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经历过一些旅行,对那些所谓的历史古迹早就没多少兴趣,但到了河南,无论你抱定什么信念,你都不可以绕过这个叫作赊店的小镇还有小镇上这个叫作山陕会馆的庞大的建筑群落。当年老佛爷慈禧听闻有这么一处地方,说这样的地方,只配皇家拥有。大笔一挥,一龙一虎两个大字贴在了会馆大拜殿正堂,从此这里就成了她的第七个行宫。 从山陕会馆的照壁上,几乎还能看到那个时代流行的色彩,艳丽的琉璃,葱郁芳香的花朵,狰狞猖獗的怪兽,一撇一捺皆珠圆玉润的楹联……它们被安置在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上,和睦相处。 过了照壁,便是名为悬鉴楼的戏楼。它是一座三层戏楼。纯木搭建,由四座硕大的雕花石座托举着,每个石座都精雕细刻,无一重复。那种直径几十厘米的木头,被雕得花团锦簇,安插成横梁、脊柱。据说这样的古戏楼,全国罕有。 穿过戏楼往右,便是立于清雍正二年的诚信碑,碑上刻着商界的清规戒律。可谓字字珠玑。 大拜殿的每一处空隙里都填满了故事。犄角翘檐的建筑,整齐划一。威武的关羽,目光炯炯直视着进出的每个人。鎏金的梁柱剥落成最初的原木,五彩的花灯褪尽了艳丽,穿着长袍大袖的商人,悠闲在繁忙的时间里,带了点大清的神秘。每一个匾额、条幅,镶嵌的都是一幅历史的写照,既汲取了民间的素雅,也吸纳着宫廷的光鲜。张扬,奢侈。 整个会馆是由那些细微到手势、叶脉,繁复到几乎琐碎的精致的雕刻构成的。从琉璃到石头到木头到砖瓦,从狮身人面、马腿鹰翅的四不像,到腾飞的巨龙,春意盎然的牡丹海棠,每一刀都精美到人物的肌肤、花朵的纹理,既遒劲有力,又温柔似水,每一个造型都张扬到极致。 夏天,会馆被高大的墙壁遮挡着,阴冷,凉爽,小城的人到这里惬意地午睡。冬天,阳光穿透飞檐椅角的砖瓦,洒落在大理石的路面上,斑驳的图案,如一幅画,小城人靠在厚厚的青砖墙上,像枕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温暖,安稳。早上六点,一群老人围绕着硕大的会馆散步。而会馆就只是安静着,只有院里两棵楠木,枝繁叶茂地醒着,除此,便是漠然。带点湿润,透亮的光打在琉璃瓦屋顶上,依然有着五彩的斑斓。它的精彩是从内而外的,乍一看,是苍老,再看,就是味道,带了历史沧桑的成熟的韵味。 出会馆,便是一道悠长的明清古街。百年老街洋溢着古朴的新鲜。五彩六色的酒幡,在头顶哗啦啦地悠来荡去。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瓷器店,都藏在这些外表看上去清一色黑灰的建筑里。但推门进去,便又是另一个世界。镖局的镖车还在院子里整装待发。刀枪剑戟排列整齐。酒家的老酒坛上的泥封长满了青霉。 出城,便得走一座城门。九个庞大的城门,早已荡然无存。这唯有的一个,也仅是复原的一个大概。但已足够华丽了。传说里的那座石桥,散落在枯竭的潘河里。一场雨,让水草萋萋,却没能把这座桥收拢整齐。它的凋落,是历史的印记。这样结实的,大块大块的石条,也承载不住时间的侵蚀。 赊店的来历要追溯到汉朝。光武帝刘秀还不是皇帝时,很落魄。有一次刘秀和几个兄弟在一酒家喝得酩酊大醉,雄心顿起,决定光复汉室。起事得有帅旗啊,他抬头一看,酒家的酒旗正高高飘扬在空中。恰巧的是,这酒家也姓刘。于是就赊了这面酒旗作帅旗起兵,揭开了他光复汉室的义举。事成后,他赐名此地为赊旗店。 离山陕会馆不远有明清的码头遗址。当时这里曾是帆樯如林的南北中转码头,往北,便是陆路了。这条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是当时南北、东西的交通要地。名不见经传的赊店小镇一时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光是各省商家所建会馆便有十余座。七十二条古街各有各的营生。 夕阳下,古朴庄严的山陕会馆洋溢着旧时代的记忆,以及盛极一时的商贾风韵。古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以及春雨过后的晚霞,还是和过去一样热烈,没沾染上一点污浊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