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药品零加成” 能破“以药养医”难题吗?

2014-12-18 16:08|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76| 评论: 0

摘要: 以药养医,广受诟病,一直被视为国内药价虚高、过度医疗的“元凶”,而人为地限制了医疗的价格,没有反映医疗真实的成本,又被视为导致以药养医弊端的关键。所以,无论是在“十二五”规划方案里,还是在十八届三中全 ...


以药养医,广受诟病,一直被视为国内药价虚高、过度医疗的“元凶”,而人为地限制了医疗的价格,没有反映医疗真实的成本,又被视为导致以药养医弊端的关键。所以,无论是在“十二五”规划方案里,还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针对新医改的推进,都强调要用“医药分开”的方式来破解以药养医、看病贵的难题,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推进手段便是取消“药品加成”。1017,在首届医院管理机构研讨会上,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也表示,2015年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全面推开,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将专门针对药品定价机制形成文件,国家卫计委也将出台关于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文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那么,药品加成是怎么来的?药品加成导致的以药养医、过度医疗背后,有哪些真相?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医药分开,对公立医院改革会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呢?

“药品加成”的前世今生

当前所要逐步取消的药品加成政策的执行依据,主要是发改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其中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

但我国的药品加成,即以药养医的政策,实际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建国不几年,又经历了朝鲜战争,薄弱的国家财政补偿不起公立医院因公益性服务形成的亏空,国家就制定出一个药品加成的政策,即允许医院在药品上加成,西药加成率不超过15%,中成药不超过16%,中草药不超过29%。并且规定对医院在药品批零差价上收入上缴国家,全部用于补充医疗机构的收入不足。

那时医院、药厂没奖金,大家拿一样工资;药品全国一个价,不用推销,也没恶性竞争、虚抬物价、追求暴利等现象,因此这项政策能被执行得很纯粹,不仅维持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还推动了公立医院的发展。尤其在新世纪后,在政府对医院投入幅度,并未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步,数额始终没有超越过医院总收入的10%的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医院,在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跟上了社会时代的发展,甚至赶上了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药品加成”。其间为防止医院从中获利,政府还对医院实行统收统支制,药品加成所得收益并不留给医院,医院也就没有靠开大处方吃利的动力。

但自1989年起,医院补偿机制发生改变。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旧体制在很多领域被打破,国家越来越包养不起快速发展的医院。于是国家不再对医院统收统支,而是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新办法。从此医院可以留用药品加成的收入,国家也不再完全包养医院。随后,自1989年至1998年,政府对医院的补偿从原先的100%,逐渐下降到只占医院总收入的6%8%,这意味着每年94%的资金需要医院去自筹,而其自筹的主要渠道便成了药品加成。

“药品加成”为何走了样?

我们知道,以往公立医院获取补偿一是靠政府补偿,二靠医疗服务收费,再就是药品加成。但政府补偿很少,不到公立医院所需的1/10。医疗服务的收入,多少年来政府又不许涨价。结果,妇产科一台顺产手术做下来,医生护士好几个人工作很长时间,还要承担着风险,所得手术费还不够一桌像样的饭钱。如此,医院就只能靠药品加成了。可国家规定加成率也不许涨,一直是15%。这样医院就只好在“多卖药”上想门道。而医院一有这样的动机,过度医疗、滥用药物的现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在这个层面上,药品加成确实直接导致了医院追求利益,形成以药养医模式。

再就是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医院人力成本、治疗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医院与药品生产商、经销商有了更多的利益勾结。在医院进药时,医院本应是与患者一样,对某些虚高的药价说不,然而,由于医院需要以药养医,那药价降下来就对医院没好处。药品加成率15%,假设每片100元,医生开出去一片就挣15元;若是每片1元钱,只挣一毛五。所以,医院潜意识里也希望厂家药价不要太低。于是那些便宜的药,厂家不愿再生产,医院也不愿再用,慢慢也就买不到了。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医保付费制度。患者接受一项治疗,只有在目录里的,医保才给报销。这实则鼓励医院多为患者提供服务。医生会或多或少诱导患者消费,如做一个X片就够了,会让再做CT,更清楚;看心电图可以的,会让再做一个超声心动,反正医保都给报销。于是过度医疗中的大检查就出来了,多掏钱的是患者和医保。

另外,当医院只有靠多卖药才能生存下去的地步时,部分医生的理念、行为也会发生改变。一名医生,本硕博读好几年,实习又得几年。可即使成了知名专家,看一个患者的挂号费也仅有十几元。做个上万的大手术,光导管、支架等耗材费就占了大多数,手术费却很少。这就导致医生不得不靠开药去挣更多的提成。

这样一来,患者看病希望看好病少花钱;医生想给患者看好病还要保证自我的生存。双方在治好病的目标上一致,但在花钱的问题上态度截然不同。病看好了,患者顶多抱怨医院黑。而一旦没治好,谁敢保证心存不满的患者不会把怨气发泄到医生身上?这样的医患关系怎么好得起来?

取消“加成”,推动医改的作用有多大?

其实,取消药品加成,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20124月,国务院就印发文件,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自那时起,就在全国选择了300家县级医院开始进行试点取消药品加成,并逐步在全国推开。

但取消药品加成最终还只是手段不是目标,主要是想以此来斩断医对药的过多依赖,逐步实现医药分开。药品加成取消,多少钱进多少钱卖,医院想多开药、以药养医的动力就会减弱。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而逐步实现的医药分开,也能给市场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普通的患者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药一定是便宜了,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少患者担心医院以外的药的质量,但据一位做过多年医药营销的“家”人先生讲,其实只是加工稍有不同、宣传成本不同、中间层层附加的成本不同,所以价格有差别,不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区别,但

质量和效果上差别不大。

当然,目前药品收入在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取消药品加成短时间内确实会给医院收入带来大块亏空。这需要政府补偿到位,才能保证医院正常运转,不然难保医院不会在盈利项目上“做文章”。比如在化验费、检查费、特需病床等属于其他盈利项目上挣钱。但政府来补偿,难题是各地经济水平不一致,如何来补,还需仔细考虑。

另外,不管是取消药品加成还是进而要普及医药分开,必须真正切断医与药背后的利益链,才能真正破除以药养医、推动新医改的前行。取消了药品加成,药品和医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切断了,但以药养医背后是一整条利益链,里面有药品的经销商、有医生、医院,还包括有关的政府部门、药品招标部门。从定价、招标到销售,每一个利益环节及其之上的利益关系都要逐渐切断,到那个时候看病贵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当然,“药品零加成”仅是一个开端,里面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药改不等于医改,最需要的,还应是一个全面的顶层设计,来把各项政策纳入到整个系统,落到实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