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天就是腊月初八,在咱们老潍县,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的清早,都会用小米,绿豆,小红豆,豇豆,等五谷杂粮熬腊八粥,可谓家家如此。谈及“腊八粥”,民间传说不一。有人说与佛祖有关。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腊八粥”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小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年,正是腊月初八的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牛,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饥肠漉漉的朱元璋就跑到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的钻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一见大喜,心想捉几只老鼠来烧吃充饥。谁知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竟然掏出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朱元璋高兴极了.就深挖细找,小心收拾,收获了一大堆五谷杂粮,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饱餐一顿的朱元璋,多此念念不忘。在他建立明朝,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小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下令在御膳堂要用大米,黄豆,虹豆,绿豆,高梁等五谷杂粮熬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还有一种说法,说与一个普通百姓有关。据说有一对勤奋的老伴,对独生儿子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家中一切营生,都有老两口承担。给儿子养成了吃喝玩乐的毛病,十分懒惰。儿子长大娶了一房媳妇,人倒是十分漂亮,但是比儿子还懒。为此,老夫妻俩伤透了脑筋。但是朽木难雕,在老夫妻俩死的时候,才明白娇惯儿女是自食苦果,但悔之迟矣。老人过世以后,小两口没有人催促监督,耳边清静了许多,可人却懒得是连屁都不愿意放了。整日挥霍,坐吃山空,最后沿街乞讨。腊月初八,朔风凛冽,雪花飘舞。小两口冒雪乞讨,来到一座破庙,将讨来的饭放到一个破盆里,加水熬了两碗粘粥,相对而坐,捧盆而饮,勉强充饥。这时才悔恨自己不学无术,及至衣食皆无,但为时已晚。肚内少食,身上缺衣的两口,怎禁得住这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摧残肆虐,俩人蜷缩一起,终于冻饿而死。后人为汲取这一教训,便于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粥,并取名“腊八粥”,以励后人。
无论哪种说法,总之就是一句话,让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喝。男女老幼,粥都是一种最佳的食品。喝粥容易消化,调养肠胃;能够增强食欲,补充体力,延年益寿 。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因为它和人参一样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他认为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产妇、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经常会感到元气不足,喝粥油能补益元气、增长体力,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此外,婴幼儿在开始添加辅食时,粥油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希望大家常喝粥,特别是在这严寒的冬天,长喝粥既可御寒养胃,又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之呢?后天就是腊月初八,劝君“羹”进一碗粥,明年一年无忧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