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我的健康我做主

2011-12-14 14:3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466| 评论: 0|原作者: 温长路|来自: 《老干部之家—家庭健康》

摘要: 今天,我们国家富了,人们生活好了,希望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希望健康地活到百年。面对众说纷纭的养生方法,我们如何取舍? 什么是健康 谈到健康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这么一个概念:什么是健康?有的读者会说:健康 ...

    今天,我们国家富了,人们生活好了,希望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希望健康地活到百年。面对众说纷纭的养生方法,我们如何取舍?

什么是健康

谈到健康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这么一个概念:什么是健康?有的读者会说:健康就是不生病呗。这个答案对吗?我说这个答案是对的,但是不够全面。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健康就是不生病,当我们的国家处于非常贫困的时候,当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健康就是不生病。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国家富裕了,生活好了,我们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新定义,身体不生病,仅仅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健康还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状态和道德观四个方面。

健康=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的社会适应状态+健康的道德观

我简单地给大家做一些解释,健康的身体大家都知道,就是不生病,但是身体不生病不等于心理不生病。一个人长得很结实,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但是老是在生气,情绪不佳,这个人心理就不够健康,他就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健康的社会适应状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和社会当中,在家庭有父母,有子女,要和这个家庭和睦相处。如果在家里,婆婆和媳妇处不好,甚至儿子和父母处不好,属于家庭适应状态问题,这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是社会适应状态,你要参与社会工作,如果在单位这个也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甚至走在大街上,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对身体也是不利的。所以,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为什么健康的道德观也纳入健康的范围呢?有很多人不理解,道德和健康有关系吗?有关系。我们国人是最讲道德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世界都是需要讲道德的,我们现在不是讲规则吗?游戏有规则,生活也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除了法律以外就要由道德来约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更基本的就是用道德来约束,不能什么事都靠法律来约束。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每天都在琢磨人,在家老想着怎么把兄弟们压下去;在社会上,就想怎么能当领导,怎么赚钱,怎么把别人压下去,怎么把别人整下去。如果你天天都在琢磨这些事,你的道德观就不是健康的,如此,你的身体能健康吗?肯定是不健康的。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道德还包括很广泛的方面。也就是说,健康的道德观也直接影响着你的健康。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不生病,而且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状态和健康的道德观。

我的健康我做主

健康的含义这么多,有朋友要问,我的健康相信谁?到哪儿找健康?我的回答是“我的健康我做主”。

近年来,我国的养生热一浪高过一浪。电视台大多都在讲养生,从地方台到中央台,到处是养生大讲堂,到处在讲养生。今天的书店,最明显的位置摆的都是健康的书籍。全国的健康书籍有6000多种,有很多销售排名靠前的书,都是与养生保健相关的。543家出版社中有70%的出版社都在出健康书、养生书,其中还有很多和医学不沾边的出版社,也在出版健康养生书。在讲养生、写养生的专家中,有一些是医学专家,有一些是和医学不沾边的人。大家都在讲养生、都在写养生,说明健康是大家关心的主题,健康是热门话题。

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文章说:21世纪有关健康的书成了家庭的“红宝书”。提起“红宝书”,一些中老年朋友很快会联想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无论哪家都有“红宝书”,现在把健康书作为“红宝书”看,说明每个家庭都有健康的书,甚至有的家庭不止三本、五本这样的“红宝书”。大家关心健康,是个好事。如果一个人缺乏健康,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生命质量,影响到他的家庭,更影响到事业,甚至影响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所以关心健康是无可指责的。

但是,如果把健康讲乱了、讲烂了、讲杂了,讲得老百姓无所适从了,这就值得深思。有的专家说吃黑木耳好,于是全民都去吃黑木耳;有的专家说男子多虚,大家又都去吃枸杞子、腰花,或者动物鞭了;有的专家说豆腐和菠菜不能同煮,这影响菠菜中钙的吸收,而有的专家说中国人吃了几千年,没看见吃出什么毛病来;有的专家说癌症发病率这么高,是当前用化肥种的粮食和环境污染造成的,但有的专家说,90%的癌症是被吓出来的;有的专家说糖尿病也是吃出来的。所以,当养生刚刚热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在谈养生,当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人就考虑我们怎么养生,我们到底该相信谁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探讨。

首先,要从宣讲专家这块着手,杜绝那些滥竽充数的专家传播错误的健康养生知识。这就需要发挥专业学术团体的作用,由专业的学术团体推选出业内公认的专家来传播科学知

识。相关单位和媒体在采纳科普知识时,应听听专业学术团体的意见,避免不正确的观点流入社会。

其次,我们在接受一些健康养生知识的时候,应该辨证地看待,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特别是通过一些不正规渠道获得的健康知识更应多个心眼。面对社会上流传的诸多健康养生知识和方法,大家在接受、选择的时候最好请教一下正规医院的医生,特别是涉及用药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方法的时候,这样既避免上当受骗,又避免贻误病情。

