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西安民办养老机构:期盼养老产业的春天

2015-1-5 15:57|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1256| 评论: 0

摘要: 2014年9月23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同时护理康复供给严重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西安市老 ...

2014923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同时护理康复供给严重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西安市老龄人口已逾125万,民办养老机构占全市养老机构约六成,从建立之初的举步维艰,亏损经营,到如今逐渐走向收支平衡。

73岁的退休工人卫正元住在南院门附近,自打去年年初轻度脑梗治愈后,他一直在琢磨着选一个好的养老院。这样的想法让卫正元颇动了一番心思,“我了解过,像我这样心脏不好、腿脚不便的老人算是半失能,请保姆也只能照顾饮食,子女又要上班,去个医疗条件好的养老院子女放心,我也自在。”但很快,他心里又打起了鼓:“养老院收费几乎是我所有的退休金,万一高价买来个差服务可咋办?”

卫正元担心的,正是像他这样的老人都纠结的。

 

投资人坦言   靠“输血”才能生存   不指望这个赚钱

 

2009年,侯先生和两位合伙人一起,前后共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30余亩的汉唐老年公寓。公寓环境优美,拥有床位160张,算是一座中型养老机构,运营至今,一切还算正常。说起盈利情况,公寓一位负责人吴先生笑着说:“能收支平衡就算很好了,哪里能盈利?”

吴先生算了这样一笔账:公寓收费分为自理、半自理、特护和24小时专护四个档次。开业五年来从未涨价,自理老人每床每月1300元,半自理1700元左右,特护则是每月2400元左右,吴先生介绍说:“特护就是护理完全失能的老人,每天需要给老人喂饭、伺候大小便、为老人按摩,而一对一的24小时专护需要2900元,是我们能提供的最好的服务。”

这样的收费,在西安市的民营养老机构中算是中等水平。公寓的年收入约300万元,随着物价及人工费用的上涨,支付租金及20多名护理员的工资、日常水电及物品损耗后所剩无几。吴先生说:“做这样的机构,老板们都是献爱心,有时候需要拿其他生意上的利润来贴补。老年公寓靠‘输血’能活就行,不指望这个赚钱。”

“我们的收费是老人一个月960元,去年几乎月月亏损。”南院门老人公寓是一座公办私营的养老机构。负责人洪峰说:“我做这个就是为了行孝积德,做善事。目前公寓居住着24位半失能老人,每人伙食费一天14块钱,非常优惠。”

《报告》显示,有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对此,采访时,西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处处长刘绪勤介绍:“民办养老机构我们称之为微利企业,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利润相对较少。而且,政府有较多的帮扶措施,比如水、电、气、暖就都是按居民价格计收,而且免税。”

 

经营者感慨   这个行业不容易   能微利就是成功

 

《报告》指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20张左右。一方面是床位数不足,另一面,却是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据统计,西安市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只有60%70%,而西安三桥老年公寓是西安市为数不多的床位满员的养老机构。

1998年开始接触养老行业的杨秋兰,是西安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见证者。她走上这条路,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自己母亲的养老问题。她说:“1998年,西安的养老机构非常少,条件也不怎么好,我的母亲完全失能,家里人轮换着也照顾不好,刚好有在民政局的朋友问我愿不愿意接手一座老年公寓,我就拿着自己做生意赚来的30万元投了进去。”公寓位于和平村,当时破旧不堪,荒草满地,只有两位老人入住。杨秋兰经过一番整修,把公寓办了下去。

2004年和2008年,由于城市建设,公寓几经拆迁重建,并被推向了市场,由杨秋兰自负盈亏,入住的老人也从半失能转变成了全失能。杨秋兰再次向亲戚朋友筹集了2000万元,建起了新的公寓,完全建成后,床位将有800张。

