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致远”舰的沉没与历次打捞

2015-12-24 16:0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33| 评论: 0|原作者: 赖 晨|来自: (据《团结报》)

摘要: 据媒体报道,近日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清朝北洋海军“致远”舰及其阵亡将士的遗骸。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致远”舰沉没的细节,以及多次被打捞的故事。 中弹沉没 1894年9月17日中午11时左右,中日两国的海军 ...

 

据媒体报道,近日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清朝北洋海军“致远”舰及其阵亡将士的遗骸。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致远”舰沉没的细节,以及多次被打捞的故事。

中弹沉没

1894917中午11时左右,中日两国的海军主力——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

战至下午230分,“致远”舰后部起火,右舷倾斜,其左侧螺旋桨的一半在水面上旋转,但仍继续航行。下午3点,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首被日舰击中起火,燃起的滚滚浓烟遮蔽了整个军舰前部,以至于主炮无法瞄准射击,而日本舰队则乘机聚攻“定远”舰,作为旗舰的“定远”舰一旦被击沉,整个北洋舰队有可能全军覆没。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深受重创的“致远”舰挺身而出,驶到“定远”舰之前,向日本军舰发起攻击,为“定远”舰赢得了扑灭大火的机会。

“定远”舰最终转危为安,而“致远”舰却因为中弹过多,舰体发生严重右倾,邓世昌预感军舰已无法修复,“致远”舰支撑不了太久的时间,与其无谓地沉没,不如尽最后的力量放手一搏,争取冲乱敌人本队的阵形,希望能趁乱利用冲角或鱼雷击沉一艘日舰。

邓世昌毅然下令驾舰冲向炮火更为猛烈的联合舰队的本队“松岛”号(而非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致远”舰所面对的本队,包括“松岛”号在内的四艘军舰装备有速射炮,在最后的航程中,它所面临的是极为密集的炮火攻击。数枚32厘米加农炮发射的榴弹同时击中“致远”的水线,导致其船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伴随着“致远”舰中弹、下沉,锅炉中的热水与冰冷的海水接触,立即发生巨响。下午333分,“致远”舰的右船舷随即倾斜,最终导致其舰下沉。

据史料记载,最后时刻,这艘舰龄超过6年的军舰,竟然迸发出了惊人的航速,舰首卷起堆堆如雪的浪花,直到不幸中弹沉没后,露出水面的螺旋桨还在飞快地旋转。

全舰252人只有郑纶等7人获救,他们依靠舰桥上的救生圈,被海浪冲向岸边,被一只帆船救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日本盗捞

1894917的黄海血战中,北洋海军共战沉“超勇”“扬威”“致远”“经远”4艘巡洋舰。

大东沟海战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日本海军就打算将战场上沉没的中国军舰当作废铁卖掉,因为“扬威”号搁浅于浅水区,事前已被日舰炸散了,而“超勇”号舰体小、遭受了严重的火烧,拆解变卖的经济价值不高,所以,日本海军标价出售的是“致远”号、“经远”号两舰的打捞权。18941110日,日本海军正式售卖打捞权给东京实业会议所副会长山科礼藏,任他打捞拆解。

日本海军在出售两舰的打捞权时,有附加条件,为了研究“致远”舰“经远”舰沉没的原因,以此舰船设计提供经验借鉴,海军要求打捞商必须就打捞过的出水物品,提供清单目录。后来,山科礼藏并没有购买打捞权。1919年,仍有日本商人向海军申请打捞权,但没有任何下文。

1937年至1938年,日本曾两次打捞大鹿岛的甲午海战沉舰,以期获得铜铁等原料。19384月,日本派出“安德丸”和“神甫丸”两艘打捞船来到大鹿岛,随舰而行有一名日本潜水员,还从辽宁省庄河县请来一名叫王绪年的潜水员。同时,日本还从岛上雇佣了时年23岁的李桂斌到船上给潜水员的氧气管加压打气。日本人打捞的方式非常野蛮,潜水员下水时带着炸药,在船上安装好后,在水面引爆,然后再把炸成碎片的船体打捞上来。

日本人走后,从庄河县来的王绪年留在了大鹿岛,他惦记着船上留下的银子等财宝。有一次王绪年下潜,在一个密闭的舱内发现一尊金佛,带着金佛要离开时他发现里面还有一尊穿着官服的骨架坐在椅子上,随手扯了一下,一块骨头便掉了出来。受到惊吓的他立即离开舱室,返回岸上。但一到岸上,他就病了。几天后,王绪年病好,在村民李桂斌等人的协助下,他带着油毡纸再次下水,把舱内的遗骸连同官服包好后一起收殓到岸上,安葬在大鹿岛东口的一处山腰下,并在墓前立起一块木牌,上书:“邓世昌大人之墓”,其实这具遗骸不是邓世昌的,而是“致远”舰其他军官的。

三次打捞未果

鉴于邓世昌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地位崇高,我国相关部门曾先后三次试图打捞“致远”舰,但都不了了之。

第一次在1988年,当时辽宁省文化厅筹资来到大鹿岛海域,在水下进行勘察时,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此次打捞就此搁浅。

第二次在199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了“中日甲午黄海海战‘致远’号战舰打捞筹备办公室”,但因资金原因,尚未启动就被迫搁置。

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199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企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柴勇军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成立了“中国甲午黄海海战‘致远’舰打捞筹备办公室”(简称“打捞办”),指挥部就设在大鹿岛。这次打捞行动中,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张序三中将为总指挥,下设总策划、领导小组、专家组、办公室,机构组成人员共30余人,并动用了国内唯一的流动舞台车,准备以北京为起点,行程1.2万公里,穿越68个大中城市进行宣传。

430日首次出海搜寻作业,至829日,历时122天。除调研之外,在大鹿岛海域,仪器探测海域33.36平方公里,彩色声呐扫描22平方公里,潜水探摸31次,从26个概位中探摸辨析,最终在大鹿岛西南海域确定了沉睡海底100多年的“致远”舰等四艘甲午沉舰的确切位置,其中“经远”舰还得到验证确认。就在“打捞办”着手打捞时,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文物局取缔了“打捞办”,这次沉舰打捞计划就此彻底夭折。

逐步确认

2013年秋,大东沟有重大发现。辽宁丹东港集团的一艘工程船在该港的海洋红港区进行勘测、扫海作业时,从海底发现了一些带有铆钉的铁板、横梁等金属物品,以及一些煤块。港区立即上报文物局,据专家考证,这些物品是北洋海军沉舰上的物品,铆接工艺等可证明,日本的档案资料也可证明,当时专家认为它是“超勇”号,并把他命名为“丹东一号”沉船。

2014923,水下摄影师在“丹东一号”沉船上发现了一门1886式的11毫米口径10管格林炮及其炮架,而在这之前的916,就发现了一枚直径为11毫米的子弹,即其子弹。据考证,只有“致远”舰才装有这种型号的机枪。“超勇”号、“扬威”号的机枪是早期型号,10根炮管外露,而“致远”号的格林炮是1886年型的,10根炮管罩在一个铜制的圆柱形散热筒内,只能从圆柱筒的一端可以看到10根炮管的炮口,外观上看不到炮管。这证明“丹东一号”沉船就是“致远”舰。

近日,一组带有不明显“致远”的繁体字样瓷器碎片的出水,为证明“致远”舰提供了直接证据。水下测绘图显示,“致远”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长度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约9米至10米,船体外壳为铁板构造。铁板以铆钉连接,两侧舷边多因崩塌而平摊沙层中。船体外轮廓形态尚可,但船舱受战火及其因素影响受损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这些均与史料吻合。■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