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实现“大众旅游”,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相比跟团游,我更愿意选择自由行。”北京市朝阳区某事业单位员工王颖是一位旅游达人,随着出游经历越来越多,她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前不久,她和小伙伴全程自助办签证、订机票、订酒店、选景点,顺利完成了欧洲三国十日游,“自由自在,感觉很不错。” 需求的升级,对旅游业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认为,过去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必须要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李金早举例说,过去居民建房子,很少考虑到旅游景观的需要;搞景区开发,也很少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设只是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形同“两重天”。 李金早表示,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要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 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 想旅游却“有钱没闲” “想去旅游,有钱却没闲。”上海市杨浦区某企业员工张卓,去年几次尝试利用带薪休假去旅游,却始终没能成。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不少人想要旅游,却面临“有钱没闲”的尴尬。 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还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正常的带薪休假出游时间被挤占,导致人们集中在每年的“五一”“十一”等假期出行,给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客流压力。 “时间瓶颈,是旅游发展必须破解的问题。”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认为,优化时间供给、破解时间瓶颈、推进带薪休假,这既能有效扩大消费,也有助于缓解旅游消费集中带来的种种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企业方面应该认识到,就业市场供需关系迟早将发生改变,带薪休假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劳动者方面,也应加强维权意识。 劳动者通过法律主张自身权益,前提是社会舆论和法律环境的支持。一方面,执法者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法律严肃性;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应鼓励劳动者这样做。“北京等地对带薪休假落实情况实施监察,是个很好的开端。相关的执法部门应继续加大监察力度。”刘俊海说。 不能只顾提高票价, 不管提升服务 天价虾、天价鱼、黑导游、假机票、信息泄露……这些困扰游客的糟心事,反映出我国的旅游市场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石培华认为,旅游市场秩序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最大痛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是对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专家认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整治旅游市场秩序,首先需要理顺监管机制。旅游市场是一个综合性市场,涉及面非常广。从“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要素来看,只有把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让整个旅游产业保持健康。 在旅游投诉平台建设方面,应该朝着更加统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向努力。目前,国家旅游局已经建立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承担一部分咨询和投诉服务。将来,平台可以朝着手机端发展,及时回应并帮助解决游客遭遇的各种难题。 有专家还指出,目前旅行社、导游、旅游饭店等行业的标准还不够完善。在一些景区,由于服务标准缺失,出现了“只顾提高门票价格,不管提升服务”的趋势。这样的旅游体验,肯定不能让游客满意。对此,应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引导旅游行业把更多精力转到提升旅游体验上来。■(据《人民日报》)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