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 炮弹大王”——甄荣典

2015-12-24 14:4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781| 评论: 0|原作者: 王祥生 赵进贤

摘要: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赞扬:“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 ...


2013428,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赞扬:“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

甄荣典是原军工部长治兵工一大厂的一位车工。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本色,体现了抗日战争中人民军工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安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他在19438月被评为晋冀鲁豫边区“新劳动者旗手”,被太行的军工界誉为“炮弹大王”。那年军工厂82炮弹的生产因缺少经验,产量很低。他主动请求到车工这个岗位,第一天一人就生产出炮弹45发;后来又创造了每天生产135发的纪录,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工友,把全厂的产量带了上去。1944年出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召开的工农业群英大会,被评为“一等劳动英雄”。《新华日报》登载了他的英雄事迹。1947年在“创造刘伯承工厂”运动中立大功一次。

甄荣典出生在河北唐县一个贫农家庭。父亲种地,母亲磨豆腐,家境贫困,从来没读过书。1940年,“百团大战”已经打响,甄荣典一行70多人,准备从河北曲阳县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到延安学习“机械化”。因日寇封锁未能成行,总部首长把他分配到了黄崖洞兵工厂学徒,当了一名车工。时间不长,因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实行“缩小规模,化为零”的生产方针,他又被分配到辽县的苏公村的军工部一所一分厂当车工。当时生产条件很差,全靠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没有动力,就把石磨盘按在主轴上做动力轮,8个壮汉轮班摇一部车床。没有皮带,就用麻绳代替。许多机器都不完整了,就拼凑起来用。别人还没有上班,他就早早来到了工房,把生产的准备工作做好。开始业务不熟悉,他认真向师傅们学习。很快他就掌握了生产技术,学会了独立操作。那时炮弹的毛坯是以白生铁为原料铸成的,特别难车,车刀一上去就被顶回来,连切屑都是直的。由于鬼子的反复扫荡,兵工厂损失严重,麻绳代替的传送带一抻就变长,往上面又涂松香又浇水,就这么将就着用。那时工房顶棚是用谷草搭的,遇上阴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工友们就披着工作衣,站在泥水里干活。工友每天生产60颗炮弹(壳),他就向100颗进军,最多时他一天能生产400多颗。第二年,他达到了一天生产480颗,平均每75秒钟就可以生产一颗炮弹(壳)。那时,每人每天有3钱食油的定量,可大家谁都没有舍得吃,在他的带头下全部用来点灯加了夜班。

面对敌人的扫荡,甄荣典在每一次反“扫荡”中,都站在斗争的最前面,想出种种办法保护机器。为了隐藏,上千斤重的铣车、刨床、发动机等机器部件,全要靠人抬来转移。路是羊肠小道,人多了没地方站,人少了抬不动。他和几个体强力壮的小伙子,包揽了这些重活。一埋好机器,他又立刻拿起步枪,变成英勇的自卫队员。1942年的“五月大扫荡”,日寇出动的兵力多到手拉手可以把太行区围上一圈。清剿队像拉网一样从山脚搜到山顶,寻找穿着“黑衣服”的八路和机器。视机器为命根子的甄荣典和其他自卫队员,隐蔽在山上的草丛中,每当敌人走到埋藏机器的地方,就向敌人开枪射击,把敌人引上山,用生命保护革命财产。

车炮弹是一种很累的体力活,有的工人累得顶不住了,要求调换工种。甄荣典就到各宿舍找大家攀谈,诚挚的交流使得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起来。生产纪录从日产炮弹40余发,上升到400多发。为了多造炮弹,他的双手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厚得连筷子也拿不稳。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生产突飞猛进,产量节节上升,有力地支援了前方。在边区召开的“新劳动者”竞赛劳模大会上,甄荣典光荣地被赞誉为“炮弹大王”。边区政府号召全边区人民向他学习。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