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湖北】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活动 凝聚建设支点正能量

2015-7-7 14:35| 发布者: 家网编辑10| 查看: 1099| 评论: 0|来自: 湖北日报

摘要: 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以不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为服务推动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 ...

图为:孝感市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讲好中国故事”进社区展演活动。(摄影 李迪)


图为:鄂州市委老干部局组织老干部走进鄂州市第五中学讲故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摄影 刘桂芬)


图为:襄阳市老干部在襄阳第二十中学给学生讲抗日故事,弘扬爱国精神。(摄影 曾建超)


编者按: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号召,遵照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贺家铁指示要求,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广大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以不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为服务推动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现摘刊几篇故事,以飨读者。

 

“一主两副”战略推动湖北大发展

讲述人:王群,89岁,离休前曾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讲述地点:宜昌市桃花岭饭店

讲述对象:省级老干部参观考察团成员、宜昌市基层干部

省委组织我们老同志参观考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宜昌有着特殊的感情,既在这里参加过革命战斗,也在此工作了较长时间,这里是我的重要成长地。此次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年轻时,我参加了解放宜昌的战斗,后来又参加了长阳县、秭归县的剿匪,1977年,我还担任了宜昌地委书记。解放初期,宜昌城面积很小,一支烟的功夫就可以走完。城市建筑屈指可数而且低矮破旧,“九码头”、东山等地荒无人烟,只有城市中心的“二马路、解放路”一带有一些城市模样。刚解放时,农村更是“一穷二白”。在山区剿匪时,我亲眼目睹了老百姓过的苦日子,人们缺吃少穿,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住的也差,有的甚至还住在岩洞里面,一些群众由于缺碘得了“大脖子”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很低。70年代,那时的经济条件仍然比较差,粮食紧缺,秭归、兴山、长阳、五峰的粮食都不够吃。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宜昌的发展与“两坝”兴建是分不开的。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当时我在宜昌工作,也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18年的建设期,宜昌由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为抢抓三峡工程兴建和沿江开放机遇,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并。自1995年起,宜昌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大城市”的要求,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和建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一主两副”的战略部署,建设宜昌、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迎来了第三次发展战略机遇。如今的宜昌,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可以说,今天的宜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

宜昌快速发展是湖北跨越发展的缩影。从全省来看,去年全省生产总值2.7万亿元,位居全国9名,是近些年的最好成绩。退休后的这些年来,省委每年定期组织我们老同志参观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如武汉、襄阳、黄冈、咸宁等市,我们看了以后都感到振奋。各地不论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扎实努力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当前,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湖北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开拓进取,一定能够在新常态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五个湖北”建设、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伟大征程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筚路蓝缕——不可或缺的时代精神

讲述人:王生铁,73岁,退休前曾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

讲述地点:“荆楚夕阳红”讲坛

讲述对象:省直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年轻干部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楚国先贤们在荆楚大地上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是荆楚文化的精髓。

西周时期,楚国方圆不过百里,是“蕞尔小邦”。初建时,极为贫弱,物资匮乏,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苞茅草、桃木弓、荆条箭。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大臣子革进谏楚灵王时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这也是“筚路蓝缕”的由来。因为有一次,楚国国君熊绎出席周天子举办的盟会,受到冷遇。回国后,他对群臣说:“我们国家太小,实力太弱,不受人尊重。”于是,君臣化屈辱为力量,上下一心,艰苦创业,发展楚国。

从熊绎开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国力不断增强,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史书记载,战国中期楚国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已经成为泱泱大国。考古资料显示,楚国鼎盛时期都城在纪南城,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5公里处,面积相当于荆州城的4倍,分有宫殿区、商业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夯土城墙、护城河、烽火台等,国都有“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之说。就是说城里车子碰车子,行人肩膀擦肩膀,道路纵横交错,早晨穿新衣服进城,到傍晚就成旧衣服了。因此,人们又把“纪南城”叫成“挤烂城”,足见其繁华。

楚人筚路蓝缕的奋发精神,使楚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生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造了历史的奇迹。筚路蓝缕是楚国的强国之本,是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是楚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千秋万代发扬光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荆楚儿女艰苦创业精神更加突显。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长江、汉水从满清至民国曾出现三年两溃、两年一溃、甚至一年两溃或多溃的现象,十年九灾,民不聊生,史有“沙洋倒口十八年”之说和“遥堤一溃,满垸黄汤,死者六万八千”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兴修水利,保江河安澜。仅原荆州地区12个县,从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止,人民肩挑手提,筑长堤的土方以一米见方计算,其长度可绕地球100圈。全省修建大中小型水库5884座,蓄水灌溉,拦洪保安,为民造福。这就是荆楚儿女艰苦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按照“四个全面”的重要战略部署,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筚路蓝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伟大使命,为弘扬荆楚文化增添了无穷力量。

 

让关爱的火炬照耀荆楚

讲述人:吴华品,76岁,退休前曾任省人大副主任,现任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讲述地点:省发改委培训中心

