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有座传奇的陇海大院,它建成于1913年,当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院内环境优美。解放后,陇海大院成为铁路职工集中居住地。 高新海就出生于这座百年大院。幼年的他喜欢踢足球,曾经是郑州铁路局“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的主力门将,他的梦想是将来做一个足球教练。 1975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高新海到郑州郊县沟赵农场插队,日子虽然清苦,他却生活得十分快乐。没想到,病魔向他露出狰狞的面孔。 高新海插队的第二年夏天,一天夜里,他想起来方便,却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扑通”摔倒在地,一声闷响惊动了同舍知青,看到高新海躺在地上,舍友大吃一惊,想把他扶起来,高新海却四肢绵软,舍友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弄到床上。 同舍伙伴找到大队支书,天一亮就把高新海送到郑州一家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高新海的病确诊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这种病发病突然,外伤、劳累、受凉等为发病诱因,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高新海病情的发展越来越不妙,医生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多大效果。最终,高新海高位截瘫,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一个叱咤球场梦想当足球教练的小伙子,一下子被宣告终结了运动生命,并且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这让天性达观的高新海怎么也乐观不起来。 回到家后的一段时间,高新海不吃不喝,整天面对白色的墙壁想心事,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高新海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父母盼女心切,就给高新海起了个“三妞”的乳名。听说“三妞”患病瘫痪在床,当年的发小纷纷过来探望。大高新海一岁的樊石头只要有空就过来陪他,给他念报纸,分析国家形势,鼓励他战胜病魔,从病床上站起来,实现自己的足球教练梦。樊石头还给“三妞”洗脸擦身子喂饭,分担了高新海家人很多负担。 为了让高新海不感到寂寞,樊石头还约同学何亮、宋凯等过来看望高新海,给他讲外面的故事,有时太晚了,他们就和高新海睡在一起。有了友情的温暖,高新海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 祸不单行,随后两年,高新海家里的不幸接踵而至,先是大哥二哥先后患癌症去世,后是母病父痴呆。高新海刚缓过来的情绪再遭打击,无情的现实让他再次彷徨于生命的十字路口。 看到好伙伴陷入生命的低谷,樊石头替他担心的同时,更加尽心地照顾高新海,他说得最多的是:“三妞,你放心,只要有我在,你永远不孤单!”樊石头和高新海同住一个大院,只要不上班,他一天就要往高新海家跑多次。 为了给高新海治病,樊石头和邻居常思军、王金贵、孙豫生等人背着他到郑州的医院求医问药。那时信息不发达,有一次,樊石头听同事说,北京有家医院对治脊髓炎很有经验,就告知了一些邻居、同学以及战友。大家凑起医疗费、路费,背着高新海去北京求诊。一路上,樊石头和邻居轮流背着他上楼下楼,其他病人及家属得知背着高新海来看病的是他的同学、邻居和战友,纷纷让路,并向这群“革命兄弟”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医院出来,樊石头背着高新海去了趟天安门广场,在他们向往的“祖国心脏”合了张影,这张照片高新海至今珍藏着。 从北京治病回来后,高新海的身体一直不见好转。半年后,樊石头和邻居们又背着高新海去了趟武汉,听说人手不够,开小超市的邻居张海华关掉商店,和樊石头以及邻居们坐火车南下。 脊髓炎毕竟是顽症,虽然邻居们带着高新海四处奔走,但治疗仍没有起色。樊石头四处打听治疗脊髓炎的秘方,一位中医学院的专家说,这种病医疗上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康复训练的方式对患者兴许有用。 樊石头眼前一亮,回去把专家的建议给邻居们说了。大家没有丝毫犹豫,10多名热心邻居分成四组,排好班,两人架胳膊两人拉腿推背,每天坚持不懈。如果谁有事儿,就请别人代班,过后他再补回来。 