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注定是苏和不平凡的一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响彻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2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他年近七旬、坚守黑城植树11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并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为了去四处戈壁黄沙的黑城植树造林,2004年年初,苏和提前两年主动申请从阿拉善盟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下来。谁曾想,他这一干就是11年。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梭梭林一点点扩大,达到3500 多亩,就像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黑城的侵袭。 黑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遗址,古城建于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遭废弃。黑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境内,地处沙漠戈壁腹地,年降水量不足 黑城遗址荒无人烟,条件异常艰苦。苏和拿出3万元积蓄,在沙漠里盖起了一排小平房。大风一年从春刮到冬,春天的沙尘暴刮起来天昏地暗。做饭都成了大问题,常常是盛一碗饭,有半碗底的沙子。有时风太大,做不了饭,一班人就只能熬点茶水,吃点干饼子。 为保证把第一批新绿插在黑城,苏和每天5点起床下地干活,晚上10点才收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忙得吃不上饭。但是,事与愿 违,时间不长,辛苦种植的梭梭苗90%却死了。 苏和并没有灰心,“在沙漠中种树,最难的是水。自然条件不好,人能克服,但没有水,种下去的苗就活不了。”苏和找到了多年前打 下的一眼并,他花了十几天工夫把井从沙里挖了出来。一万株梭梭苗补种进去,这次树苗活了很多。随着梭梭林的面积逐年扩大,井也增至8眼。昔日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长起了大片的梭梭林。 渐渐地,苏和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梭梭专家。牧民敖登其其格想找苏和买梭梭苗,但手头紧拿不出钱,不好意思地问:“能先赊点儿吗?”老人慷慨地说:“不要钱,拿去种就是了。” 受到苏和扶持的贫困户很多,苏和每年都无偿给周围的农牧民提供3万株树苗。对他们只有一个条件:梭梭长成后,每人再带动3户农牧民进行种植。这样既能保护生态,又能使更多农牧民致富。额济纳旗扶贫办称之为“一带三”模式,苏和被确定为带头人。如今的黑城,每到植树造林的季节,总有单位组织职工或者家庭自发组团帮老人种树。仅先进造林企业和造林大户就有60多家,全旗个体、企业造林面积达到27.8万亩。 黑城变样了!家人都劝苏和:“你该功成身退了。”但老人说:“这只是个开头,生态治理的路还很长很长。”新的蓝图在他心中升腾!梭梭林规模要发展到5000亩;把黑城的沙害防治好;形成治沙产业链,给农牧民治沙产业致富探探路。苏和要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一直坚守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中组部老干部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