三桥老年公寓的收费是中等水平,老人们所交费用能够支付护理员费用。杨秋兰说:“我们在西安算是运转得比较好的,特点是入住老人多,占地面积小,资金流动快,所以每年能有约100万的利润,但是交完了欠款利息,利润还是微薄。”

三桥老年公寓目前的运营走在了全省前列,已经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最近,公寓还建起微信群,给远在国外的子女发他们父母的生活照片,也给所有房间装上了监控。杨秋兰说:“我们就靠自我监督,目的就是让家属放心,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好做一些。”

《报告》指出,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绝大部分只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数量少、学历低,护理人员年龄大、技能差的现象很普遍。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表示: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上不去,这是难留人的源头。

然而在杨秋兰这里,护理员年轻化、专业化正是她的“招牌”。她说:“很多人愿意来我们这里,主要是因为护理员几乎都是80后的专业人员,有好几位都是高级护理员,很专业。”

 

成功者经验   专业护理员很重要   想办法招纳年轻人来这里工作

 

杨秋兰为了招纳年轻人来她这里工作,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开出了比其他机构更多的工资,这里普通护理员每月工资2800元,每个楼层的护理部长每人工资4800元,远高于西安市护理员2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她说:“年轻人来我这,一看是单身的我就立刻给介绍对象。成了家,我们就直接给安排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家具我都提供一些。等生了孩子,婴儿车、学步车我们都送,就是为了让他们把这里当家,不会轻易走人。”

“其实,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一行,也不完全是嫌苦嫌累,很多时候,是因为社会对护理员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工作了11年的王刚,是三桥老年公寓第五护理部的部长,他讲述了自己有些艰辛的从业之路:“11年前,我从宝鸡卫校毕业后,被介绍去北京某敬老院工作,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几乎没有年轻人,我确实不好受。”

待的时间长了,王刚的脾气越来越好了,也觉出了老人的可爱之处。他说:“我们的工作要体察老人的心思,有时候同屋的老人被子女接走,老人就会失落,这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去安慰安慰。工作这么多年了,很多老人,我都是一直护理到他们去世,给他们换上寿衣送他们最后一程,的确是很有感情的。”

毕业11年,当初和王刚一样专业的同学,坚持做护理员的不到一半,甚至有同学表示自己不管做什么也不会做护理员。“我能坚持下来,主要是我父母很支持,而且我也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积德积善的事。”王刚感慨道,“护理员真是个良心活,给失能失语老人喂饭,喂两口也是喂,喂一碗也是喂。我真心希望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来参与我们的工作,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肯定会提高的。”

 

业内人期盼   利好政策才能带来“微利空间”

 

“目前有两项好措施,‘补砖头’‘补人头’这对我们来说,缓解了一些压力。”长乐宫老年公寓的负责人陈易,对于近些年陆续出台的有关扶持养老事业的政策很高兴。所谓的“补砖头”,就是民政部门给予社会养老机构每张床位15004000元的一次性补贴。而“补人头”就是每年民政部门在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评比后的运营奖励,设三个奖励档次,对入住的自理老人、半失能、失能老人每人每月进行补贴。

尽管这一笔补贴相对于前期投资仍显不足,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让诸多养老机构看到了希望。石英说:“养老行业要发展,靠输血做慈善自然不是长久之计,需要政府的利好政策才能带来更多的微利空间。很多人愿意投入养老行业,是看到了目前很大的市场空缺和前景,等到居民收入相对提升,能够普遍接受养老的费用,行业整体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做到微利运营,才能达到整体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很多爱心企业也会向民办养老机构捐款捐物,洪峰说:“我们老年公寓今年起接受了民政部门和企业共30万元的资金来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目前正在进行厨房的整修,进展比较顺利。”

“补贴和帮助多了,我们自然是越来越有信心。”接受采访的四名老年公寓的负责人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杨秋兰说:“要做好养老机构并不容易,关键有两点:要有闲钱,要有爱心。养老是个越来越大的产业,这个产业的春天的确快来了。”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