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历时两个多月,翻山越岭踏遍全县40个村,自费采访49位抗战老兵,用镜头和笔墨记录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他就是山西盂县81岁退休干部崔达道。 记者在盂县采访正赶上县委老干部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盂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摄影展活动。整个影展规模之大,参观人数之多,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志玲介绍,这次影展以“抗战老兵今健在,烽火岁月难忘怀”为主题,整个影展活动由县老年摄影家学会会长崔达道发起并组织,影展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对此,记者专访了这位资深老新闻工作者、老摄影家,了解更多影展背后的故事。 崔达道老人身体硬朗,精神头十足,很是健谈,他深有感触地说:“抗战8年,我们全县有8000多名热血青年参军打鬼子,先后有1000多人为国捐躯,由于自己的经历和职业的关系,用镜头记录和反映耻辱的历史,教育后人,唤起爱国热情,一直是自己所追求的。”当谈到为何寻访抗战老兵时,崔老讲述了一件他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回忆说,自己6岁时,八路军与日寇交战的地方就在离他家不远处,每天枪炮声不断,家人无处躲藏,吓得母亲浑身颤抖,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从此,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埋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战英雄的敬仰。 据了解,崔老从2015年年初就开始筹划在全县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从5月份起,崔老亲自带领县老年摄影家学会张福锁、马玉亮、崔金怀等9名学员,自费踏上了“寻访盂县抗战老兵”之旅。利用两个多月时间,昼夜兼程两万多公里,寻访到全县抗战老兵49位。用镜头、笔墨记录了每一位抗战老兵的烽火战斗岁月和如今生活现状。 在采访中,县老年摄影家学会副会长、63岁的李命国告诉记者,在采访抗战老兵过程中,崔老不顾年迈的身体,每天和我们带上干粮,自费租车,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硬是坚持了两个多月。前不久,由于劳累和长时间在外奔波,崔老患了气管炎,一直高烧不退,每天在医院输液。记得9月上旬,一天上午9点多,山西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抗战老兵,因不熟悉路找到了崔老,他二话不说拔下针头带着记者就上了路。晚上9点多回来后又去了医院继续输液。寻访49位抗战老兵后,有大量照片、文字需要整理和排版,崔老把自己关在家里加班加点一个多星期,将样稿送到文印部进行印制,并同时出版了《寻访盂县抗战老兵》影集,接着又投入到全县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摄影展的组织工作。李命国回忆说,崔老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一直在行动和奔波着。2001年,为纪念在老山前线自卫反击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盂县烈士张金双,崔老带头捐款,亲自组织修建了烈士墓、撰写了碑文。2011年,崔老将70多幅战斗和牺牲在盂县的共产党员的珍贵照片,以“共产党员写春秋”为主题举办多次影展。2013年,崔老将1942年侵华日军在盂县进圭村烧杀抢掠的暴行照片制作成展板,举办“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大型图片展,在各个村进行巡展。据统计,他举办影展十多次,受教育群众达百万人次。 记者在翻阅影册时,除了被每位抗战老兵的照片、简介、各种证书和奖章吸引外,后页的附录引起了记者关注。附录共分5个部分,其中包括抗战老兵有哪些是特别困难的,有谁需要办低保,有谁需要配轮椅和解决具体困难等等,记录得十分详细。对此,崔老介绍说:“用镜头和笔墨记录幸存的抗战老兵非常重要,但是关心帮助他们的晚年生活,尤其是特困家庭同等重要,不然让人睡不好觉。”眼下,崔老已将了解的生活困难抗战老兵具体情况写成文字,将以报告的形式送到县有关部门。同时,崔老表示除了自己能够帮助解决的,协调县里有关部门尽快给予解决,时间等不起呀! 在座谈会上,盂县县委老干部局党总支书记许东书称赞崔达道:“他是一位境界高尚的人,大爱无疆的人,乐于奉献的人。”他介绍说,崔老81岁高龄,他本身就是耄耋老人,可在寻访抗战老兵时,他都要买些鸡蛋、水果、挂面等送给老兵们,崔老说不然没法进门。在寻访93岁抗战老兵张喜银时,看到他家境十分困难,老夫妻俩生活不能自理,平时靠着外甥照料,对此,崔老十分感慨,临走时,将兜里仅有的100元钱放到老人手里。随后为张喜银家维修院内水窖,崔老又送去260元钱。寻访全县49位抗战老兵活动中,自费用于租车、购买礼品、捐钱和制作印刷等费用1万多元。2009年,西潘乡修建敬老院,崔老自掏腰包为30余位老人每人买了一双皮鞋送去。十多年来,崔老先后为全县500位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等上门拍摄彩色照片,并自费洗好后送给老人们,据不完全统计,崔老用于献爱心、做公益事业等共捐出7万多元。 崔达道作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发挥优势作用的老典型,他的事迹常见于各种媒体。60年来,他用镜头聚焦盂县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用步履丈量革命老区的一片热土,用笔墨记录百姓酸甜苦辣的真实生活。他退休21年来,先后培养出65名摄影爱好者,每年举办专题影展。60年来,他举办个人影展21次,先后有1200多幅摄影作品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如今,耄耋之年的崔老痴心不改,以相机为伴,以镜头为武器,每天奔波在老有所为的路上。 崔达道介绍寻访抗战老兵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