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忆少年时期家庭对我的教育——山东大学 朱玉湘

2015-6-8 15:59| 发布者: 家网编辑10| 查看: 529| 评论: 0

摘要: 1928年,我出生在山东昌邑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十多口人,三十余亩耕地,是村里富裕的大户人家。原来的家境较贫,曾祖父是教私塾的先生,因为不要贫苦学生的学费,终年所得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祖父年轻时不务正 ...

1928年,我出生在山东昌邑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十多口人,三十余亩耕地,是村里富裕的大户人家。原来的家境较贫,曾祖父是教私塾的先生,因为不要贫苦学生的学费,终年所得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祖父年轻时不务正业,爱好赌博,经济困难到无钱买粮的地步。有一次在本村集市买了粮商的粮食,答应行把粮食背回家,再送钱回来,实际上是家中无钱,说了谎话,不久,粮商追随过来,被迫将已经放到磨盘上的粮担下来,物归原主。因贫困饥饿而失掉了尊严和诚信,发人深省。从此,浪子回头,奋发图强,挑起扁担,往城里贩卖柴火。通过潍河时,他为了节省渡船费,用头顶着扁担涉水而过,肩上的担子重,日久天长,被压的弯腰驼背,不到四十岁就变成驼背的老头。在我父辈成长起来后,家庭以农耕为生。因大部分土地都东潍河堤外的沙滩附近,土壤瘦瘠,水旱成灾,收成较低。父亲在春冬农闲时兼做扁担、烧木碳等手工业。家中常年饲养大母猪,每年户生两窝小猪仔,主要是提高了农田所用的有机肥料的数量和质量,使农业收入相应地增多。家庭副业把全家男女老少的半劳动力都调动起来。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作物,如花生和绿豆自己课加工,增加附加值。每年种植花生二、三亩,收成后不整个批发,炒熟以后,祖父背到县城集市上零售。二、三十斤的花生压在他弯曲的驼背上,早出晚归,中午饭也舍不得吃。他艰辛劳累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在家人的带动下,我从八、九岁起,就参加牵牛耕地、蓐谷子等辅助的农业劳动。年龄长到十多岁时,利用放秋假节,我每天到河边去割青草,能使两头耕牛吃饱,节省了饲料,我受到祖父母的称赞,也初步养成了自觉劳动的习惯。

伯父是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较早地教我认字。我不到六岁入学,比别人早一年,记忆力好,但天资一般,到三年级时,学习数学吃力,因成绩差而降了级,受到挫折后想逃学。那时,适逢家中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即母亲误用别人委托伯父审阅的债务诉讼文书,裱糊了破旧的磨盘,受到伯父的严厉批评。母亲的自尊心很强,委屈地说,在使用时征得了祖父的同意。实际情况是,母亲不识字,祖父的文化水平也很低,他虽然也不懂诉讼文书的用途,这件事的教训,说明一个人没有文化,不能办大事,却能误事。受它的启示,伯父耐心地用古人所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的话鼓励我。勤能补拙。人的聪明才智有差距,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补救个人的不足,古人的话成为我终生的座右铭。父亲对我的期望值不是很高,他是勤俭朴实的庄稼人,也不指导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发大财、做大官,靠教书吃饭就不错。“飞不高跌不着”是他的口头禅,求真务实、安分守己正是农民的人生处世哲 学,潜移默化给我不小的影响。祖母在我们家里是当家主事的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严重,对我个大孙子特别偏爱。她对我说,“你老爷爷(曾祖父)和大爷(伯父)是教书的先生,你长大后也要当教书先生”。她有好吃的东西,总是多分给我一点,时间久了,养成嘴馋。有一次,我偷拿了母亲的钱买糖果吃,被发现后,痛打了我,她自己也痛心地流下了眼泪。母亲勤劳善良,在农田和家务劳动之余用手工编织草帽鞭赚来的私房钱,是为自己和孩子添制衣服用的,我偷偷拿去浪费,她怎么不痛心呢?!但主要的是不愿儿子走邪路,将来成为正真诚实的人。母亲秉性耿直,待人宽厚,不是吝啬的人。她为数不多的私房钱,借给邻村贫苦人家作手工织布的资本,经营不善,儿子因赔本而自杀,撇下老母无力还债,母亲不让孤苦伶仃的老人还债,并安慰她。我家在为人处事中循规蹈矩,不违礼义,赢得了“忠厚老实人家”的美称。

从清末民初起,我家祖孙三代为教书先生,是半耕半读人家,家长很重视对家人进行孝悌忠信的教育。春节期间,大门对联写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家人的行动纲领和期盼。作为私塾先生的曾祖父,在我出世的前一年即已经去世,但他遗留下的《诗经》《四书》《史记》《秘书二十一种》《康熙字典》,以及伯父所用的《饮冰室文集》、《孙中山全书》、《古文辞類纂》等文化典籍都传承到我这里,摆在书橱中,从形式上见证了诗书文化的继世相传。实际上弟弟在我原籍的农村,仍然是半耕半读的家庭。我在城市的家庭,已经发展成为教师之家。儿子和我为历史教师,儿媳和女儿考门教英语,妻子做教学行政工作。饮水思源,教师之家源于原来“半耕半农”的诗书文化,更重要的是,我所坚守的“勤奋敬业,诚实做人”的理念,也得益于自己的少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