善良的人扶起摔倒老人的勇气。三天超2万人投保的情况也让我们感到宽慰,至少说明这么多人都有想要扶起老人的打算。通过推出“扶老人险”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参与到蓄积社会正能量的队伍中,这项产品的价值远高于赔付的2万元。

  小罗(公司职员):我居住的小区是个老旧社区,老人比较多,真碰到摔倒老人自己是不是上前去扶呢?说实话,以前心里是有顾虑的。因为小区很多地方没有摄像探头,也未必会有目击证人适时出现。“扶老人险”推出后,我当即购买了一份。掏3块钱,就算是买个做好事的资格吧。今后如果遇到“扶不扶”的问题,我也许会改变主意。

  反对者:商家的噱头而已,实际意义不大

  韩宝玉(法律工作者):“扶老人险”并不保因扶老人而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后可能需要支付的大额赔偿金,而只是赔付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的诉讼费用。假如纠纷被诉诸法律后,帮扶者败诉了,需要支付给老人的赔偿金可能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扶老人险”最高为2万元的赔偿限额只是诉讼费用赔偿,老人的医疗费用并不在保险范围之内,那还得败诉者自己掏钱。这样的保险能有多大意义?

  赵佳佳(私营企业负责人):“扶老人险”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太大。说来说去,这纯粹是一种噱头,是商家利用社会公德的一次营销,是靠社会痛点来获取利润。其实,有善心的人不会因为没有买“扶老人险”而不去救助老人,而顾虑重重的人就算买了“扶老人险”,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也会犹豫不决。

  中间派:道德问题,不能靠金钱摆平

  郑焕彩(退休干部):“扶老人险”的推出,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主流民意的判断太悲观了,甚至是对国民素质的一种否定,难免有破坏社会和谐的嫌疑。扶老人被讹诈的事情就算有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老人是讲良心的,不会去干这种缺德的事情。“扶不扶”是道德问题,需要强化道德教育,不能靠金钱来摆平。

  李力(社会工作者):一份“扶老人险”也许可以安抚帮扶老人的好心人,让大家在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能够从中得到相应的帮助,但是光靠这样一份保险是扶不起社会失落的道德良心的,还应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做好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和社会一方面要大力营造做好人好事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者的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扶老人这样的善行中去。

靠什么扶起失落的道德良心

  专家认为,支付宝推出“扶老人险”跳出了单纯的道德提倡和物质奖励或安慰补偿的模式,从法律角度来给行善者提供帮助,值得肯定。“扶老人险”并不保因扶老人而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后可能需要支付的大额赔偿金,而是赔付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的法律诉讼费用,并赠送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人真撞了老人却还骗取保费的情况,因为最终真相是由法院来认定;另一方面,这份保险更是在鼓励人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让更多的人习惯用法治思维而不仅仅靠传统道德来思考和衡量事情。同时,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靠法律解决纠纷,依靠法院裁定纠纷时,也在助推着法律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改善。

  当然,单靠“扶老人险”这个单一的而且作用比较有限的方法还不行,还应从多方面去努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指出,中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是“扶老人”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她)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专栏作家陶短房撰文说:“在国内,交通事故造成的治疗费用,医保不予报销几乎已成全国通行的做法,这种状况是否也应该进行改革,比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在医保政策未改之前,对于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子女投保意外伤害险,这样也可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2013年,北京市就推出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年度保险费每份15元,保险期限一年,一个人最高可购买4份。保单生效后,老年人坐公交地铁、逛公园、做志愿者时意外受伤都可以理赔。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降低风险成本。

  另外,政府和立法机构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条例,鼓励救助行为,惩戒诬陷者,让好人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大幅度提高说谎讹人成本,严惩说谎者。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建议,国务院有关部委应高度重视公民救助行为立法工作,尽早制定出台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条例要将救助行为免责作为核心内容,对歪曲事实真相、诬陷救助人的被救助人规定相应的惩戒措施。比如《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就因为加入了社会急救等相关内容,被称“好人法”。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认为,社会急救应鼓励甚至奖励,建议设置相应的基金,为公众救助可能产生的损害赔偿“兜底”。

除此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要客观公正,不能夸大和炒作少数被扶老人讹人的事实,将老年人妖魔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尽快查明因“扶老人”引发责任纠纷的真相,给公众一个可信的说法。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