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李聚奎上将:处处不忘跟党走

2015-4-14 14:07|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912| 评论: 1|来自: 《娄底日报》

摘要: 1928年8月,彭德怀领导在平江起义部队党组织吸收在闹饷和暴动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我市涟源龙塘籍的李聚奎(1904.12.31-1995.6.25)在潘泗浜、贺国中两位同志的介绍下,光荣地成为起义后第一批入党的党员之一。不久,在一 ...

    19288月,彭德怀领导在平江起义部队党组织吸收在闹饷和暴动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我市涟源龙塘籍的李聚奎(1904.12.31-1995.6.25)在潘泗浜、贺国中两位同志的介绍下,光荣地成为起义后第一批入党的党员之一。不久,在一次战斗失利后的党小组会上,李聚奎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纵观李将军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患实地实践了这一誓言。

红军里干过三个部队

  19301月赣西南特委决定把赣西等地方的武装编为红六军。有一天,彭德怀、滕代远找到大病后在红五军军部等待分配的原八大队大队长李聚奎。彭德怀说:“红六军成立了,但缺乏干部,除派黄公略任军长外,我们还准备派些干部去。”李聚奎明白领导谈话的目的,马上表态:“组织上决定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完全服从革命工作的需要!”滕代远又给他讲了革命的形势和奋斗的目标。彭德怀也语重心长地说:“为了革命的需要,使我们许多互不相识的同志走到一起来了。为了革命的需要,又使我们许多互相熟悉的同志分开了。总想留在老部队、老地区工作,这是一种缺乏发展眼光的保守观念。”领导的教诲更加坚定了李聚奎的决心:“我没有意见,请下命令吧!

  就这样,李聚奎告别了有深厚感情的红五军,告别了熟悉的首长,告别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同黄公略、王如痴、陈振亚等人去组建红六军。到红六军后,李聚奎先代理纵队长,后又去任支队长、团长。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在红八、七、九三个师担任过师长。在他《回忆录》中说:“那时,大家对职务高低,没有人计较,只要是工作需要,无论干什么都行,确实做到了能上能上。”

  1935年,党中央决定从红四方面军调兵力补充红一方面军,从红一方面军派些干部到红四方面军。8月,两个方面军在毛儿盖会合,双方干部开了一次联欢会。就在联欢会后,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找到李聚奎说:“军委决定调你到红四方面军去担任三十一军参谋长,命令已经下来了。”当时任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以军人特有动作表态说:“服从军委命令!”准备了两天,他就随军团政委聂荣臻到了总部。周恩来副主席抽空与他谈话:“两大主力红军会合,这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也出现了一些扯皮的事情,你到四方面军后,不但要把份内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要顾全大局,搞好两方的团结。”李聚奎领会了周恩来的话后,表示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当天下午,他就到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

  在三十一军,他遵照领导指示精神,发挥自己力量,努力提高部队军事理论水平及战略战术素养,认真搞好参谋业务。因为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的影响,工作上民军长余天云难以配合。余百般排挤从红一方面军调入的人,曾对李聚奎暗藏杀机。李聚奎想念红一师的领导与战友,但一记起周副主席的指示,他以大局利益为重,有理有节展开斗争,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抗战时去过三个纵队

 

  为了抗日,1937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李聚奎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

  19385月,李聚奎同副师长徐向前去冀南开拓根据地,具体负赠接管在武强地区活动的杂色部队——段海洲率领的青年抗日义勇军,由指挥作战改作政治思想工作,担任该部的政委。他采取培养骨干入党、送人学习、衣人授课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整肃军纪,段部军容军貌为之一新。一个多月后,青年抗日义勇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纵队。

  1938年冬,李聚奎被派到鲁西北组建一二九师先遣纵队,重整鲁西北地区的抗战局面。在鲁西北地区,原有一支由爱国将领范筑先率领的队伍在活动。范的抗日进步举动,曾得到毛泽东的亲毛慰勉。后因叛徒告密,他英勇战死在聊城城墙上。为了重振这块抗日阵地,八路军率部进驻鲁西北,李聚奎就担任组建先遣纵队重任。在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达成共识后,他马上从地方抽调干部首先建立先纵的司、政、供、卫机关,接着从师部抽调一个营为先纵建制,自己任先纵司令兼政委。先遣纵队建立后,同时领导和指挥因纪念范筑先老将而命名的筑先纵队和青年纵队第三团及津浦支队。他们在鲁西北大平原上又高举起抗战的旗帜,恢复和开展抗日斗争。

