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腊月,我就在超市看见了许多装有花馍的礼盒。此时方才警觉:快要过年了。小时候,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上除了零星的鞭炮声,最主要的就是家家户户蒸花馍的麦香味。那香味总给人一股温暖、一缕希望、一种向往。 前几天,几个远方的朋友又给我打电话表示问候。其实,我知道,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又馋了山西的大花馍。 花馍是山西的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山西花馍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在历经了千年的传承中,山西花馍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花馍“为什么这样红” 我一小学同学的弟弟娶了一位闻喜姑娘,于是,就在山西临猗县临晋镇开了一个花馍作坊,规模不大,但甚是有名。据说,每到腊月,那蒸花馍的麦香味就飘满了整个一条街,所以他家的花馍总是供不应求。一位在深圳的朋友这样描述山西的花馍:“指尖上的艺术品,舌尖上的奢侈品”,她说:“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真的不忍心吃掉,每年吃花馍,都感觉太奢侈了。”她哪里知道,她吃的花馍其实并不具有观赏性,最多也就用个食用色素。真正的花馍,都会在小动物或花草上面使用鲜艳的颜色,而并不使用食用色素,因为食用色素颜色不鲜艳(上色的部分都不食用)。这些大胆艳丽的颜色使花馍更如同一件件精湛的艺术作品。 在山西运城一带,有这么一句话:“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所以无论是过节过事,花馍自然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 在山西有4个县的花馍和面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闻喜花馍以制作精细、形象逼真而独具特色。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花馍“庐山真面目” 花馍是一道老少皆宜的蒸制面食。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山西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极为普通,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捏花馍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她们的脑子里。大大小小的面团在艺人的手里变成各式各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山西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无处不精益求精。一个花馍需要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制作花馍最主要的就是原料。比如闻喜花馍,选用闻喜北垣产的闻喜花馍制作花馍,最优质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此地盛产的小麦生长期比别处长数十天,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不仅要用北垣麦子,同时要用这里的水和面,因为北垣地势较高,水位深,水质好。所以只有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才是最正宗的,吃起来,才能感觉到它的香甜味。 选好了原料,接下来就要进入揉面的程序了,花馍用的面粉,在过去用石磨磨面时,取前两遍的,现在则选最好的精粉。讲究的艺人还要用面箩过一遍才使用。制作花馍时,要提前一个晚上发“酵水”,第二天将发开的酵水和面粉搅拌,加水起面、揉面。艺人们揉面,分了合、合了分,最少不低于8遍,揉出的面光滑而有弹性。不少艺人和面时在面粉中掺入适量的醋,蒸出的花馍白亮、光滑,还有的加糖水或牛奶、蜂蜜,这样花馍不易干裂。 花馍出笼后,最后一道工序是趁热着色,这样颜色艳丽,不易褪色。待上好色晾干,需要组装的还要用竹签把辅助的部分与衬托的花瓣等进行组合,至此,一个个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面塑制品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花馍味道“绕梁三日而不绝” 山西花馍,柔嫩饱满,透亮润泽,弹性十足,仿佛佳人的粉脸,又似剥皮的鸡蛋。松软香甜,筋道可口,咬一口慢慢嚼,新鲜的麦香味便弥漫开来;若是蘸上晋南的油泼辣子,更是诱人,忍不住张口大咬,鲜麦香、椒油香直扑味觉,令人欲罢不能。 再加上这样一种气氛:各种美食和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花馍,带着喜气,热气腾腾地端上餐桌,大家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聊着、吃着。 山西花馍之所以如此受宠,关键有两大原因,一是它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是山西花馍用料考究和做法独特,与其他普通馒头使用碱面不同,她用一种特制的酵母来发面,这种酵母均为自制,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农家妇女大都会做。 山西的花馍在向世人描述着三晋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源。细细品嚼这形色各异的花馍,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地劳动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似乎能触摸到当代山西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