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山东省海阳市,抗日战争时期创造和发明了地雷战,被誉为“地雷战之乡”。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海阳市拍成了科教故事片《地雷战》,闻名全国。海阳市战争年代有6000多位海阳儿女为国捐躯,先后获“抗日模范县”、“战斗模范县”、“支前模范县”,等荣誉。今天的海阳老区人民,没有忘记地雷战和地雷战精神。 岁月记得, 我们记得, 60多年前在抗日烽火中, 创作诞生的那首地雷战之歌。 岁月流逝, 这支歌的雄壮没有淡远, 日月轮回, 这支歌的韵致没有改变。 每每哼起这支歌唱起这支歌, 热血就会在胸中奔涌, 崇敬与肃穆就会注满胸间, 这支歌的生命之绿, 时时生机在蓬勃在我们的心田。 走进这支歌, 我们不仅发现了歌的高亢和大气, 还发现了歌的作者都是普通百姓。 他们拿锤镰长满老茧的双手, 弥漫出自信和傲岸的气质, 正义、气节、智慧为音符, 呐喊和连天的爆炸轰鸣为旋律, 雄壮在山村、农舍、田野、山岗和大路小路上。 你看哟, 那铁雷、石雷, 那拉雷、踏雷、绊雷, 那飞雷、天雷、水雷, 那胶皮雷、夹子雷、头发丝雷, 还有那通电雷、子母雷、连环雷,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到处是愤怒之雷、正义之雷、抗击之雷。 你看哟, 民兵布雷、大人布雷、儿童布雷, 男人布雷、女人布雷、老翁老妪布雷, 人人胸中有雷, 人人手中有雷, 黄土地上到处有人民战争之雷。 地雷战让那些凶残的秃鹫闻雷丧胆, 地雷战彰显着百姓智慧的浩瀚。 雄浑的地雷战之歌震撼苍穹震撼山河, 震撼华夏震撼五洲, 更让那小岛国上的军国主义者抖颤。 每当唱起这支歌, 记忆无时不在开花氤氲, 深沉和悲壮无时不在心灵中拔节生长。 忘不了, 膏药旗处那些烟火弥漫的秀美村庄, 那些狼藉满地的简朴农舍, 那些鸡飞狗吠的揪心惨状, 那些被刺刀戮死的父老乡亲, 那些奋力抗争的我们的骨肉姐妹, 那些窒息在毒气中的母亲和婴儿, 那些被“三光”的一个个村庄, 那些前赴后继的抗日烈士, 还有那难以愈合的心灵上的创伤。 永远忘不了啊, 那被皮靴践踏的青山秀水, 那被炸碎的安宁与和谐, 那被膏药旗搅乱的春晖春韵和秋月, 那倒在血泊中的玉米和高梁。 哦,不朽的地雷战之歌啊, 先辈唱着这支歌, 用不屈与坚强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用血肉之躯拯救了中华民族, 将中国托进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唱着这支歌, 高昂起头颅, 高举起拳头, 凝聚起骨气、刚毅和开拓, 去创作新的奋进交响乐章。 让这新的交响乐章, 流韵在这柳绿桃红的早春季节, 流韵在雷乡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山上那座地雷战纪念碑巍巍伫立, 将军的情愫将军的题词 无比生动隽永。 长眠在地下的先烈, 凝视着这片土地上的旖旎风景, 欣慰含笑和自豪。 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 海碧、山青、滩靓、公路如织, 核电站工地如火如荼, 新城正在崛起, 老区前进的步伐无比铿锵, 经过烽火洗礼的这方沃土如诗如画, 地雷战之歌的意蕴在岁月中永恒, 迸射出现代的更加绚丽的光芒! 作者简介:作者系海阳市政协文教政法委员会原主任,2005年3月退休。曾任《老干部之家》杂志特约记者、《山东科技报》特约通讯员、海阳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