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3月学雷锋纪念日,总有一些感动社会的人和事见诸各家媒体,让人为之动容和温暖,这与社会上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但是,这句话也不得不让人深深地思考:难道学习雷锋精神,真的是一阵风和走过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尤其是与雷锋同志同龄的广大退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作为那个时代的符号标志和践行者,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始终未曾改变和褪色。本文中的三位与雷锋同志同龄的退休老同志,正是这样可亲可爱的人,几十年来,虽然学雷锋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几十年积小善为大善,汇聚点滴成大爱的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他们身上彰显着雷锋精神的崇高和伟大,折射出的闪光点正是当今社会的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 栗喜盛,72岁,山西省阳城县退休干部。他从小做好事、献爱心,65年来,信念不改、善举不断,节衣缩食、助人为乐,先后捐善款百余次,合计15万多元,受捐对象辐射国内外,而他自己至今过着俭朴拮据的生活 今年72岁的栗喜盛,出生在军人家庭。他做过老师,参过军,当过学校校长、乡镇书记、地税局局长,2005年退休回乡。 栗喜盛,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经历,尤为让人感慨的是,他的爷爷当过八路军、父亲当过志愿军、儿子参加了解放军,而且都是连长,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们全都为国捐躯。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铸就了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境界。1994年,因工作调动,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和女婿4人均失业,自谋生路,至今他们一家人仍过着俭朴拮据的生活。可是,他学雷锋助人为乐、帮困济贫、捐资灾区、义务做好事从没有间断过,而且,还得到了老伴和儿女们的大力支持。 采访中,栗喜盛十分感慨,他说:“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做好事、做好人、做有用的人,在我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也正因为如此,铸就了我一生的选择。” 从小爱国,拾金不昧,乐于助人。栗喜盛7岁上一年级时,在全国上下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的热潮中,他把多年积攒的压岁钱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在全县引起了轰动。从小学到高中,他给困难同学捐衣物、买饭票,为同学父母住院捐钱,虽然只有几元钱,但从没有间断过。至今他还记得, 栗喜盛介绍说:“我是在学雷锋活动中入党的,做雷锋式的人是我承诺过的。工作后有了一些条件,能为社会、为灾区和需要帮助的人尽点微薄之力,我很欣慰。”1966年3月,邢台发生地震,他当时工资只有28元钱,但仍拿出40元钱、50斤全国粮票和被褥衣物等捐给了灾区。同年,为支援抗美援越,他捐出了40元钱。从此,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无论是国内国外,只要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或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都慷慨解囊。其中包括土耳其、意大利灾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帮助河北一农民还贷款等等,涉及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3个灾区或单位,计7万多元;为希望工程、特困群众、特困学生、遇难烈士、住院抢救病患等捐助70余次,计8万余元,至今,累计捐款达15万多元。 采访中得知,2001年,他被山西广播电视学校聘为班主任,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先后陪同十几名学生去医院看急诊或抢救,几乎每一次都是他出钱,合计有3000多元。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受到学校、省广电局和国家广电总局表彰,并获奖金7000元,这些钱他都用在了学生身上。2008年,他在和老伴商定,并得到子女们的同意后,夫妻俩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坪头村厚德路15号住着一位87岁高龄的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得知后,从2013年2月至今,每个月买上米面油、调味品,并加上100元零花钱,按时送到其家中。老人流着热泪说:“你也不富裕,还出过车祸,腿脚都不利索,这样让我于心不忍啊!”他居住在坪头村48号院已有16个年头,院内两个公厕他都主动包了下来,16 年如一日天天清扫,居民们赞美他说:“到底是共产党员,就是比咱老百姓觉悟高。” 栗喜盛,先后荣获全国工商系统先进个人、省级劳模、省级学雷锋标兵等多项荣誉。面对着各种荣誉和赞美,他谦虚地说:“再多的荣誉都是过去的事了,因车祸两次住院,现在行走困难,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我学雷锋、做好事。只要活着,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郭唐珍,74岁,山西省寿阳县朝阳镇退休干部。她从参加工作当教师起,54年来,坚守善人行善事、不图名利的承诺,用女性特有的博爱情怀和细腻入微的天性,长期关爱弱势群体,捐资助教、帮困济贫,捐出善款4万多元 今年74岁的郭唐珍,生活朴素、乐观豁达、十分健谈。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她是那么强大和高尚。