讲述对象:《中国老年报》特约记者、省关工办青年干部

我是一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靠组织救济学文化,靠党培养当公仆。我知道旧社会的苦、新中国的甜,知道感恩报恩。退休后闲不住,想为党和人民做点事。1999年,省委决定让我担任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我欣然接受了。因为我喜欢跟娃娃们打交道,想让党和政府的关爱像火炬一样照耀荆楚,像火炬一样温暖人心。

人生道路万千条,关键在于第一步。孩子的成长就如同扣扣子,第一颗扣错了,剩余的都会错。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来,但人生却没有回头路。所以,我们一帮老伙计,都感觉关心下一代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1988年成立的省关工委,在关爱青少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群众对此还不很熟悉,也不理解。有人曾经开玩笑,关工委是红着脸、拿大刀的那个关公么?还有人说,退休了就好好休息,瞎忙乎啥!我听了之后,都一笑了之。当时的省关工委,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关爱网络都不健全,只有一间办公室,一台旧电脑,两名工作人员,还有一群像我这样热心的老头子。

为了打开局面,我们向省委作了专题汇报,请省委发了会议纪要,让关工委回归老干局,并争取了编制和经费。有了省委重视,有了挂靠单位,有了人,有了钱,全省关工委的工作就一步步向前走,路越走越宽,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搞得越来越有影响了。我工作忙的时候,顾不了家。老伴调侃我,说我一天到晚只记得别人的孩子,说我过去当领导别人求我,现如今低三下四到处求人。我就安慰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我们的孩子有人疼,困难孩子需要爱。再说,我也没有其他爱好,想跟老伙计在一起,想跟孩子们在一起,为孩子们做点事,姿态低点就低点吧。

人生就是一个轮回,孩子既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影子。很多老年人特别喜欢孩子,愿意帮助孩子,所以我们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省委、省政府关心下,全省关工委组织达到38259个、成员415841人,通过组织“五老”关爱“五失”(失学、失亲、失教、失管、失足)青少年,大家一起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担任义务网吧监督员、关心留守儿童、创办家长学校、救助失学儿童、转化失足青年等活动,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尽了一份心,尽了一份力。湖北的很多工作品牌都受到好评,有一件我比较得意。全省老同志在监狱(劳教所)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42797名服刑戒毒人员因表现积极受到表扬,5929人次得到减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知理,以文化人。孩子们通过读书提升了素质,掌握了技能,找回失落的灵魂,找准了人生的航向,为回归回报社会打下了基础,因读书改变了命运。这些,都得到了刘云山、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李鸿忠、王国生、张昌尔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致好评,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赞誉。

夕阳无限好,乐得老年忙。回顾这些年,通过关心下一代,让孩子们的人生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弯路,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叛逆,多一盏明灯,少一点迷失,我才对得起党的教育和培养,对得起这帮老伙计、老大妈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也就人生无愧、晚年有福了。

 

终身践行入党时的承诺

讲述人:吴天祥,70岁,退休前任武汉市武昌区巡视员,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讲述地点:东湖宾馆梅岭礼堂

讲述对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省直部委办厅局主要负责同志

我是以退休干部党员身份来参加会议的。去年11月26日,我作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出席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我倍受鼓舞,深受教育。

这些年,我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不少同志问我这么多年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说,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共产党员要严以修身,要始终牢记入党誓言,因为共产党员不是广告,不是商标,而是旗帜,是火车头,是责任,是考验。

我退伍的时候,组织上发了一笔退伍费。尽管家里生活困难,当看到洪湖发生水灾,我还是把这笔钱捐给了灾区。我从那时开始做好事,帮助急需帮助的人,至今没有停止过。

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在什么岗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时时记住:奉献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负责任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品质。我原来在武昌区人大做人事工作,主动要求调到信访办搞接待,心里想着的就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从那时起,我每天准时上班接待上访群众,耐心细致地听取群众意见。上午接待群众,下午走访化解矛盾。2008年退休后,我就义务做信访工作,先后记了80多本民情日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数以万计,其中包括生活困难的、没钱看病的、小孩没钱读书的、请求介绍工作的等等。从工作到退休,帮助上访者和困难群众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女儿、亲戚困难却无暇顾及,甚至把女儿的工作名额让给了别人。武昌区领导看我比在职时还忙,要给我返聘费。我说,“要一分钱,我就不值一分钱!”

我时刻提醒自己,从一个农村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厅级干部,并不是自己有什么能耐,完全是靠了党和人民的培养。忘本之心不可有,报恩之心不可无。退休后,我每月拿出6000元退休工资中的4000元用来扶贫,与江夏区20多名失去劳动力的困难群众签订了帮扶协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我一直要求自己,在群众面前不能有半点特殊。有一次,我的车停在街面上被交警拖走,我没找任何人,按程序交了罚款。我始终认为,修身最重要的是严于律己。对己严一严,思想永向前;自律松一松,废掉半生功;党性淡一淡,形象就会烂;警钟敲一敲,思想步步高。有一次,一个开发商看到我住的房子太小,出于对我的尊敬,送我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我把房子交给了民政局,分给了非常困难的群众。

回顾几十年的人生路,组织和人民给我的太多太多。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能变,党性要求更不能变,践行“三严三实”的标准不能低,始终对自己要有志气,对工作要有朝气,对诱惑要有骨气,对是非要有正气,对群众要有暖气。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