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慢性病——来势汹汹

2012-8-30 09:0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916| 评论: 0|来自: 老干部之家——家庭健康

摘要: 慢性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悉,为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卫生部等15部门近日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规划指出,至201 ...

    慢性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悉,为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卫生部等15部门近日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规划指出,至2015年将达到9类具体目标,如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等。

    名词解释:慢性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一般来说是指患病时间长,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其具有发病病因复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潜伏期较长,发病时间不清;病程迁延持久,累及多个器官等特点。

                                                  卫生部:中国慢性病确诊2.6亿人 

    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到2015年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

    ——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

    ——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

    ——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

    ——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到2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占各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比例达5%以上。

                                               专家:慢性病可防可治

     解答专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

    记者:面对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全社会是否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规划》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孔灵芝:与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和百姓的健康需求相比,全社会对慢性病的危害依然认识不足,社会知识环境也有待形成。

    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人,60%~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这种反常现象提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必须从过去重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提倡在社区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而老百姓也要转变健康观念,更加注重防病。

    记者: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

    孔灵芝:慢性病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慢性病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是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3亿人吸烟,80%的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18岁以上成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不到12%。如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未来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主要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1~2倍,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将增长80%以上。

    从其危险因素可以看出,慢性病是可防可控。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包括坚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其次,每个成年人都应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值,定期体检,尽早发现早期征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

    当然,加强慢性病防治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面对防治慢性病的严峻挑战,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尽快扭转慢性病高发态势。

    记者: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现在一些老年人因为慢性病失去了部分或者全部的自理能力,他们能在哪一类的卫生机构得到一些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或者医疗服务呢?

    孔灵芝:老年人的问题比较特殊,而且我们国家老龄化也比较严重,很多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可能会有一些失能或者其他的问题。国务院也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现在也有一个关于老年人的规划,而且正准备制定到203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里面对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都会有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出台。

相关链接:

慢性病防治核心知识

    ★以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将上升为75%,全球约1/4的慢性病相关死亡发生于6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群。

    ★慢性病病人应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

    ★多数癌症是可以防治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血糖控制达标,还要求血脂、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保持正常体重,坚持血糖监测。

    ★避免烟草,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是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