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筑牢电梯安全防火墙

2015-12-24 17:0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77| 评论: 0|原作者: 老 树

摘要: 最近,国内发生多起电梯“吃人”、伤人事件,电梯安全问题被放到了大众关注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应为公众带来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成为大家一度谈及色变的“杀手”?要避免类似 ...

最近,国内发生多起电梯“吃人”、伤人事件,电梯安全问题被放到了大众关注的显微镜和聚光灯下。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应为公众带来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成为大家一度谈及色变的“杀手”?要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电梯的生产、使用、维护、监管等环节的安全规范都不能小觑。只有这样,才能织起一张电梯安全管理的大网,更加有效地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

现场惊心动魄

2015年7月10在广东广州一娱乐场所,一名53岁男子上厕所时推开了电梯旁的一扇小门,结果坠入电梯井。第二天他被发现时已没有生命迹象。

7月15,辽宁沈阳华阳国际大厦的电梯运行过程中发生滑落,导致12人不同程度受伤。

7月26,湖北荆州安良百货商场6楼至7楼之间的自动扶梯突然发生事故,造成一名31岁的女士不幸身亡。

7月27,广西梧州太阳广场内,一名1岁男童的左臂被卷入自动扶梯致残。

730日,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新华坊小区18幢发生电梯事故,回家过暑假的21岁女大学生被卡在电梯井16楼与17楼之间,送医后宣告不治。

8月1,上海长宁区中山公园龙之梦商场内发生惊魂一幕,一名35岁的商场保洁工被B2B1层的自动扶梯夹住腿部。尽管电梯随后停止了运行,但其左小腿仍被死死夹住,因伤势过重已做截肢处理。

事故原因剖析

2015731日中国青年网《“电梯伤人”原因探析》一文称,近来,各地纷纷发生“电梯伤人”事故,但我们纵观电梯保养维修行业的现状,这些事故也是事有必至。电梯维护保养者的资质证书居然能从淘宝店网购到质监部门颁发的真品。电梯质检机构垄断了电梯检测市场,质检人员大揩油水毫不忌讳。维修公司在保养电梯上赚不到钱,就“以修代保”,拿质次价高的部件反复修理电梯。

201585日人民网《记者观察:电梯“咬人”何时休》一文指出,每一起看似孤立的事故背后,暴露的是安全意识的淡薄和规章制度的缺位。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游志斌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整体特种设备数量庞大,部分设备老化,维修维护普遍面临问题。如果制度和相关管理措施跟不上,就会进入一个相对高的事故爆发期。电梯维保行业长期的恶性低价竞争,导致维保单位不断压低成本,维保人员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责任心不强,维保工具陈旧,维保能力落后,电梯维保次数和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许多电梯生产企业不重视国家标准,从图纸设计到制造,再到后期产品的维护和维修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此外,公众的安全意识亟须加强,对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基本风险缺乏了解。电梯使用者不熟悉设备运行状况,不懂得如何应对电梯的突发问题。

2015728日新华网刊发的《“电梯吃人”,谁之过——湖北荆州电梯事故原因追踪》一文认为,每部电梯都必须由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一年一次的安全检验,只有获得检验合格证才能合规运行,但特检机构工作人员是根据检测时电梯的运行状态做出合格与否的判断,一次检测合格并不能代表未来一年内电梯都能连续安全运行。这种严进宽出的发证方式,要求电梯维保部门后期应加强维护保养工作,一旦保养检查不到位,没有发现潜在危险,必然导致事故发生。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有的也流于形式。业内人士指出,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载人电梯没有按时更新维保记录。一些物业单位为节省费用,对电梯检查的时间相隔很久,甚至出了问题才请人来检查,逃检、漏检和滞后年检等现象存在,以致发生故障甚至事故。

201586日央视《焦点访谈》推出《电梯“吃人”因何频发》的特别报道称,电梯行业一个公认的说法是,“三分靠产品,七分靠维护”,电梯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维保质量。在国际上,电梯维保由原厂负责是普遍惯例。但在我国电梯厂家自己维保比例比较低,70%以上的维保市场被第三方维保公司占据。目前我国电梯维保市场有资质的公司数量不足,而且人员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资质的电梯维保公司或个人进入市场,他们找有资质的公司挂靠。尽管国家对此明文禁止,但实际上这一现象仍然存在。除此之外,一些物业公司收取回扣,也是电梯维保行业的一种“潜规则”。相关人员表示:“有时候有些不太负责任的物业公司,也会将保养价格变成一种虚高的保养价格,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

截至2014年,全国电梯总数达到36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20%,产量、总量、增长量都居世界第一。而同样是在2014年,全国电梯的安装维修人员缺口达到5万人,而且他们的专业素养也不高。这是造成事故隐患的又一重要原因。

