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9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荣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敏院士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 从原子核到氢弹,朴素的爱国心成为精神的动力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 于敏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51年1月,新中国组建近代物理所,当时,正在北大攻读研究生的于敏在导师胡宁的指导下准备毕业论文。胡宁先生把这个心爱的弟子推荐给了近代物理所所长钱三强,自己也到近代物理所兼职,继续指导于敏的毕业论文。25岁的于敏在近代物理所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一到研究所,于敏就被分在了彭桓武领导的原子核理论研究组。当时我国在核物理理论这一领域基本处于空白,对国际上的研究也甚少。彭桓武决定从调研入手,首先了解国际上核物理研究的进展情况。他指定由金星南负责挑选文献供大家使用。于敏便一头扎到了文献堆里。 钱三强院士曾高度评价于敏在核物理理论方面的工作,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彭桓武院士认为:“于敏的工作完全靠自己,没有名师,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会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科学家。”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和同事在讨论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时,钱三强把于敏叫到他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谈话中钱三强告诉他:我国在突破原子弹之后,将要开展氢弹研究,氢弹虽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等必定比原子弹复杂得多。时年34岁的于敏,此时正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处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却面临着“转行”。于敏回忆说:“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决心停下手头原子核理论基础研究,全力以赴转而摸索氢弹原理。钱先生的这次谈话,改变了我从事基础研究的夙愿,成为我终身奉献核武器研制的开始。” 于敏调入轻核理论组后任副组长。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说:“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我愿为国家和民族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朴素诚挚的爱国心,一直是他的精神动力。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昼夜苦读。很快进入了“角色”,并开始显示出杰出的才能。 于敏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从原子弹到氢弹:创造最快世界速度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在原子弹突破后,我国也面临突破氢弹的迫切需求。然而,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美、苏两大国对与氢弹相关的信息都绝对保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在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 1965年1月,黄祖洽、于敏等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的30余位科研人员携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来到了九院理论部。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为了突破氢弹原理,理论部分兵作战,多路探索。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部主任分别带领一支研究队伍攻关夺隘。于敏率领的攻关小组,尝试从提高温度着手,他提出了氢弹设计某个原理,设计并计算了某个模型。与此同时,周光召率领另一组精兵强将设计并计算另一种模型,从等离子体物理方面开始攻关。有一次,两个攻关小组进行交流研讨,吸引了众多同志。整个会议室座无虚席,墙边也站满了人,许多人不得不站到了门外。会议的气氛十分热烈,双方对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不时激发出新的思路火花。 1965年9月份,作为理论部业务领导,于敏率领13室的部分队伍去上海出差,任务是利用J501计算机(每秒5万次)完成XX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9月27日,他们抵达上海,在随后的3个多月时间里,于敏带领科研队伍,群策群力,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此为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这是一次完美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我国已在短时间内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5个多月后,1967年6月17日8时整,空军飞行员徐克江驾驶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空投区。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弹体降到距地面两千九百多米的高度时,只听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红色烟尘向空中急剧翻卷,愈来愈大,火球也愈来愈红。火球上方渐渐形成了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的尘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强烈的光辐射,将距爆心投影点四百米处的钢板铸件烧化,水泥构件的表面被烙;布放在八公里以内的狗、十公里以内的兔子,当场死亡一半;七百米处的轻型坦克被完全破坏,车内动物全部炭化;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近三公里、重约五十四吨的火车吹出十八米,近四公里处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十四公里处的砖房被吹散。科技人员把爆炸当量的数据送上来了——三百三十万吨。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庄严宣告:“我国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87个月,苏联用了75个月,英国用了66个月,法国用了102个月,而我国仅仅用了26个月。中国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打破核垄断:提前部署核试验 于敏是中子弹理论研究与设计的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他非常清楚,中子弹的物理过程比之过去的热核武器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中子弹原理试验于1988年获得圆满成功,取得了我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继原子弹、氢弹和二代武器以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核武器不仅在初级小型化原理试验和中子弹原理试验中取得了圆满成功,小型化核武器初级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的进展,而且次级小型化的技术途径也已明确。 邓稼先和于敏审时度势,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做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的核战斗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理论极限,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核优势,限制别人的发展,很可能会加快禁止核试验的谈判进程,遏制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而那个时候我国正处于突破第二代核武器优化设计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必须做的热试验还没有做完,该拿的数据还没拿到,核武器事业可能“功亏一篑”。 1992年,美国在完成了最后6次核试验后,果然向联合国大会提出要进行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正是邓、于的建议书提前规划了我国核试验的部署,党中央作出果断决策,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热核试验时间,做完了必须做的热试验。该建议为提升我国核武器的水平,对保障我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前瞻性作用。 于敏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于辛小时候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整天待在房间里想东西。女儿于元亦很难觅寻对儿时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亲昵过。但于元总算还是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人说ρ(希腊文字母,表示密度,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对“宁静”有着自己的解释。“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1988年,62岁的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退休后,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他说,他做的健身操、太极拳,都是野路子,不规范,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罢了。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读史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