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继福,男,现今82岁。出身贫农,共产党员。1953年进闫楼粮所当临时工,任炊事员。转正后历任保管员、防化员、粮所主任,直至退休。 提起苏继福,粮食系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闫楼粮所,一干就是30年。他做粮食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是粮食局的老模范。他做粮食保管工作,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个粮所,每年就有上千万斤的粮食经营量,长期库存量不少于400万斤。作为粮食防化员的他,肩负科学保粮,创建“四无粮仓”,即无虫、无霉、无鼠、无事故。这项工作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的同志来讲,确有一定困难。但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勤学苦练。白天上班,晚上学文化,刻苦攻读保管粮食的科学知识。 粮食保管工作的关键在于把好入库粮质关。苏继福抓住一年夏、秋两季征购入库前的时机,首先做好对验级员的培训工作。在他的帮助下,粮食多数同志都是合格的验级员,人人都懂得一粒潮粮坏满仓的道理。各种粮食的水分、杂质标准贴在仓门上、记在心里。苏继福当老师,同志们跟着学,把手伸到粮袋里一模,就知道是否合格。 在苏继福的建议下,每到粮食征购季节,粮所组织大批人员,上午下乡组织“晒粮”,下午回粮所征购入库。晒干扬净交好粮的大字标语贴遍村村队队,使次粮、潮粮消灭在基层。每当完成征购任务,县粮食局组织检查粮质,粮所总是位居榜首。苏继福创出的“队评库核”检验粮质的先进经验曾赴山东省粮食厅介绍经验,在全省粮食系统推广。 粮食入库后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相当辛苦细致。粮食入了库,他光着膀子一天天往粮库里钻,弄得灰头土脸,但他从来不叫苦不叫累。雨雪天气,别人都往室内跑,他却往外跑,看看地沟是否通畅,查查仓房是否漏雨。夏天他很少在树下乘凉,也很少穿上衣服,一天天左手拿着筛子,右手拿着扫帚打扫墙根和路边的落地粮食,可谓惜粮如宝、爱粮如命的典范。看到他那黑的冒油的肌肤,同志们又敬佩又心疼。由于他的勤奋和付出,在我们粮所的院子里,很少见到落地粮食。 为了确保安全储粮,粮所最讲究的是环境卫生。粮所大院子必须天天打扫得干干净净,更不允许杂草丛生。每天上班时间忙于业务工作,班前班后,起早贪黑打扫场地卫生。苏继福总是走在别人前面,起模范带头作用。他的工作时间每天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同志们都说:“像苏继福这样的人少有......”,有一年,根据工作需要,县粮食局调他去别的单位工作,闫楼公社党委坚决不放,结果他还是留在闫楼粮所工作。 六十年代,国家仓容不足,靠租赁民房当粮库,粮食放到千家万户,被盗事故时有发生。苏继福下乡查库,时时提高警惕,他一个人破获盗窃粮食案件不计其数,确保了国家粮食的存储安全。 功夫不负有心人,闫楼粮所的粮食保管工作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单位,苏继福也成了我们粮所的老模范人物。大家都称他为“铁杆的模范”,每年都参加上级粮食部门的表彰大会,他的荣誉证书多得“触目惊心”,有一年阳谷县委县政府召开表彰大会,苏继福被披红戴花站在英雄模范的行列,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为粮食系统争光。 苏继福不但工作好,人品更好,他尊敬领导、团结同志、性格开朗、诚恳待人,他经常帮助同志们的家属挑水、买粮和做其他家务劳动,尤其提升为粮所主任后,从来不摆架子,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样样工作身先士卒,他的行动即是无声的命令。哪个同志情绪消沉,他主动谈话开导,哪个同志有困难,主动帮助解决,总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有一次,一个同志因工作需要调出,家属没有搬走,他的七旬老母突然发病,情况十分紧急。苏继福一方面派人去请医生,一方面守候在床前,抓住老人的双手说:“大娘!别着急,俺哥来不到有我呢。一切都会好起来......”,感动的病人家属泪流满面。老人康复后,把苏继福请到身边,千恩万谢的说:“你就是我的亲儿子,比亲儿子都中用。” 苏继福在家里更是一个好丈夫好家长。他一家5口人,住在闫楼村,他的爱人参加生产队劳动,三个孩子在学校读书。爱人是模范社员,孩子是三号学生。一家人品质端正、生活朴实,颇受群众欢迎,他五岁的小儿子和几个孩子玩火,烧了一家的柴垛,苏继福带领他的一家登门赔罪,并深刻检讨说:“千错万错都是俺两口子的错,是我没教育好孩子,柴垛烧了我赔,千万别生气。”他的小儿子也哭着说:“爷爷奶奶打我吧!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结果两家人比过去更亲近。 苏继福退休后在粮所住了十多年,仍然以粮所为家。自觉的做些义务劳动,义务的为粮所看家护院,深受同志们尊敬和热爱,后来搬到县城居住,心里还牵挂着他的粮所。今年中秋节前夕的一天夜里,他大声喊起来:“仓库漏了!仓库漏雨了!抓紧盖!......”老伴把他叫醒,问他喊啥呢,他说:“我还在闫楼粮所仓库里,我做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