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业者,他只身闯荡香港,白手起家创建了“香港金城营造集团”,业绩辉煌; 作为商人,他经营有方,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香港房地产界声名显赫,曾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勋章; 作为一位老者,他心有大爱,情系下一代,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捐建了118所希望小学,捐出的建校及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善款近亿元人民币,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爱心大使”称号,有“全国最牛捐资助学老人”之美誉; 他就是“香港金城营造集团”董事局主席王锦辉。 家贫辍学打工,艰苦奋斗成香港富翁 王锦辉1923年出生在广东省东莞石排镇一户贫寒之家,自幼聪慧,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想方设法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王锦辉知道父母送自己上学不容易,因此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很好。然而就在王锦辉勤奋学习读到4年级之时,广东战乱四起,百姓本就艰难的生活每况愈下,王锦辉家也不例外,无奈王锦辉只好辍学打工贴补家用。35岁那年,王锦辉怀揣手头仅有的20元钱闯进香港。 可到了香港,王锦辉发现,事情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香港,正值劳力过剩时期,加上他年龄大、又没学历,工作很不好找,后来在好心人点拨下,他到建筑工地做了一名什么杂活都干的小工。虽然每天干的是力气活,王锦辉却不甘心一辈子这么混下去,经过一番思考,头脑灵活的他开始有意识地跟老师傅们学习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经过不懈努力,几年下来,王锦辉的专业水平、尤其在机电设备安装方面的水平已不输于工地技术员,收入也有了提高。 1963年,有了一些积蓄的王锦辉,发现香港工程安装市场有很大潜力,毅然辞职创业,成立了以经营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电力设备安装为主的“金城营造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小公司,在业界显得很弱小,王锦辉深知自己的处境,他认准一个道理:要想干好就得玩命付出,以敏锐的目光捕捉每一个机会。为了找到项目,他每天早出晚归,奔走于香港各写字楼间。一天他获悉,有一项新界大尾笃电站工程,因工期紧,造价又比较低,加上时逢雨季,一直没有公司愿意承接,王锦辉马上测算了一番,觉得只要用心干,不至于赔钱,便毅然抓住这个机会,揽下工程。 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王锦辉每天吃住在工地,白天和工人们一起顶着炎炎烈日紧张劳作,渴了到水龙头上喝口自来水解解渴;累了找块阴凉地方席地而坐稍事休息接着干;晚上工人们休息了,他还要挑灯研究图纸,思考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忙完这一切才合一会儿眼……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王锦辉带领工人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如期完成了工程,甲方质检人员认真勘验后,给出了“优”的评价。王锦辉用汗水赢得成功,攫取了第一桶金。这个被业内许多人认为很难接受和完成的工程结束后,王锦辉和他的“金城营造有限公司”名声大震,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没几年,便将业务拓展到整个东南亚,公司迅速发展成拥有上亿资产的“香港金城营造集团”,王锦辉也成为香港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财富回报社会,花甲之年投身慈善事业 生意获得成功后,伴随着财富和年龄的不断增长,王锦辉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和自己当年一样念不起书,每天为了温饱而日夜奔忙的贫困者,如今自己有能力了,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些事。他认为:金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些积累,只有将它反哺社会才更有意义!于是62岁那年,他毅然决定退居幕后,除大事上把把关外,他将集团公司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全部交给儿子王国强打理,自己腾出时间投身慈善事业。 王锦辉是那种认准了的事情,会全力以赴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人。决心下定后,王锦辉很快安排好集团公司相关事宜,开始专心做起慈善来。几十年的经商经历,王锦辉养成了每做一项事情都认真计划、扎实实施的习惯,做慈善伊始,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才能将善举做好、做得长远?一连几天,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锦辉脑海中。琢磨数日,王锦辉觉得做慈善光有热情,遇见谁有困难就帮一把远远不够,必须将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于是他在集团公司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并订立一项制度——集团公司每年从获得的利润中,按比例提取一笔资金拨给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以保证善款来源。 慈善事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成立了基金会,制定了相关制度,组织机构有了,资金来源有了,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面对这个问题,王锦辉想起了自己因家庭生活困难,有书不能读,被迫早早辍学打工的童年,回想着这件在心里留下深深烙印的往事,他决定把重点放在资助那些因家庭贫困读书遇到困难的孩子和教育事业上,于是他先后加入“香港童军总会”等多个慈善组织,积极参与筹划和不断出资资助一切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关的慈善活动,不仅听说哪里有因家庭生活困难读不起书的孩子,立刻出钱相帮,还捐资100万元港币修建了“香港童军九龙城区活动中心”,并大力支持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一些需要帮助的学校捐款,他说:“只有社会教育事业有了大发展,才能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学习机会。” 上世纪90年代末,王锦辉听说香港浸会大学计划兴建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实行一条龙教育,立即主动与浸会大学高层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捐款1000万元港币赞助附属中、小学校舍建设。附属中小学建成后,王锦辉又捐款300万港币支持学校添置教学设备,如此“大手笔”捐助,当年曾在香港传为美谈。