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这是对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和奋斗目标的高度概括,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近年,四川省经济腾飞,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已是西部经济大省。但用效益指标、人均指标来衡量,四川与发达省份差距还很大,“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并且当前四川全面小康进程总体滞后,发展处于“六大特殊时期”,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的加速期、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突破期、地震灾区重建的振兴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期、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起飞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众多困难挑战: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和东部省份差距明显,发展不足是最需解决的问题;成都“一城独大”,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最需补齐的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需破解的矛盾;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27%,发展不可持续是最需突破的瓶颈;贫困人口多达750万人,片区分布特征明显,脱贫致富是最需攻坚的环节。推动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是形势所逼、现实所迫、发展所需。 过去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四川朝着“两个跨越”目标克难奋进、坚韧前行的一年。这一年蜀中大地正悄然发生改变—— 经济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500公里,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川藏铁路成雅段、雅康、汶马高速公路开工,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水电站及特高压输电工程投产,成都新机场项目获得立项批复。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对外贸易突破800亿美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 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增长19%;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关闭126处小煤矿,淘汰505户企业落后产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省工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8.8%。 开放合作 成功举办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旅博会等重大对外开放活动;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引进了东风神龙、英特尔骏马等重大产业项目;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4家,总数达283家;全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7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新增境外投资企业突破100家,累计超过500家;成都国际(地区)航线开通78条,出入境人数增长31%。 民生实事 全省各级政府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4410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65%;全面完成了“十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深入开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9.6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改造危旧房棚户区和建设保障性住房51.8万套,统筹实施农房建设52.1万户,向农民工定向供应公共租赁住房房源1.7万套。 重点领域改革 启动及完成165项改革事项;取消、调整、下放了92项行政审批事项,省级层面核准事项减少50%以上,并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企业增长64.5%;在国资国企改革上,68项改革任务全面启动。 教育、医疗、文化 新建、改扩建468所城乡公办幼儿园,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启动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全省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建成4300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39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新增19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环境保护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7.8万辆,淘汰燃煤小锅炉1177台;25个省控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90.5%,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5%;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提前完成“十二五”节能减碳目标。 跨进2015,政府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着力防风险补短板增后劲,狠抓改革攻坚,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民生保障,促进创业创新创造,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