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退休干部曹振华年老后给自己找了个既辛苦又有挑战性的业余爱好——雕刻葫芦。从初雕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从粗枝大叶到精细入微,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就这样出炉并到日本展出、在国内获奖。他用刻刀刻画精彩天地,亦刻画出了别样的夕阳人生。 一天上午,我来到他家,老人正在伏案工作:他酷似画家,葫芦如画纸,刻刀如画笔,他正精心描绘。“葫芦取其谐音为‘福禄’,有‘镇宅、避邪、纳禄、求祥’之说,在人们心中代表吉祥。在上面配上书法、绘画和篆刻,增加了内涵,就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葫芦雕刻是细功,刻时点、挑、划、拉、刺、勾等要轻重有致。”谈到葫芦,老人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片刻,他取来他创作的最小工艺品给我看:一个5厘米长的葫芦,上面刻着一幅山水画,图案虽小却纤毫毕现,线条清晰。 老人77岁,中等身材,面容清瘦,声音洪亮,家住如东县掘港镇银杏村45组,人称“才子”。他早年耕耘三尺讲台,后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退休后他试着在毛竹上雕刻。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老人转向葫芦。因技法不熟,对其了解不够,刚开始刻时手上起泡,还浪费了不少葫芦。但他不放弃,坚持每天揣摩,从早到晚地刻,常忘记吃饭、睡觉,有时灵感来了,半夜三更也爬起来刻上几刀。滴水穿石换来技艺提高,新颖别致的设计,加上活灵活现的画像、笔走龙蛇的书法、端庄秀逸的篆刻让他的作品更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老人从小就喜爱书法、绘画,因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诱发的心脏病、脉管炎而未能圆大学艺术梦,从事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后他又迷上了篆刻。尽管身体不好,但老人顽强与病魔抗争,勤奋工作、不懈创作、乐观生活。近2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桌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针、毛笔、刻刀等工具和形态各异的艺术笔筒、葫芦作品,周围排列着多个装葫芦的箱子。老人说,葫芦雕刻不是简单的雕刻,它涉及书法、绘画、篆刻、上漆等多项工艺,非常复杂,难度很大。每次创作前,他都是先找葫芦,反复观察,然后根据其外形思考什么画面与之匹配才好,待考虑成熟后才动手打磨、笔描、书画、雕刻、上漆。“刻刀是专用工具,现在我有40多把,有的刀锋比绣花针还要细。”老人笑着说。接着,他拿起一个已观察了四天的葫芦开始雕刻,瞬间像变了个人似的,双眸炯炯有神,完全沉醉在创作的意境中。 葫芦雕刻手法多样,既可在长成后的葫芦上画、刻、刺等,也可在其生长期内用针刻。为了便于生长期雕刻,老人自搭棚架种植葫芦。一批葫芦从开花到基本成型要10天左右,其间只要天气好,他凌晨4点就起床忙碌。因为偏爱,他反复实践:何时刻最好,多大力度才不影响其生长,怎样顺着它的位置转动着刻,刻完后如何防蛀……提及这些问题,老人都对答如流。 老人的作品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紧跟形势。“我每天都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不仅引导我的思绪,也能激发我的创作热情。”老人说。10多年来,老人刻了几千只葫芦留作纪念,其中涉及奥运话题的就有一千多只。他顺手拿起桌边的一只刻有“中国人民是难不倒的”葫芦说:“这是汶川发生地震后,举国上下支持灾区时刻的。” “经过长时间研习,我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葫芦工艺制作技巧。”如今,老人的技艺已炉火纯青,他的书画、篆刻能与葫芦巧妙融合,让人感到“葫芦是为他创作而生长”。“我搞创作不敷衍了事,力求每件作品都要体现悠远清扬的神韵。”问起羊年打算,老人笑着说:“今年继续嫁接葫芦,创新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雕刻作品。”笑声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葫芦飘出如东,飞向全国各地,飞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