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是目前国内老年人最主要养老方式,但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他们需要24小时都有人照顾,对空巢老人,他们也需要有个人做个伴、说说话。由于子女们整日忙于工作分身乏术,聘请保姆,就成了不少老人及其家属的最佳选择。但不找不知道,这想找个合适的保姆,那还得凭运气。这是为什么呢? 雇主:找个合适的保姆难 居住在济南市的倪女士想要为身体不便的母亲找一位保姆,一来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二来给老人做个伴。她到附近的家政公司一问,已经有不少人登记需求信息了,有经验的保姆更是供不应求。经过几番周折,她终于等到了一个保姆的电话。两人经过面谈商定,每个月1800元,管吃管住。对于一般老人来说,这个价钱可不低。据倪女士说,如果是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找个保姆,那花费就更高了。很多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够找保姆的,多半需要子女帮忙。 价钱还是小事,有时候运气好了能找到个贴心的保姆,有时候却不行,整个保姆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济南市76岁的王阿姨多年前就身体不适,家人们为她更换保姆不下十个。时间长的接近两年,时间短的只待了两天。她们有的是迫不得已走的,有的是看着别人家给的工资高跳槽走的,有的是被辞退的。王阿姨的家人讲,就拿我们家第5个保姆来说把,她五十出头,挺会干活的,说话办事也不错,人缘也特别好。每当扶着母亲出去散步的时候,见到熟人就热情地打招呼。聊天的时候,她也能和院里的老人们打成一片。每逢过节时她还从家里带来土特产分给我们,我们也会给她买东西。不仅老人心里开心,左邻右舍也都说我找了个好保姆。 可是没过多久,她突然说家里有事不能继续干下去了,我们想留也留不住。后来又更换了几个,要么是不会做饭,要么是不会用家用电器,其中有一个虽然会干活,但“架子”不小。母亲喝一袋牛奶,她也要喝一袋。母亲吃一个鸡蛋,她必须要吃一个。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她特别爱攀比。她经常在我母亲面前,说她的姐妹们找了个好雇主,不光给买手机,还给过节费。她说她觉得在姐妹们面前可丢人了。我知道,她那话是说给我们听的,言外之意也想让我们给她涨工资。为了不让保姆炒了我们的鱿鱼,我们主动给她涨了100块钱的工资,她这才踏实了下来。 据了解,这种摆架子的保姆的确不少见,尤其是照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时,有些保姆甚至要求单间居住,配备电脑,不给涨工资她们就离开,好不容易肯来的,又都呆不长。 供不应求的市场让保姆呈现了一种“高姿态”,让雇主很难忍受,但是雇主还不想轻易辞掉保姆,因为辞掉后再找一个又不知要等到何时,即便是更换了也不知道这个保姆怎么样,可能还不如上一个。 保姆:伺候老人身心累 有研究者对一定数量的保姆做过调查问卷,就“同等工资,打扫卫生、带小孩、照顾老人,你的选择顺序”这一问题,所有的保姆都把照顾老人放在最后。 一些保姆表示,伺候老人累不是主因,更重要的是没受到尊重。在家政行业干了数年的郑女士说:“一些需要请保姆的老人因生病多半脾气不好。我干活时老人要指指点点,还嫌我活干得不好。老人生活节俭,剩菜剩饭不准倒,水、电用多一点,也要不停念叨。最受不了的是,一些老人的观念十分陈旧,认为他给了我工资,我就低他一等,这让我很难接受。” 相互都说难,怎么办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从宏观上说,国家在家政服务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行业内部也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而发展势头正旺的保姆市场亟待需要完善和监管,尤其是对保姆的合法权益及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需要切实的保障和落实。 从微观上说,雇主和保姆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针对这个问题,某家政服务公司的负责人开出了三条和谐相处的“药方”。 1、拉近心的距离 保姆刚从农村来,心理上多少不适应,雇主一定要把她们当作自己家人,关心她们,主动让她们跟家里人打电话、通信,对于家里有困难的保姆,雇主如果力所能及就帮助一下。带孩子去公园或一些公共场合时,尽量都带着保姆一起去,拉近彼此的距离。 2、宽容和尊重 请保姆,就是为了把自己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至于卫生做得怎么样,饭菜味道如何,不要太苛刻。保姆因为来自农村,卫生习惯肯定跟雇主不一样,即使在家里做了很久,也还是会和雇主有区别,因此千万不要为一点点小事就数落保姆。她们不是请来的仆人,而是请来为老人服务的好帮手、好姐妹。 3、要彼此信任 家里老人与保姆最不易相处,雇主要从中相互调节。对老人,就应该多说些保姆的好处;对保姆,就应该多说尊重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