樊石头及邻居们的善良感动了大院里的其他人,大家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高新海患这样的病,有可能终生无法康复,单靠几个邻居力不从心,只有大家心齐,就能照顾好高新海。大家纷纷找到樊石头,要求他把自己编到照顾高新海的小组中去。也许是邻居们的善心大爱感动了上苍,6年后,高新海竟然能在床上坐起来了。 众邻居39载倾情守护瘫汉,爱心互动构成人间最美风景 陇海大院的邻居们分成多个小组,从各个方面照顾着高新海。当时,高新海面临着诸多问题:看病、报销、工伤认定等,每个环节都有人陪伴。他身体不适去外地治疗时,吃、住、联系医院、买车票,都有专人负责。为了守护高新海,邻居们请假扣工资是经常的事情,但没有人放在心上。 王家新和高新海是一起下乡的知青战友,高新海瘫痪后,他每天都要赶过来照料他,和他谈天说地。家里有好吃的,他也拿过来和高新海一起享用。 邻居们深知,高新海从酷爱运动的健康人,一下成为与轮椅相伴的人,内心深处的伤感与孤独是难免的,他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守护。 为了让高新海生活得多姿多彩,只要市里有新鲜事,邻居们总不忘带着他亲历一番。当年,亚细亚商场名扬国内,商场每天早上举行的升旗仪式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升旗后还有时尚美丽的女子摩托车队花样表演,引得八方来客竞相争睹。 为了让高新海欣赏亚细亚升旗仪式,樊石头和赵新义、王家新等在一天早上,提前来到高新海家里,为他洗脸、刮胡子,陪他吃早餐后,从家里推着他来到亚细亚商场前,游人主动给高新海让出一个好位置,让他能把精彩的场景尽收眼底。看完升旗仪式后,高新海在邻居们的簇拥下逛商场,在人流如织的商场,坐在轮椅上的高新海笑得特别灿烂。 别看高新海瘫痪在床,外面的风景却没有错过。春天,郑州人民公园的郁金香、碧沙岗公园海棠花开得最美的时候,都有邻居们推着他驻足欣赏的动人一幕。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邻居们把高新海推到门前的花园里,铺几张凉席,大家摇着扇子侃大山。秋天,太行山上红叶似火,邻居们用面包车拉着高新海登山赏红叶。冬天大雪飘飞、银装素裹的时候,大伙儿推着高新海到户外赏雪。 高新海酷爱足球,瘫痪后依然关注、喜爱着足球。最了解高新海这一爱好的莫过于樊石头和赵新义。樊石头是当年“火车头少儿足球队”的队长,高新海是足球队的门将。赵新义比高新海小5岁,在学校的时候,足球踢得好的高新海是他崇拜的偶像。赵新义参军回来后,像照顾自己的哥哥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高新海。 樊石头和赵新义清楚足球在高新海心目中的位置。欧洲五大联赛、欧锦赛以及世界杯等都是他们重点关注的赛事。每当有重要比赛的时候,樊石头和赵新义等都会弄点花生米、猪头肉之类的下酒菜,几个人边喝边看球。高新海对足球技术、战术的分析,预测球赛的比分方面的功力让赵新义和樊石头钦佩不已,特别是世界杯点球大战,每当点球手射点球时,门将出身的高新海几乎能准确判断出射门的方向。 为了让高新海感知球场热烈的氛围,只要有大型足球比赛,他们都会把高新海推到球场观战。河南建业足球队的每场比赛,高新海总会在樊石头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对于这位坐着轮椅来现场看球的特殊球迷,现场球迷对他充满了敬意,而球场里山呼海啸的呐喊总会让高新海感到过瘾,比赛往往过了几天,他的兴奋劲儿还未消散。 为了让高新海生活得更有意义,也为了增强他的社会认同感。樊石头和几个经常照顾高新海的邻居凑钱给他买了辆柴油三轮车,这车成了高新海的代步工具,为了挣些钱增加收入,也能让邻居们减轻些负担,高新海跑起了客运,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多元,这让他感到了自食其力的快乐。 有了三轮车这个“腿”,高新海的生活更加充实了。邻居、好友以及热心人持续的关爱,也让高新海产生了自强自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后来由于市里对三轮车拉客加大了整治力度,高新海不得不停止了客运。 不过,高新海无意中发现,平时邻居们有个急事什么的,他可以开着三轮车随时接送。一次,社区经常照顾他的小梁急着到区政府办事,可他的电动车没电了,打出租车又太贵,正当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高新海开着三轮车把他及时送到了目的地。 高新海唱起歌来有着浑厚的男中音,每当社区在大院举行联欢会,他总会为邻里高歌一曲,把气氛推向高潮。麻烦邻居这么多年,能为大家做些事情,是高新海最开心的事情。 “陇海大院”充满浓浓暖意,好邻居爱心接力39载感动中国 时光如梭,一晃39年过去了。从高新海患病回城至今,一批又一批的邻居每天到他家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些邻居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一直都在帮助高新海。