说起学雷锋助人为乐,她回忆说:“我工作在全国上下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初期,受雷锋精神的鼓舞,自己暗下决心做一名雷锋式的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她向记者介绍,1961年她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村里的小学教师。那时家庭困难的学生很多,她自己工资又少,只能给学生们买些学习用品,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学雷锋做好事、开展集体活动上。后来她调到镇里工作,把学雷锋融入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和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退休后,她又把学雷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和责任去追求、去践行,越做越有意义、越有价值。 郭唐珍说:“人生一世不能太自私,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自己心安,别人也会记得你。”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湖北天门农民陈家美。由于家境不好,陈家美带着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孩子来寿阳谋生。看着一家四口举目无亲,衣食住行都没有着落,她十分同情,便主动让陈家美一家住进了自己的一处空房子里,从安家、帮助开小吃摊,她跑前跑后。由于夫妻俩每天忙于生计,她就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接送上下学和功课辅导的任务,从买学习用品到开家长会,她全都包揽下来。就这样,一管就是20多年,如今,两个孩子相继参军、成家立业。她说:“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比亲人还亲。”2007年,寿阳中学贾桃同学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她得知后上门走访,贾桃养父一直未婚,50岁时才收养了贾桃,生活仅靠着几亩地的微薄收入来维持,还要奉养老人。看着他们家庭的困境,她坐不住了。从此,她对贾桃的生活和学业给予大力资助,2012年,贾桃以523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太原师范学院。同时,她还先后对3名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帮教,既做好他们的思想疏导工作、关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又帮助他们找工作,现已有两人成家立业。最近,郭唐珍了解到羊头崖中学又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初三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她正在联系如何帮助其完成学业。 积小善为大善,汇聚点滴成大爱。郭唐珍对记者说:“自己能力毕竟有限,大事做不了几个,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1996年春节前夕,为表达和感谢子弟兵在修建太旧高速公路寿阳段作出的贡献,她自己动手炸油糕、包饺子,还买了花生、瓜子、水果、糖、毛巾等,足足装满了几大纸箱子,冒着严寒送到了工地。2000年以来,她先后选择4个落后村作为文化扶贫对象,每年购买各种农村实用书籍和报刊,翻山越岭亲自送去。30多年来,她为灾区、学校、五保户、特困学生、敬老院、农村义诊、工厂一线工人、孤寡老人、患病职工和教师等,慰问和捐资共计4万多元。 空巢老人关爱照顾孤寡老人、热心服务离退休老干部。郭唐珍的老伴去世了,儿女又都不在身边,按理说她也是一位需要别人照顾的空巢老人,但她却成了敬老院的“常客”,老干部的服务员。2008年,她第一次带着水果和点心去七里河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与老人们结下了情缘。从此,她经常买东西去看望,每一次都要帮助老人们洗洗涮涮、理发剪指甲,还送去一些书画作品和老年书刊等。2014年敬老日那天,她购买了月饼、水果和6种报刊等,去景尚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并免费为148位老人照相,还与老年大学学员一起为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2003年以来,她一直担任离退休干部服务组组长,12年来,她组织大家学习、征求意见、送书送报、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乐此不疲。她还是老年大学书画班的班长,一干就是10年。 采访中得知,郭唐珍的4个子女都特别优秀,其中两个是医学博士后,一个为单位的领导干部,一个为经济师,分别受到过全国、省和市的表彰。子女们都争着抢着接她去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都被她拒绝了。原因就是放不下她要做和没做完的事情,割舍不下这么多的人和事。 郭唐珍助人为乐几十年如一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许,获得了很多荣誉。她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家庭”、晋中市“爱心大使”“阳光老太”“十大杰出老人”,最近,她还被推荐参评“山西最美家庭”。 杨贵山,75岁,太原市工商局迎泽分局退休干部。他从当兵起,54年来曾担任过62所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宣讲雷锋故事600多场,捐资助教、做公益事业等捐款8万多元。学雷锋不停步,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在学雷锋的活动中,杨贵山是一个老先进、老典型,又是一位永不停步、与时俱进、凝聚力量、不断进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有人说他每天奔波在学雷锋的路上,也有人称他品贵如山,“活雷锋”。