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满国 “人品”,即人的品质。是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品质修养,表现为正直、真诚、宽容、豁达;“官德”,即为官的思想道德。是官员恪守的职业道德和保持的政治操守,表现为公正、无私、敬业、奉献。人品是一种美德、一种财富、一种智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基;官德是一种修养、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是从政者的立身之本。做人要重人品,做官要讲官德,做官先做人,只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官德。 人品就是一个人的形象,“见贤思齐”、“一呼百应”,这是对人品的正面褒奖;而“人所不齿”、“天怒人怨”则是对人品的反面评价。好的人品可以产生一种人格的正能量,能够吸引人,凝聚人,感召人。差的人品则与品行不端、投机钻营、见利忘义为伍,为人所不齿。“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品德不端终成千古罪人,品德高尚才能流芳千古。秦朝皇帝赵高颠倒黑白,残暴专横,导致江山易主;三国时期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后终成伟业。好人品不是建立在职位和权力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在德育的教化和熏陶、法律的约束、工作的磨砺中逐渐形成的。搞好自身修养,培养高尚人品,就要在道德、人格、习性等方面不断塑造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往往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入手,从外在的现象,可以窥探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在小事上不注意,小节上不检点,久而久之就会出大格。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不注重人品修养,栽跟头、吃苦头,甚至毁前途、丢性命的大有人在。人们常说,罪恶的脚一旦迈出去了,再想收回来又是何其的艰难? 学会宽容与谅解,是培养高尚人品的前提。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受的影响不同,不可能产生同样的思想和观点,有不同意见和观点是正常的,每个人又都不是完人,每个人都存有不同的短处,所以要学会相互宽容、谅解,不但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一道工作,还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去。人品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金钱、地位、权力、学历、学位、才学、才干都无法弥补一个人人品的缺陷。一个人无论他多富有、多大权力、多少学位、多高学问,如果在他的人品中找不到诚实与正直,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好自己的品德,既要有学问,更要有人品。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人品和才能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借势的。一个人的人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支撑才能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这种价值和基础,也就不能体现出人才的真正价值。好人品与好人才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对一个人是否为社会所用,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自己充满自信,做事执着,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一个宽容的胸怀,能包容包括那些反对自己并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才是真正品德高尚的人。 官德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序进行的基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位,体现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官德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是为官的从政道德,是个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的综合反映。《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执政者讲究德行操守,正直清廉,多为他人谋利益,多为人民做好事,就会得到支持和拥护。《戒石坊》中有句铭文: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守住道德底线是历朝历代对为官者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肩负带领13亿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员领导干部要修什么样的官德?胡锦涛同志强调共产党人要修“为民、务实、清廉”这“六字官德”。领导干部只有做人有人品,做官有官德,做事有本事,才能引领人民群众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官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职务越高,担子越重,责任越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从走上领导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扎扎实实干实事,干好事。不贪一时之功,不谋一时之利,多做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 古人治理天下,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德行,躬身对民众有德泽的事业。舜、禹有天下,不是凭借武力夺取,而是凭借自身的德行感召获得。“将相头顶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业者,多是心底坦荡、胸怀宽广的人。汉王刘邦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项羽,但最后夺取了天下,靠的就是遍施仁政德政,赢得了人心。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人,从弱小走向强大,到夺取全国胜利,靠的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找出路、谋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胡锦涛曾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做官要有官德,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习近平强调,选拔领导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领导干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的人生追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人生目的,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排忧艰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我们立党、立国、执政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做人看做是从政为官的美德。有一句古训叫做“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说的都是品德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是干不了大事的。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出问题,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孔子曾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最高境界。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这种思想境界和道德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党性原则。所以,领导干部要在“一日三省吾身”中升华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品行,常反思,常自新,说话心口一致,办事知行合一,为人表里如一,树立高尚的从政品格,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 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过程。作为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党性纯正、人品纯洁,始终保持政治上头脑清醒,时刻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严以律已,心存敬畏,珍惜手中的权力,珍惜自己的历史,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始终不忘肩上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坚持修身律己、加强道德修养,是对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