中医带您走上健康路

养生热从国内到国外,人们最看重的是中医养生,最看重的是中医药文化。外国人说,中国人最会吃;中国人说,我们现在天天在过年。中国的文化在吃饭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的文化在养生保健上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98年在巴黎会议宣言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也就是说2l世纪,人类要生活得好,就要向中华文化学习,学习中国优秀传的中医文化,其中也包括养生文化。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和”

中国人怎样养生?中医怎样养生?其实就一个“和”字,和和顺顺、和和谐谐、平平和和是中医的基本理念,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中医治病是以人为本。西医看病,单子来了一看,什么疾病用什么抗生素;一看片子,是骨头出毛病了,还是哪一个部位出问题了,用什么药。中医则不同,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活体,中医提倡的是以人为本,必须看是老人还是孩子,是强壮的人还是体弱的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体质胖的人还是体质瘦的人,不同的情况用药是不同的,所以中医强调以人为本。

“以和为治”,是中医治病的方法。求和,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要平衡、气血要平衡。人体就像一架天平,阴、阳、气、血就像天平的两头。如果阴、阳在两头平衡了,这个人就不容易生病了。如果天平的一头轻、一头重,阳气太盛了,阴气太虚了,人就生病了。中医治病的手段,就是医生运用“砝码”,把重的一头减轻点,或者把轻的一头增加一点。减轻一点叫做清热、去火等;增加一点叫做补虚。不管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只要调平“天平”,疾病就没有了。

“以述为作”,是中医的发展观。“以述为作”是孔子的话,是说以继承促发展,所以中医才能够生生不息,为老百姓所接受,为老百姓的健康提供西医以外的另一个路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是“顺”

    中医讲究“以顺为养”,“顺”就是随心、随意、随缘,不能刻意。如果是专门为养生而养生,你天天都在想养生,那就无所适从了,养生问题不能刻意,只求一个“顺”字,能做到随心、随意、随缘,也就掌握了养生的大法。

“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养精神),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健体魄),摄养无亏(保饮食),兼饵良药(善药物),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养性延命录·序》)

这是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讲的,他是个养生大家,他的《养性延命录》里有这么一段话,养性就是养生,延命就是长寿。他这里说人要长寿有这四句话就够了,“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这句话是讲心静的意思,即不要胡思乱想,要心静一点,别这山看着那山高。“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人的生命就是这个元气,“子后”就是半夜之后,半夜是阴阳交替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能够保存元气,并在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话,就能生机旺盛。 “摄养无亏”,“摄养”就是饮食,吃饭合理,不要偏食,要吃饱饭、吃好饭。“兼饵良药”,请大家注意这个 “兼”字,如果加强体育锻炼,能够保证合理的饮食,再加上适当的药物,“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就是你活100岁都很正常,不是复杂的事了。所以通过对陶弘景这几句话的分析研究,我们再回来理解养生的精髓,就一点都不复杂

了。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尔。”(《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这是陶弘景借古代寿星彭祖的话来说明养生道理的。彭祖是中国传说中的长寿老人,神话传说彭祖活了800岁,实际考证起码活了100多岁。彭祖是怎样养生的呢?

简单解释,“不思食”,不是不让你吃饭,而是说你不要吃了这个东西还想那个东西好,什么好吃吃什么。彭祖说要按照正常饮食,均衡饮食,不要今天吃熟食,明天吃半生半熟的,后天就要吃生的;吃了这个生的还想吃那个生的,尝了这个鲜儿还想尝那个鲜儿;今天说这个食物最补,你补这个,明天又补那个。 “不思声 ”,声是音乐,不思美乐,美乐是给人享受的,你不要什么都去享受,什么先进就玩什么,什么刺激就玩什么,正常地玩就行。“不思色”就是不要想那么多美色。“不思胜,不思负”,当遇见事情的时候,不能老想着你要胜利,不能输给别人,你少跟别人讲胜负,要正常对待胜负。“不思失,不思得”,即不要计较得失。“不思荣,不思辱”,就是荣辱不惊。 “心不劳,形不极”,就是不要想得太多了,身体不要太过疲劳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要透支脑力与体力。 “常导引,纳气,胎息尔 ”,有以上几点,再加上导引,导引就是锻炼,像我们现在做的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甚至包括一些女性练瑜伽,也都有导引的意思。纳气可以理解为气功,也可以理解为呼吸的功夫,正常的呼吸。

彭祖告诉我们说,不要胡思乱想,提倡均衡的饮食,正和的心态,顺其自然,加上不要过于疲劳,进行适当的锻炼,就能长寿了。

所以养生既不复杂,又不玄妙,人人都能做到。

(责任编辑:王汝斌)

【专家简介】

温长路,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以中医药文化、中医基础理论和医疗卫生政策为研究方向,担任《世界中西医结合》《环球中医药》《中医研究》《中医药文化》等多家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近年来,多次在一些会议、地区、媒体参加养生讲座,受到广泛关注。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