他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山西省十大助人为乐楷模、太原市十大学雷锋标兵等,获各种荣誉100多个。 谈起学雷锋、做雷锋,杨贵山深有体会地说:“学雷锋是学他的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做雷锋是没有条件环境、时间地点和年龄之分的。我既然选择了做雷锋的传人,就要名副其实,经得起检验。”他从军29年,立功受奖40多次。他以正团职干部转业到基层工商所当了一名普通干部,一干就是13年。调任工商分局当老干部科科长,服务离退休老干部12年。如果说,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好啥,是他应尽的职责,那么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受环境和外界影响,54 年坚持学雷锋、做雷锋不间断、不走样。 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故事,记录和讲述了杨贵山学雷锋、做雷锋的往事。1961年当兵至今,他先后担任过两省1市7个地市级62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宣讲雷锋故事600多场,受教育学生60多万人次。在部队组织新兵投掷手榴弹发生意外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手榴弹扔出掩体。在部队组织野营训练途中,为抢救跌入山谷中的战士,他右手骨折。转业到地方工作,由于工作忙不能脱身,面对95岁老母亲病危的加急电报,他选择了工作,母亲去世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一次,一家花炮厂发生爆炸,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平时,他随身携带一些急救药品,先后挽救过6个人的生命。为抢救煤气中毒的王兰英老人,他口对口吸痰。离休干部杨子秀住院无人照料,他昼夜陪护。从1994年至今,21年坚持义务护送小学生安全过马路。2014年冬至前夕,他拿出1000元钱送到社区工作人员手中,让他们冬至那天给社区6位空巢老人吃上一顿饺子,剩下的钱春节时为社区困难老人买些米、面、油等。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雷锋活动之中,仅捐资助教、解困济贫、做公益活动等捐款8万多元。 谈起学雷锋、做雷锋的感受时,他满脸的喜悦,并幽默地说:“别看我年龄大,几十年学雷锋学出了精神头,学出了好心情和好身板。”听着幽默,却很真实。75岁的他,浑身朝气,精神十足,每天奔波在学雷锋的路上。一个“忙”字能概括出他每天的状态,采访中,他给记者翻阅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太原市民政局印发的义工服务证。大红色封面上有他用碳素笔写的三句话:“当好义工,回报社会,用雷锋精神当好义工。”义工服务证共有10个页码,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一次做义工服务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对象,数了数,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做义工就有70余次。 杨贵山学雷锋、做雷锋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在部队服役期间,还是转到地方工作和退休后,他都做到了始终如一,越做越有心劲儿,越做越有影响。尤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他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做法,向社区、向团队发展。2013年12月,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校尉营社区“杨贵山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他亲自任队长。志愿者服务队宗旨是践行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服务队下设成年和未成年两个组,每个组有专人负责。成员涵盖迎泽区民政局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理发师、在校中小学生等。服务内容包括护送小学生安全过马路、服务社区不便老人和空巢老人、上门义诊、帮助康复、为行动不便老人和环卫工人理发、组织中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公益活动等等。志愿者服务队由刚成立时的19人,发展到目前的121人。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既保证了常态化,又具有实效性、规模性和影响力。
后记:本文中三位与雷锋同龄的退休干部,在50 多年的学雷锋、做雷锋的路上,从没有改变自己的追求和选择,也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越做越有心劲儿。从他们身上我们读懂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哲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境界、优秀品质、无悔信念、不懈追求,正是雷锋精神最好的诠释;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无私友爱、不图名利的行为,正是当今社会正能量的代表。学习雷锋活动,实质是一种道德行为和举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也不管生活多么浮躁功利,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永远被社会认同和向往。学习雷锋好榜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杨贵山(中)带领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在校尉营社区组织开展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