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陈俊岭:泥塑时光

2015-12-4 09:20|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875| 评论: 0

摘要: 笔者曾经读过这么一句话:时间对于生命来说,可以是一种枯萎,也可以是一种生长。能不断在时光中寻到新生命,是一种大智慧。我以为,被称为“泥人陈”的陈俊岭就是一位拥有大智慧的老人,在泥塑的世界里,他定格了年 ...

    笔者曾经读过这么一句话:时间对于生命来说,可以是一种枯萎,也可以是一种生长。能不断在时光中寻到新生命,是一种大智慧。

我以为,被称为“泥人陈”的陈俊岭就是一位拥有大智慧的老人,在泥塑的世界里,他定格了年龄,寻到了新生命。

1984年,陈俊岭退休了。退休前忙碌的工作使得退休之初的他身体极不好。别人都用“累得头发花白”来形容一个人的劳累,可是陈俊岭说:别说头发,我的眉毛都已经花白掉光了。退休的日子让陈俊岭无比愉悦,终于有时间了,得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到自己能施展才能的天地去一展身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建议平时就喜欢写字画画的他不妨再学学泥塑,并热情地拿来了泥塑用的泥巴。盛情难却,陈俊岭很快做出了第一件作品——那个展现鲁智深喝酒的作品即使现在看来也称得上惟妙惟肖,于是陈俊岭有了信心,正式与泥塑结缘。

泥塑,做形神兼备的艺术

    最开始做泥塑的时候陈俊岭选择了神像题材。他后来不止一次说,塑造神像对自己后来的泥塑创作影响很大。这不仅是因为在比着照片做神像的过程中,陈俊岭的想象力得到极大锻炼,更是因为在这期间,他逐渐领会了中国泥塑的独特之处。“中国泥塑的精髓在于传神,将制作重点放在人脸上,要通过面部表情把一个人的心态和内心表达出来;而西方现代的雕塑讲究质感,也就是形美,但面部表情不够生动。我在雕刻的时候,希望能神形兼顾,让作品活起来!”

    这样认真的理解和思考是陈俊岭一贯的创作状态。在他的书桌旁放着一面镜子,在制作人物泥塑时,陈俊岭常常对着镜子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表情,然后将观察到的面部特征赋予作品。所以,他做的人物神形兼备,做的昆虫活灵活现,做的文物能以假乱真,做的抽象作品更是引人深思。在一件名为《饮中八仙》的作品中,他想要展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述的场景,将诗人们浪漫不羁的形象表现出来。可是想到自己对古典文学不甚了解,便让女儿找来相关资料,仔细阅读。他发现,这八个人物虽然都喝醉了,但是醉得各不相同。有人在交流,有人佯装看书,有人抱着酒坛子意犹未尽,还有的人双手合十在礼佛……陈俊岭构思了很久,兼顾了每个人具体的动作形态和整个作品的布局,作品成型后,所有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而另一件作品《花好月圆》则完全不是这样的制作思路了(见图一)。《花好月圆》是一件抽象作品。通过人对于花和月的反应来表达花香和月明。他把赏花的人设计成背着手,把头向外探出的样子;赏月的人则是高高抬着头,恨不得伸到了天上去。这幅作品中的人物都表情陶醉,把脖子向外长长地伸出。虽然完全没有做花和月亮的表现,却已经将花好月圆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泥塑不是一个简单的再现过程,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融入自己的思想。”或许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让陈俊岭的作品得到了“实而不俗,媚而不虚”的评价。

泥塑,重现消失的老行当

    陈俊岭家中陈列着很多他的得意之作,而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书房里一整面墙的“正在消失的老行当”。“这些都是旧社会里的民俗人物,也是一些已经消失的或者这两年正在消失的老行当。我想通过泥塑的方式把他们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个资料!

    把已经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老行当用泥塑的方式展示出来是陈俊岭一直在做的事。他说这个想法源自自己的一次泥塑作品展。在展览上,他听到有人这样评价他老行当题材的作品:“那时候抽水烟袋的可不就是这样,现在都没了。”“这样的作品真有意义,太值得保留了!”参观者的声音引起了陈俊岭的注意,“我想着自己这辈子也没对社会尽到多大作用,如果在晚年能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留下点什么,也算做贡献。”

    “给后人留做资料”是陈俊岭在谈到这些关于“老行当”的作品时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可是留做资料的泥塑要求何其严格。这意味着泥塑的动作、服饰、心理,甚至反映的社会年代特征都要准确。这就像影视作品里的纪录片,既要确保真实,又要兼顾可看性。

    为了把人物塑造的真实,陈俊岭自己买来美学、生理解剖、运动医学等方面的书,先学习人体的结构和运动原理。“我得先把这一部分攻一攻,弄明白怎么回事,做出来的东西才真实,令人信服!”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陈俊岭已经将近70岁了。他虽然记不全具体的肌肉和骨骼位置,但是这样的学习让他在脑海里有了一个人体结构模型,能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在做各种动作时的真实状态。比如在做一个推小车的作品时,陈俊岭想把人物塑造成弯着腰,身体前倾的动作,可是他分析了这个姿势,认识到在没有第三个支撑点的情况下,作品很难立得起来,就想办法将人物和小推车巧妙结合,用三个着力点支撑起了作品。后来他又考虑了人在这个姿势状态下的肌肉情况,突出了锁骨和小腿部的肌肉,最真实的还原了人物(见图二)。

陈俊岭说,“现在,这些老行当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不把它们记录下来,以后的人甚至不会知道有这些事情存在过。”为此,他还专门学习了打字,亲自动手打了几十万字来介绍老行当,希望能留给后人。

泥塑,记录一段时光

    如今,陈俊岭做泥塑已经有30年了,他不仅获得了“济南十大民间艺术家”的称号,更被圈内人亲切地称为“泥人陈”,他的泥塑作品获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很多朋友也慕名前来,或想一饱眼福,或想将陈俊岭的泥塑收入囊中。只是陈俊岭有一个原则:作品不赠送,更不出售!

    “每个作品都只有一个,每个作品都是我一点点构思,一点点塑造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孩子,我确实舍不得。”在陈俊岭的眼里,这满屋子的泥塑,就是满屋子的记忆。

    的确,退休近三十年来,陈俊岭几乎日日与泥塑为伴。刚退休时他偶尔还会画画,后来画画写字都放下了,只专心做泥塑。每件泥塑从选题、构思、设计到制作成型、晾晒、上色……所有环节他都投入了心血,有时甚至因为想到一个好的表达方法就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做实验。可以说,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怎么把泥塑做好。制作泥塑的过程就是陈俊岭生活的过程,每件作品里都记录着陈俊岭走过的时光。这或许也是八十多岁的他看上去格外年轻,思维也格外清晰的原因。

    在泥塑的时光里,他的年龄似乎也被定格了。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