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一枚印鉴一条毛毯和两张“纸”的故事

2015-4-14 13:54|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859| 评论: 1|原作者: 毛丽君、刘歆|来自: 东方网

摘要: 何孟雄与缪伯英共同保存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第2号,上面盖有他俩的喜章“伯雄”。 王孝和平日学习使用的铅笔、草稿纸、外语书,以及他在狱中使用过的饭盒和毛毯。 与千年古刹龙华寺毗邻的龙华烈士纪念馆 ...

何孟雄与缪伯英共同保存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第2号,上面盖有他俩的喜章“伯雄”。  

     王孝和平日学习使用的铅笔、草稿纸、外语书,以及他在狱中使用过的饭盒和毛毯。

    与千年古刹龙华寺毗邻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内,陈列展出了235位烈士的300多件物品和1000多张照片,如何才能探寻它的秘密?经过深思熟虑,作为纪念馆代主任、代馆长的肖立强向东方网记者介绍了馆内的三件藏品,它们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怎样的秘密?

  一本盖着“喜章”的《前锋》

  “伯雄藏书”,如果不说,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个普通人的藏书印鉴,然而,“伯雄”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两个字分别来自一对夫妻的名字,妻名在前,夫名在后,这样一枚印鉴,见证着两个人的爱情。

  在龙华烈士纪念馆二楼的展厅里,陈列着中国共产党早起的英雄夫妇——何孟雄和缪伯英的照片和遗物。在为数不多的展品中,一本盖有“伯雄藏书”印鉴的《前锋》杂志非常引人注目,肖立强告诉东方网记者,这枚印鉴非常有意义,因为它是这对英雄夫妇的结婚喜章。

  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19197月,她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在一次同乡会上,她认识了何孟雄,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1921年,他们走到了一起,一面读书,一面从事革命工作,成为同志们眼中的“英雄夫妇”。

  1927年,因组织需要,缪伯英与何孟雄秘密调赴上海。由于夜以继日的工作和清贫的生活,192910月,缪伯英病逝于上海,年仅30岁。19311月,何孟雄和一双儿女被国民党羁押在上海龙华监狱,仅一个月后,何孟雄被杀害,而他的一双儿女在龙华监狱被监禁一年多后,下落不明,有人说他们被送入了孤儿院,也有人说他们已经被杀害。

“要不是缪伯英和何孟雄夫妇在转移到上海工作前,把一些不便携带的书籍、书信和照片等分别存放在双方家属家中,就不会有现在这个展品了。”据肖立强介绍,这本盖有何孟雄和缪伯英夫妇喜章的《前锋》,是在当时的上海市烈士陵园征集烈士遗物时,由缪伯英的胞弟捐赠的,而这样一个印鉴,在那个患难与共的年代见证了这对英雄夫妇的生死不渝的革命爱情。

 一条陪王孝和走完人生路的毛毯

一条军绿色、羊毛质地的毛毯成了肖立强向东方网记者介绍的第二件展品,它成列在龙华烈士纪念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展厅内,叠放在展台里,并不显眼,然而就是这条毛毯,陪着王孝和走完了仅24年的人生道路,在最后的日子里给了他仅有的温暖。

王孝和是谁?照片上的王孝和绝对算得上一个帅小伙,24岁就英勇就义的他是上海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工人运动的先锋战士,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这个身份,是他受尽敌人严刑拷打仍旧死守的秘密。

19431月,王孝和经组织安排,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发电厂(今杨树浦发电厂)任职。他以厂工会常务理事的合法身份,从事地下抗日民主斗争。19482月,他领导发电厂工人声援上海申新九厂工人大罢工,他的革命引起了敌人的仇视。

1948431日,王孝和被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大队逮捕关押,930日,被枪杀。他的牺牲激烈了上海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就在他牺牲后不到8个月,上海解放了,人们颂他是“不死的王孝和”。

纪念馆里的这条毛毯,是王孝和在被关押期间,妻子忻玉英利用探监的机会送至狱中,而这条毛毯,是他们1945年在上海结婚时,从跑马厅内的美国物资处理处购买的。在经受了“老虎凳”、“磨排骨”、“辣椒水”、“电刑”等酷刑后,这条毛毯成为了缓解他受刑后躯体伤痛的“寄托”,见证了他在狱中最后的斗争。

王孝和牺牲后,妻子忻玉英从狱中取回了这条毛毯,并一直保存着。

“老虎团”团长的两张委任状

“兹委刘别生为本部特务团团长此令。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任命刘别生为本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团长!中华民国卅年七月九日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刘少奇。”短短几十字,这就是刘别生的一生。

或许部队的番号并不为人所知,但刘别生率领的“老虎团”却名声在外。“老虎团”以能攻善守著称,所到之处,敌伪闻风丧胆。19443月的“杭村大捷”、8月的“长兴战役”、12月的“泗安战役”……刘别生功勋卓著。194564日,在新登反顽战役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不幸被敌人密集的机枪子弹击中,英勇牺牲。

肖立强告诉东方网记者,这两份委任状是刘别生一直随身携带的,其中第一份还经历了“皖南事变”的突围。1945年刘别生牺牲后,两份委任状留存在其妻子苏迪处。苏迪与部队一起转移山东后南下,50年代来到上海,委任状也随身带到了上海。

“这两份委任状可以说是失而复得。”据肖立强介绍,这两份极具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的委任状在“文革”期间曾被“造反派”抄家带走,“文革”结束后,许多和刘别生相关的物品都遗失了,而这两张“发黄的纸”,却作为退回件幸运地留存下来,被刘别生的儿子刘新意外发现。

“其实纪念馆里许多的展品背后都藏着很多不为人之的故事和秘密,我们正在筹备将这些历史事件中情节化的内容,用故事化的形式进行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烈士们的事迹。”肖立强告诉东方网记者,这样一个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的大型的专题展、巡回宣讲今天将正式启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abee 2015-4-26 05:57
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