谋求解决之道

201585日中国经济网刊发的《多起电梯伤人事故引担忧 电梯安全重在安检和保养》一文称,中国电梯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电梯安全实行监管。目前,正在北京、南京、杭州、福州、无锡等地开展试点。作为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保障电梯安全:一是依法实施市场准入,二是实施监督检查。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着手修改的《电梯制造许可规则》,将特别强调电梯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维保服务能力,促进维保企业连锁化发展,从而提高电梯企业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构建责任清晰、权责一致、利益均衡的新型电梯产业链,力争通过行政许可的手段,促进电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584日新华网刊发的《电梯“吃人”频频发生,谁来守护乘梯人安全?》一文提到,问题电梯事故频发,教训各有不同,为确保公众乘坐电梯的安全,需要有关部门恪守职责,毫不松懈地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尤须加大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力度,防祸于未然;同时,把责任制及责任追究落到实处,真正筑牢安全防火墙。专家表示,电梯使用单位作为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电梯日常维护,并签订维护保养合同,按时年检。此外,电梯作为特种设备,质监等有关部门应该将质检环节前移,加大对电梯生产环节的监管,从源头减少事故发生。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家长,在带小孩乘坐电梯时,大人一定要认真看护好小孩,切勿让小孩独自乘坐电梯,或在电梯上打闹。商场在开放时间内应派专人巡逻看管电梯,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015年3月31中新网《追问电梯事故伤人:究竟谁来担负“首责”?》一文指出,由于电梯涉及相关方较多,用法律的手段来明确谁该担责,尤其是确定谁该担负首责,在当前尤显必要。业内人士认为,明确首负责任可以牢固锁定电梯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可促进各方尽职尽责、减少事故发生后责任主体间的扯皮行为。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认为,为减轻“首负责任者”赔偿压力,可将保险力量引进来,建立电梯责任事故险制度。全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李健辉则建议,住宅类电梯保险可按235的比例分别由制造者、维保者、管理者共同缴纳,可参照交强险,建议国家将电梯保险纳入强制保险范畴。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表示,电梯监管改革涉及多方责任,在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电梯监管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协会、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只有通过“多元共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电梯安全监管体系。

2015年7月30新华网《边增长边老化 电梯频伤人考验“电梯第一大国”》一文称,当务之急是尽快整合包括住建部门、质监部门、安监部门、物业管理协会等机构的力量,对我国电梯安装、使用、维护、运行情况进行盘点,彻底弄清楚每一部电梯的使用年限及潜在隐患。用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全面掌握我国电梯的大数据,并纳入特种设备大数据库中,从而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应鼓励和提倡电梯制造单位直接从事或者通过授权其他维保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维保,构建以制造单位为主的维保体系。同时严格监督非生产企业的委托维保行为,将维保不到位的企业、生产厂家纳入“质量诚信黑名单”。

2015728日中国政府网《依法对电梯制造安装维修实施准入管理》一文提到,国家质检总局将依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对电梯制造、安装、维修等实施准入管理,目前正在修改相关许可规则。针对维护保养低价竞争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提出构建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提高维护保养的质量与水平。电梯制造企业应向服务业发展,要更多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正常的使用设备,保障后期服务。国家质检总局还将加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一旦乘客困梯,在拨打物业、维保企业电话无果的情况下,可以拨打公共服务电话96333,由平台工作人员指挥就近的联合救援站实施救援。同时,要提高电梯检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电梯的使用维保单位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光靠检验机构一年一次的定期检验远远不够。要优化法定检验,每年一次的检验必须强化重点项目如制动器等关键环节的检测,政府要加强抽查。

国外经验分享

美国:美国对电梯安全的管理非常严格,绝大多数州都有管理电梯安全的法规。许多劳动安全管理部门获当地立法机构授权,将电梯的监督管理从劳动安全扩大到公众安全。美国有《产品质量责任法》《消费产品安全法》等法规,用以确定电梯制造者的民事责任。电梯的日常运行安全由业主负责,如果属于制造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业主可以进行追讨。此外,美国还设有专职的政府检查员,对所属管辖区域内的电梯进行每年两次检查。

英国:英国作为标准化工作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电梯安全方面的规章也较为健全。安全标准包括电梯的机械和电气设备制造要求、建筑物的构造要求以及电梯的检验要求等。英国要求对客梯每6个月至少检验一次,货梯每12个月至少检验一次。检查员应第一时间书面报告所发现的任何可能导致危险的缺陷,如果涉及人身伤害风险,应当立即报告执法机构。

德国:德国除了生产商从源头严把质量关外,对电梯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维护尤为重视,而这也是保证电梯长期安全使用的关键。日常维护被严格分为三项并列任务:第三方机构定期全面质检,维修人员日常上门检修,以及保证安全技术的及时更新。德国电梯协会的报告强调,第三项任务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电梯协会规定,电梯的技术指标必须达到欧洲标准;各零部件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必须彻底更换;如果发现原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升级。

日本:东京地区每年有1000多人因扶梯事故被送医救治,但死亡事故鲜有发生。这主要得益于日本电梯法律法规的健全、生产厂商的得力维护以及相关安全知识的普及推广。电扶梯相关法令自1950年颁布以来多次修改、不断完善,使电扶梯事故率大幅下降。在细化安全责任的同时,日本社会各界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电扶梯的正确乘坐方法。日本消费者厅、电扶梯协会和生产厂商等会在官方网站大力普及电扶梯的乘用知识,还针对幼儿特别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动画,以普及相关知识,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