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街上无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无孔不入的广告。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儿童消费已经成为最强劲的利润增长点,“人小化钱大”成为父母们共同的感受。就是在“经济危机”、家庭消费纷纷缩减之时,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时大多都毫不犹豫,母爱、父爱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宁可自己省点,也要满足孩子。为此那些并不创造价值的儿童,悄然拉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
刚上一年级没几天的小男孩小杰又向妈妈潘女士提出要买一款新玩具的要求,“我也叫不上来什么名字的一款玩具,类似于变形金刚,50多元。”因为看着不是很好,而且家里同类型的玩具太多了,高女士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为此,儿子又哭又闹,而且不肯上学。但最后,潘女士还是无奈地给儿子买了那款其实他并不是非常需要的玩具。 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儿子才上小学一年级,但是月均消费接近于整个家庭消费的二分之一,超过了她和丈夫的消费水平。“就说生日吧,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高女士说,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年儿子过生日至少要花销300多元,买大号蛋糕,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吃到一份。而每当有要好的小朋友过生日时,还要准备送给小朋友的礼品。前一阵,儿子回来又提出新要求了:今年过生日,要请小朋友们吃肯德基。虽说去那种高消费场所请客是一笔不菲的花销,但潘女士也只能同意,谁叫别的小朋友也请了小杰去肯德鸡消费过?! 说起孩子的高消费,潘女士有一肚子的苦水:“现在孩子都有品牌意识,不管是穿的、吃的甚至玩的都要讲究牌子。鞋子要穿阿迪达斯的,500多元一双;隔一个星期左右要去吃肯德鸡;去年搬家时,光儿子的玩具就有几大箱;儿子每天出去玩还要时不时地买饮料和零食。” 儿童高消费群,小杰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例子,绝不是表现最过分的。李先生16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三。他告诉记者,他儿子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阿迪达斯和耐克的,李宁牌的都很少,一套下来都得上千元。李先生说,他夫妻俩平时都忙,只要儿子学习不掉队,其他的要求他们基本都会满足。 那么孩子的高消费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 儿童消费掏钱的主体不是儿童而是家长。儿童消费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家长的消费心态。“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宁可自己苦点省点,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正是家长这样的心理促成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的养育模式。可以说,儿童的消费心理,是家长消费观念的反映。 此外,广告对孩子的消费心理也有很大影响,电视广告每天反复播出,可以轻易地操纵儿童的信念和喜好。在一些电视广告的误导下,儿童希望通过消费满足自己的愿望,提高自己在伙伴中的地位、威信。儿童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在电视上做广告的品牌,他们对品牌的认知甚至比大人还要强烈。如此一来,许多儿童从小就养成了买名牌、用名牌、非名牌不可的不良习惯。有些广告词还有意无意地渲染攀比和炫耀心态,给孩子造成“我没有这种商品就矮人一头”的错觉,诱发“非买不可”的心理。 记者认为,孩子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能一味地纵容,应该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取舍,培养责任意识,懂得任何东西的得到都是需要付出的道理。同时,家长们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孩子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满足;学校也要加强德育教育,尤其要提倡节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只有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远离高消费,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