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听母亲讲她在新蔡县的日子

2014-12-2 14:14|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736| 评论: 0

摘要: 这是我珍藏的两张老照片,虽然它已经有了皱褶和裂痕,但是它承载着母亲的青春回忆。 我的父母亲是从太行山革命老区先后走出来的南下干部。建国初期,母亲在豫南新蔡县四区做妇女工作。当时,围绕“镇压**”和“土 .. ...

    这是我珍藏的两张老照片,虽然它已经有了皱褶和裂痕,但是它承载着母亲的青春回忆。

我的父母亲是从太行山革命老区先后走出来的南下干部。建国初期,母亲在豫南新蔡县四区做妇女工作。当时,围绕“土地改革”等两件大事,区干部全力以赴,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工作。

在那个年代,干部下乡都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白天帮老乡干活,晚上开群众大会。当时实行供给制,母亲他们吃饭在群众家轮着吃,饭后写个条子,月底房东拿着条子到区政府领钱,一顿饭差不多需要一千块旧币。刚刚翻身做主的农民真心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与当地干部亲如一家。大伙儿看到母亲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同志,还有身孕(怀的就是我),风里来雨里去的,不辞辛苦,所以对她格外关照。母亲到了新蔡,水土不服,常流鼻血,乡亲们看到了都尽力照顾她。赶上端午、中秋等节日,还给她改善一下生活。母亲开始不习惯吃鱼,乡亲们就专门把小鱼小虾炕焦,这样母亲吃起来就不用吐刺。

我出生后,母亲更加忙碌,每天中午都小跑赶回区里给我喂奶,然后回到村里,晚上再返回区里,天天如此。她经常一个人赶夜路,也不觉得害怕,因为她配有手枪,可以壮胆。

1952年初,母亲调到县妇联工作,后来担任县妇联主任。县城的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但她大部分工作时间仍在乡村。1953年初,妹妹出生,母亲休完45天产假后又奔赴乡村,投入到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去。开始,群众对统购统销不理解,存有疑虑,不愿卖粮食。母亲就与村干部一起组织群众大会进行动员,走进每家每户做宣传,讲粮食统购统销如何利国利民。他们还向乡亲们讲未来农村怎么美好,同时,他们和群众打成一片,帮乡亲们干农活,挑水,烧锅。那时,妹妹还在吃奶,母亲下乡把她和保姆带在身边。得知谁家的婴儿母乳不够吃,她就找上门给人家喂奶。怕小孩认生,母亲早上5点多趁天不亮就起来去喂奶。后来,妹妹出麻疹,母亲就把她送回县城,并给她断了奶。房东大娘心疼地说:“金水,银水,买不来奶水。你怎舍得给宝宝断奶呢!”说得母亲直掉眼泪。母亲他们通过反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得群众觉悟提高了,积极把粮食卖给国家。

新蔡境内地势低洼,又是淮河支流必经之地,年年都要防汛。1954年六七月份,母亲怀着几个月的身孕仍坚守在防汛堤坝上。她吃的是凉馍,喝的是生水,随身带着自备的人丹,晚上就睡在坝上临时搭的草棚里,草棚下雨天还漏雨。母亲每天夜里都要起来几次踏着泥泞打着手电筒在坝上巡逻。后来,母亲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不能走路,住进了医院,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防汛第一线。

那时,国家还很穷,交通很不便,县里干部下乡别说坐汽车,就是自行车也少见。母亲下乡都是步行,还要带着吃奶的孩子。有时到偏远的乡村,要走五六十里路甚至更远,于是她就请人用木制的独轮车推着孩子走。遇到太难走的路或雨雪天,她就请人用筐挑着孩子,另一头筐里放块土坯。1955年盛夏,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大弟弟下乡搞生产救灾,在烈日下走了几十里地,致使弟弟中暑,上吐下泻。到村里后,母亲给弟弟喂了大半碗水他才缓过来。灾后缺粮,母亲和群众一样顿顿都是清水煮红薯干。由于营养跟不上,她的奶水不足。1956年底一天的后半夜,母亲挑着3个月大的二弟和大家一起,顶风冒雪,又出发了。到了目的地,婴儿的被子上都是冰花,母亲也成了“白毛女”。她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立即组织召开乡村干部会议,传达上级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精神。

这些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老母亲仍念念不忘,常对我们谈起。于是,我就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这也是一份献给母亲85岁生日的礼物。我问母亲,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既要坚持工作又要带好孩子,不觉得苦吗?母亲说,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吃惯了苦,为党的工作吃苦、为人民群众吃苦、为下一代吃苦,再苦也值得,苦中有乐,苦后有甜。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