后来,经常有人问王锦辉为何如此专注捐资助教,王锦辉都会微笑着回答,“以前一个人没读书,只要勤快点就能找到事情做,如今时代不同了,找工作,老板首先会问你有没有文凭,可以说,现在一个人没读过书就意味着未来没有希望,所以我要帮助那些因贫困读不起书的孩子,要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的日益频繁,王锦辉在关注香港贫困家庭青少年读书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关心起内地这方面问题来。经常回内地探亲时他发现,内地也有很多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孩子和教学设施落后的学校,于是香港回归祖国前,他就陆续捐资300万港币,资助家乡东莞“石排镇中心小学”、“石排中学”,以及“东莞理工学院”等东莞六七所大中小学的建设,并捐赠100万港币在老家石排镇设立了“王锦辉奖学金”,激励家乡学子发奋读书。现在石排镇的父老乡亲们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走进漂亮的校园安心读书时,都交口称赞王锦辉“为家乡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王锦辉爷爷的一片心血和期望”。 情系“希望工程”,捐资建成上百所希望小学 1998年12月,王锦辉到广东省连州市高山镇斜塝村参加香港童军总会组织的一项野外露营活动闭幕式。斜塝村位于粤北山区,经济不是很发达,逗留期间,王锦辉特地来到斜塝小学,想看看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到达斜塝小学的那一刻,王锦辉惊呆了,校舍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老屋,已经四面透风,破败不堪,学生的课桌椅全是旧木板拼接而成,校园里杂草丛生,看着眼前这所学校,王锦辉心被刺痛了,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两行泪水夺眶而出。他当即决定捐款30万元人民币,帮助斜塝小学重建校舍。捐助完他又先后4次踏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学校,查看施工情况。校舍建好后,王锦辉又捐资13万元人民币,为学校购置了全新的桌椅、修建了篮球场,将全部教学设施按国家二类标准配齐,并为每个学生定做了校服,赠送了一个新书包。竣工典礼那天,他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叫王锦辉,小时候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读不起书,饱尝了没有知识的苦恼,但我不希望你们再像我一样,现在新校舍建成了,我希望你们好好读书,牢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家乡面貌,让生活富裕起来!” 这次斜塝村捐资助学后,王锦辉通过了解,知道了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旨在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业,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工程”。于是年近80的他心中燃起了助力“希望工程”之梦,立下宏愿,有生之年,要在祖国各省市像斜塝村那样的贫困地区,捐建100所“希望小学”。王锦辉说干就干,经过实地考察、联系,不久王锦辉即在祖籍广东韶关市南雄下汾镇捐资建造了第一所希望工程小学——“下汾镇金城小学”。从此王锦辉奔走于大江南北,开始实施自己的捐建计划,从考察洽谈、规划选址、开工建设到竣工后的开学典礼,他都亲自过问、参加。很多人见他如此辛苦,劝他:“你做善事,把钱捐出去就得啦,这么大岁数了干吗非得事必躬亲,往那些穷乡僻壤跑,遭受舟车劳顿之苦!”每一次王锦辉回答得都很干脆:“要捐资助学,就必须实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困难,了解怎么才能真正满足当地孩子们的需求,同时捐了款,就意味着要对孩子们负责,就得把校舍盖好,把教学设施配置好,绝不能一捐了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自1999年捐建第一所“希望小学”至今十几年间,王锦辉每年几乎大半年时间奔走于全国各地贫困地区,常常乘车或坐船十几个小时,还要再翻山越岭、过沟趟河步行数公里甚至更远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一旦碰上恶劣天气,还会遇到危险。2003年4月19日,王锦辉在湖南汨罗市乡村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学要开工,80岁的他照例去现场考察,忙完一切乘车返回时,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雨,行进中对面一辆大货车突然失控,一下迎面撞上了王锦辉乘坐的小车,致使车体严重变形,同行的其他车上的人惊得赶紧将王锦辉救出,只见他满脸是血,耳朵上还插着车玻璃碎片,表情非常痛苦,大家迅速把他送到附近医院,经仔细检查,王锦辉除了锁骨骨裂,耳朵被割伤,身体其他部位没大碍,医生说:“老人很幸运,碎玻璃片再偏一点,就有生命危险了!”车祸后,家人和亲友一提起就后怕,要他别再这么跑了,可王锦辉根本不把车祸当回事,依然车照坐,贫困乡村照去。听说他这次遭遇的人都说:“王锦辉捐的不是钱而是心,他把感情都给了贫困地区的穷孩子们!” 为了确保自己捐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希望小学”建设上,王锦辉专门设计制定了一套预防办法。捐助前,首先由他和集团公司慈善基金会成员通过调研,详细了解需要捐助的贫困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然后接触洽谈,请当地乡镇政府拟定出建校计划,交由基金会与专业人士进行初步评审,最后王锦辉带领大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可行,才拍板捐助。而第一笔捐款,王锦辉则按建校预算的80%—90%支付,其余的要当地政府和乡镇政府暂行垫付,双方的资金汇集到一起互相监管使用,等校舍按期保质建成后,再将当地政府垫付的10%~20%一次性付清,王锦辉说:“这样可以保证专款专用,避免出现其他问题!” 几十年来,王锦辉就是这样,脚踏实地地捐资助学,在他的无私帮助下,一座座漂亮的新校舍,一改危险破败的面貌拔地而起,一批批贫困地区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展翅高飞……截至2014年,他在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近50个地级市、自治州的约70个县、乡镇,共捐建了118所希望小学,除在西藏捐建的学校,家人考虑他年事已高坚决没让他去外,其余地区的希望小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行程达50多万公里,累计用于建希望小学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捐款近1亿元人民币,王锦辉也因此赢得了“全国最牛捐资助学老人”的美誉,先后被广东省东莞市、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等许多城市授予荣誉市民;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爱心使者”,荣获了“南粤慈善之星”、“首届东莞十大慈善人物”等20多项荣誉称号,香港特区三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曾荫权、梁振英都对他赞赏有加并专门题词勉励。 如今王锦辉已提前完成了捐建100所希望小学的宏愿,但他并没有停下善行的脚步,已经92岁高龄的他,还在为捐资助学奔忙着,他说:“这是我的责任,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能多做一点我就多做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