许多邻居年事已高,没有能力照顾高新海,他们的后代就接下爱心“接力棒”,继续着父辈们的“事业”,陇海大院的爱心从没有打过折扣。 孙磊从小在陇海大院长大,从有记忆开始,就被父亲孙胜华带到高新海家里,看父亲为高叔叔忙里忙外,替他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他也主动帮着父亲照顾高叔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明白,这就是邻里之间的关爱与帮助。 和孙磊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张金阳,他从懂事起,就经常跟着爸爸张海龙来高叔叔家帮忙。高叔叔很喜欢吃爸爸做的炸酱面,每次爸爸出差回来,都会带着张金阳到高叔叔家里,给他做拿手的炸酱面。张金阳长大结婚后,也和爸爸一样喜欢下厨。张金阳最开心的是,高叔叔从爱吃他爸爸做的炸酱面,转而对他做的炸酱面念念不忘。 在追随父辈照顾高叔叔的过程中,孙磊、张金阳以及任韬等一帮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没有人动员,他们都把照顾高叔叔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 孙磊清楚地记得,2008年冬天一个下大雪的夜里,高叔叔打来电话,说他身体有些不好。孙磊知道,高叔叔虽然离不开他人的照顾,但他一般的事情绝不主动打扰别人,他主动打来电话,情况肯定危急。 孙磊赶紧给张金阳、任韬等打去电话,为了高叔叔,这些年轻人晚上从未关过手机。听说高叔叔有事,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了过去,并把他送到了医院。由于送得及时,高新海经过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在孙磊的眼里,高叔叔是乐观向上的,他从不抱怨,很少有悲伤。他用自己的经历,把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都传给了大院里的年轻人。 与陇海大院相邻的郑州101中学,从2008年开始,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二十名学生来到高新海家里,拖地、打扫卫生、倒尿、洗衣服、叠被子。 在邻居与高新海的爱心互动中,整个陇海大院都充满着爱意。陈会云是陇海大院的保洁员,被大院里邻居们友爱的精神所感动,她经常到高新海的住处给他打扫卫生,帮他整理家务,给他买饭买菜,给了高新海很多帮助。 2013年年底,根据郑州市城建规划,陇海大院要进行拆迁改造,陇海大院的几百户人家不得不暂时分散在郑州市内各个地方。拆迁前,邻居们四处考查,把高新海安置在幸福路5号院过渡。 原来的老邻居有的搬到了北环,有的搬到了东区,距离变了,但那份深情没变。退了休的樊石头每天早上准时来到高新海家中,帮助他起床、大小便、洗漱、清理房间。到了晚上,再来一遍,如同“专职保姆”一样。在医院当医生的老邻居周喜荣如果两天不过来一趟,就会打个电话问问高新海的身体情况。 “陇海大院”发生的爱心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先后荣获2008年感动中原“十大爱心集体”、2010年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年“首届慈孝群体”、2012“感动郑州爱心集体”。在央视“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的评选中,又以高票当选。 2015年2月初,高新海和邻居们接到通知,要去北京录制“感动中国”颁奖典礼。2月5日,陇海大院里的邻居、高新海的知青伙伴、当年的球友、爱心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行20多人坐高铁前往北京。 2015年2月27日晚8点,在高新海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地挤满了从市里各个地方赶来的邻居及爱心人士,大家陪着他一起观看“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作为“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压轴人物,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代表隆重走上舞台时,高新海的小屋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天晚上,聚集在高新海身边的老邻居们郑重约定:等新陇海大院建成后,他们都要回迁,再做今生的好邻居,相亲相助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