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年年过,而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新年,是1979年在西藏过的第一个藏历新年。 我国藏族人民的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时间不完全相同。有时是同一天,有时只差一天,有时则差一个月。藏族人民既过藏历新年,也过农历春节。 1979年在拉萨市城关区举办的一次春节物资交流大会上,城关区蔡公堂办事处党委书记阿旺给我介绍了白定公社林村年轻的副队长阿沛,阿沛用四川话邀请我去他们村过藏历新年。 林村离拉萨市区仅10公里左右,藏历12月30日下午,阿沛到拉萨记者站接我,我俩骑自行车一路欢行。一进村,只见村里村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门檐窗口都挂上了民族“香普”, 窗户门相都换上了新布帘,门前还挂上了各种吉祥物,贴上了吉祥画,房顶插上新的经幡,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阿沛一家人捧起“切玛”(藏族一种象征吉祥的东西),端着青稞酒迎接我。我用藏族人民的礼节,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糌粑、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用无名指沾青稞酒,用拇指弹上天空,祝福他们全家“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一家人听着我不太标准的祝福语,笑得合不拢嘴。 屋里布置一新,干净靓丽,堂屋神案正中摆放着“切玛”五谷斗(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的一碗青稞苗,满屋喜气。落座崭新卡垫的沙发,阿佳纳(对藏族女性的尊称,指阿沛的爱人)端出精心制作的“卡赛”(用酥油炸成的各种形状颜色各异裹以砂糖的面食,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和糖果、青稞酒、酥油茶招待我。 听说村里来了记者,生产队长扎多带着几位社员热热闹闹进屋来。队长扎多说:“你是四川人,我也是四川阿坝人,祖辈从阿坝朝佛来到拉萨。”他端起一碗青稞酒说:“来,为我们四川老乡干一杯!”这时,阿沛家的年夜饭已好,大家入席。年夜饭非常丰盛,除了按照藏族习俗准备外,还多了腊肉、香肠等,可以说是“藏汉全席”。阿沛父亲向大家说了一番祝福赞美的话,特别举杯向我祝福“新春快乐”,大家也相互祝福,年夜饭温馨而热闹。 年夜饭后,大家围坐一起,喝着青稞酒聊着天。阿沛的阿爸讲起了藏族人民新年风俗,扎多和阿沛则当起了翻译。阿爸说,藏族的新年有很多的风俗,比如新年的前几天,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妇女要洗梳发辫,表示来年吉祥如意;择吉日清扫房屋;新年前男人要骑马到圣山上砍柏香树枝回家,用来向神灵“煨桑”(用松柏叶、坎巴花、糌粑以香料点燃祭神);妇女在家里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藏历新年要过15天,从初一到十五,天天有活动,现在许多都淡化了……扎多还给我们介绍了“固朵”驱鬼仪式(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12月29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听着颇有趣味。 不知不觉,已到了凌晨四五点,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阿佳纳端出她刚才出门背回的“新水”熬的新年第一碗“归丹”茶,内有青稞酒、红糖、碎奶渣等,口味酸酸甜甜,很是可口。 天刚蒙蒙亮,两位队长就带着我们出门,开始串门拜年。每到一家,大家互敬“切马”酒,互道“洛萨尔桑”“扎西德勒”,还交流新年新打算,我趁机采访,为《西藏日报》写了一篇《春色满林村》的新年通讯稿。 正午,队长一声号令,全队男女老少围在打场上跳起了群舞,对起了山歌,我也和社员们手拉手融入群舞中,伴随着欢快的舞蹈,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阿沛说:“忙过新年,我们就要投入春耕生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