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校园里,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从1999年起,他默默地连续15年“结对子”资助10名贫困小学生至其初中毕业。他扶危济困、关爱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善举,被传为佳话。他就是81岁的退休老教授、优秀共产党员胡公洛。2013年,他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十佳关心下一代工作者”。 胡公洛,1934年7月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市,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评为教授。他在校对年轻的大学生经济上予以资助,精神上予以鼓励,学生称赞他是良师益友。退休后,他更是热心公益事业。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扶危济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共产党员、大学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 记得1999年1月,共青团洛阳市委、洛阳市教委和洛阳日报社开展“社会奉献爱心 ‘结对子’资助贫困家庭失学儿童”的活动。胡公洛积极报名参加活动,并当场与一位急需资助的名叫顾银龙的小学生结成了“对子”。 当时,顾银龙10岁,是青岛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1997年,他年仅29岁的妈妈不幸去世,第二年,爷爷又去世了,父亲下了岗,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全家四口人仅靠奶奶一个人每月400元的退休金和父亲夜市摆地摊的收入度日,生活很是艰难。胡公洛把他搂在怀里,激动地说:“好孩子,你好好学习,有困难,爷爷帮助你。”胡公洛当场把当年的学杂费,连同欠的前两年的学杂费,全都替他交上了。就这样,从顾银龙小学四年级开始,胡公洛一直资助到他初中毕业。 2000年至今,胡公洛又接连与9位洛阳市属各县贫困山区的农村家庭小学生结成“对子”,给予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们是:伊川县高山乡晁沟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洁琼、白沙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小静,栾川县叫河乡栗树沟小学二年级学生常凤鸽、叫河乡叫河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代新彦、秋扒乡鸭石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双双,嵩县城关镇北店街小学三年级学生朱会晓、白河乡油路沟小学四年级学生冯利杰、白河乡栗札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王利园等。这些孩子也很争气,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胡爷爷的慷慨资助。 在被资助的学生中,有一个小学二年级女学生常凤鸽,她的妈妈病逝,父亲干活时左臂骨折落下了残疾,生活非常困难。胡公洛听说后就对她说:“孩子,你好好学习,爷爷一直资助你。”在胡公洛的鼓励下,常凤鸽以全校最好的成绩小学毕业,考上了叫河乡初中。初中毕业时,又以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栾川县第一中学。胡公洛经常去信鼓励常凤鸽要学好本领,长大了报效祖国。2011年6月,常凤鸽就要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了。常凤鸽的爷爷带她来到河南科技大学校园里胡公洛家中,让她表达接受资助11年来的无限感激之情。胡公洛看到当年8岁的农村小姑娘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非常高兴,详细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常凤鸽说:“学校对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我的成绩在中上等,超过了三本分数线,还不到二本线,我会努力,争取考出好成绩。”胡公洛激动地说:“人生能有几次搏?抓紧时间,奋力拼搏,争取考上大学,我继续资助你到大学毕业。” 8月份,常凤鸽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她被录取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胡公洛当即拿出5000元作为她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在校期间,她又报名参加河南大学办的自学考试本科旅游专业学习,争取学习期满后,拿到专科和本科两张毕业证。胡公洛得知这一喜讯,很是高兴,称赞她有志气,又拿出9400元,说:“孩子,爷爷全力支持你!这4000元是你第二学年的学费,5400元是你参加河南大学自考本科旅游专业的学费。” 胡公洛每年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学生的费用超过4000元,15年不间断,但他从不声张。他说:“我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的本分。农村贫困生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我尽微薄之力,也算是为国分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