  1941年春,李聚奎接受师政委邓小平的指示:“山西太岳区决死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一再要求我们给他派个有作战经验的军事指挥员,我们决定调你去。”李聚奎一听“决定”二字,服从命令惯了,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接着,师长刘伯承就纵队的建设和工作方法等问题作了详细的指示。最后,邓小平特别叮嘱:“你是农民出身,没有多少文化,决死队大都是青年学生,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要能和知识分子打成一片。”李聚奎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同薄一波一道把决死第一纵队带好。

  去后,用两个月时间到所属各团走一圈,住上十天半月,听取工作汇报,找营团干部谈话,全面了解部队的状况。回到师部后,他把所了解的情况向薄司令汇报,并建议把纵队编入一二九师序列。薄一波马上采纳李聚奎建议:按八路军惯例开党代表大会,选举党的负责人,布置今后工作。在党代会上,薄一波庄严宣布“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

  李聚奎和薄一波互相支持,在部队中进行一系列的军政整训,在太岳山区与日伪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薄一波后为《李聚奎回忆录》作序时说:“聚奎同志训练军队有方,作战机智沉着。”“聚奎同志对山西新军的建设是立下了功劳的。”

解放后创建三个单位

  解放后,李聚奎勇挑重担,敢开茅山。一连创建了三个单位。

  1950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7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在聂荣臻代总长的建议下,毛主席批复同意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的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不久兼后勤部第一政委)。李聚奎迎着困难上,争取领导重视,争取了时间,87日就正式挂了牌。195010月,志愿军入朝,东北军区后勤部就负责志愿军国内国外的后勤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加上又是出国作战的后勤保障,不同于以前的国内作战后勤保障。后勤机关高速运转,个个争先恐后地工作。李聚奎一个人留在国内指挥,每天吃住在指挥部里,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1951年,李聚奎亲临前线,以腰部负伤的代价换取第一手资料,并向司令员彭德怀汇报,建议建立志愿军后勤部(专管国外)和后方兵站配备高射炮,设置防空哨。彭德怀向军委报告后马上作出了部署,以更大的安全系数保证运输线路的畅通。

  19529月,为了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议,培养各方面高级军事人才,中央军委决定创办军队学院。刘伯承领衔军事学院,罗荣桓去办政治学院,陈赓为首搞工程学院,后勤学院院长的合适人选就落到了李聚奎身上,又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在等着他。要创建一所军中院校,何其难也。但在李聚奎这位在万里长征中经常开路的先锋的正确领导和组织下,经过广大干部、战士、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建起了后勤学院。建院后,他科学地总结自己多年的军队后勤实践,指导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我军后勤理论作出了贡献。

  1955年,李聚奎这头老黄牛的犁铧又犁向石油工业这块待垦的“荒”地。早在建国初,毛主席指出: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后,周恩来总理认为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要尽快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从军委推荐一个同志来,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开发油田。在军委推荐的三位同志中,周总理考试再三,圈定了李聚奎。李聚奎获讯后,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的他确实有点发怵。要离开军队到地方去,且要到一个新建的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非常重要的、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去工作,没有几板斧,不流几身汗是干不好的。李聚奎毫不隐瞒地跟总理谈了怕干不好的顾虑。周总是勉励他:“没有关系嘛,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什么事情都不是天生就会的。努力干吧,能干好的。”毛主席也给了他五字真言:“革命加拼命。”他们的话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从机构设置到抽调干部,从营建施工到规模调查,李聚奎都亲自过问,亲临现象。一个多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为部”的大牌子终于挂了起来。石油部成立后,李聚奎遵循主席和总是的教诲,虑心向专家学习,重视调查研究,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为多产石油,产好石油打上了坚实的基础。

  19583月,李聚奎再一次实践了自己的决心,服从安排,回到部队任总后勤部政委,一干就是八年。19664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不幸遭受迫害。1977年恢复工作,又负责后勤学院的复学工作,任学院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81年退居二线,任中央军委顾问。

  李聚奎将军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时时不忘入党誓词,处处不忘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无论职位的高低,无论工作内容的改换,他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于度外,勇于挑起一副副重担,敢于开拓一个个新的工作局面。在将军1231日百周年冥诞之际,我们怀念他,更要学习他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abee 2015-4-26 06:02
处处不忘跟党走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