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周其凤似乎并不怎么让舆论待见,公众舆论中他的亮点并不多。这位化学家好不容易写了首歌《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结果被讥为“神曲”。最近,周校长回浏阳老家为母亲庆祝90大寿,给母亲下跪、母子相拥流泪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又被指为炒作。
“化学歌”写得怎么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北大校长是一个公众人物,就得接受公众挑剔的评价。但这一回周其凤回乡为母祝寿,照片被人发到网上,就断然认为周其凤是在炒作,是拿孝心作秀,却不怎么能说服人,而且还让人感觉到狭隘。 孝敬父母,对于北大校长来说,本就是基本私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组照片已经被媒体证实是“好事者”发到网上的。说周其凤炒作,怎么也扯不到一起的。不管新派人士如何指责传统的孝文化,孝就是烙在中国人的血肉里。不管时代如何变,百善孝为先,依然是中国人评价个人道德的重要标准。孝文化的形成,固然曾有封建礼教的因素渗入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孝在维系中国家庭结构稳定、塑造中国人个体道德上,有着积极作用。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没有对家庭的爱与责任作为基点,显然是苍白和空洞的。中国家庭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亦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秩序。激进的反孝人士,往往只强调孝的封建礼教成因,却无视孝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感恩教育的重要一环。口口声声言必称公共情怀,若对父母的爱与孝都成问题,不管如何高调,都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周其凤对90岁老母亲下跪并和母亲相拥而泣,我相信是完全的真情流露。在我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对家庭成员的感情表达似乎都太过含蓄了。有时候想想,我们自己何曾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毫无保留地大声地表达过感恩?把对父母的爱,埋在心里做在行动中,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周其凤选择了“爱要大声说出来”,更没有什么不妥。联系到周其凤少时贫苦的求学经历,母子泪洒当场再自然不过。如周其凤家乡所在的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村支书周极端对媒体记者说的,“这感人的场面看得当场很多人落泪。”北大校长这一跪,我想是让小小乡村里的人们受到教育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生动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中西皆然。不必给中国式感恩上纲上线地扣上大帽子。 对公众人物的言行进行公众监督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凡涉公众人物的事情,皆要硬邦邦地来一番公共审判,而丝毫不顾及其行为是涉公还是涉私,甚至不惜过度阐释,这般公众监督其实意义寥寥。这样的所谓“公共情怀”,不仅狗血,而且冷血,于公民社会建设和公民意识培育而言,其价值亦相当令人生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