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镇江锅盖面

2015-1-7 11:33|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423| 评论: 6

摘要: 我国有所谓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湖北热干面,独独没有镇江锅盖面。也许是因为这五种面条遍地开花,名头甚大,口味与原产地颇为接近,都可圈可点;而锅盖面一旦出了镇江,就做不 ...

     我国有所谓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湖北热干面,独独没有镇江锅盖面。也许是因为这五种面条遍地开花,名头甚大,口味与原产地颇为接近,都可圈可点;而锅盖面一旦出了镇江,就做不出那种地道的口感了。

镇江乃南北交汇之地,北方的粗犷与江南的细腻相互融合,锅盖面做出来也就别有风味。其做法并不复杂: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用刀切细,与一只杉木小锅盖一起下锅,再在一只小竹笼内放入客人需要的肉丝、猪肝、香肠、素菜等“浇头”,煮熟后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人们往往奇怪,怎么能把木头锅盖放到锅里当面条煮呢?木头味儿能当调料?锅盖还比锅的水面小得多,能盖住面条吗?

它妙就妙在这小小的锅盖上。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四周透气但开水不外溢,锅盖压住翻滚的面条,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都基本保持不变。面条贴在锅盖下,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锅盖之间零空隙,煮熟的面条就特别筋道。而杉木锅盖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别样的鲜味,还真起到了调味的作用。

秘法熬制的酱油,是锅盖面散发诱人香味的另一“秘密武器”。选用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佐料,如地龙、桂皮、香草、八角、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鸡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冷却凉透,两天后方可食用。

除了锅盖和酱油这两大“独门绝招”,锅盖面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和面。与其他面条的做法不同,其和面不用手揉,而是两个人跳坐在一根粗竹竿两端,单腿着地跳跃,反复碾压案板上的面团,故称为“跳面”。制面的过程极具观赏性,因此锅盖面的制作工艺还上了韩国和日本的电视台,与面同煮的杉木锅盖也成了知名的品牌。

看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了镇江城,就很难吃到正宗的锅盖面了。外地的锅盖面,往往就弄个小一号的锅盖浮在面锅上,面条是一般的机制面,更没有秘制的酱油和浇头;有些甚至连锅盖都懒得放,真是卖狗肉连羊头都不愿意挂了。我在镇江长大,现居南京,这里颇多所谓镇江锅盖面馆,可逐一品尝,却全不是记忆中的味儿。

正宗锅盖面应该是这样的:老式煤炉,鼓风机吹起的火苗时长时短,幽幽地舔舐着浑圆的铁锅底。气雾氤氲的汤锅里,一只溜圆的木锅盖随着沸腾的水花翩然起舞,不时带起三两根扁细的面条头耷拉在锅盖上。里屋的案板上横着一杆粗壮的斑竹,两位师傅就着竹竿娴熟地跳上跳下,竹竿声吱吱呀呀,甚有韵味。面团轧得韧性十足后,师傅用擀面杖把面团推卷得纸样的薄,这才不紧不慢地举起宽大的切刀,将面皮切成一绺一绺的面条丝,摊在案板上只等下锅。等面端上来,红红的汤底,细细的面条,清脆的葱花,再加上亮晶晶明晃晃的浇头,还没动筷子,心就醉了。

可惜,不回镇江,就吃不到这么地道的锅盖面了。对我而言,那岂止是一碗面条,它是浓浓的思念,是淡淡的乡愁,是和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的童年记忆。最好的那碗锅盖面,永远封存在记忆里,只能回味,再难遇见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abee 2015-5-9 09:38
最好的那碗锅盖面,永远封存在记忆里,只能回味,再难遇见了。
引用 阳谷狮子楼支部 2015-4-23 17:20
很希望有机会尝一尝,我们这边有卖的,应该不正宗,因为那面条都像机器面条。
引用 糖..糖 2015-4-22 20:18
看您写的这么好,这么详细,都馋了。看您说的压面的场景,很像我们这里做锅饼的压面。不过,我们这里不是两人压,是在墙边埋一立柱,立柱接近面案位置有一洞,压面用的是长的木棒,一头插在立柱的洞里,一边有人一下一下坐木棒压面,压出的面很劲道。
引用 gabee 2015-4-20 18:10
写出老年人心里话,引起美好回想。
引用 桃园愤青 2015-4-1 08:20
作者?
引用 赵育才 2015-2-21 16:56
写出老年人心里话,引起美好回想。太好了。学习老人,不忘本 啊。

查看全部评论(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