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人民记者穆青

2014-12-2 14:01|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 查看: 2109| 评论: 0

摘要: 他被誉为新中国的“新闻泰斗”。他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新闻界的典范;他和同事记录并传播了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和价值观;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就 ...

他被誉为新中国的“新闻泰斗”。他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新闻界的典范;他和同事记录并传播了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和价值观;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就是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

穆青于1921年生于安徽蚌埠,10岁时举家迁回开封杞县祖母的娘家。河南这片厚土就是他的生命之根。穆青的祖父为晚清举人,国学素养深厚,又是书法家,穆青四五岁时祖父就给他“开蒙”,亲授书法和《千字文》《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功课,他在家学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如果说国学打造了穆青生命链条的第一环,那么杞县大同中学的师长,则以国难当头的民族大义和匹夫之责与之链接。1933年,12岁的穆青遇到了对他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中共地下党员、国文老师梁雷。“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现在就是热血男儿为国尽忠的时候”,梁雷慷慨激昂的讲演成为穆青心中的革命火种。

1937年,华北沦陷,太原失守,开封危在旦夕。正在开封两河中学读高一的穆青,与几个同学北上山西参加八路军。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南逃的难民:破箩筐挑着脏兮兮的孩子,破棉袄翻露着黑乎乎的棉絮,一张张在黄沙、黄柳间晃动的饥饿面孔……多少年后,这一幅幅凄苦的画面,都是他对社会发言的底稿。

1937年底,穆青到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学兵队,后随部队走太行、去冀中,对敌宣传、写剧本、当文化教员,是战士们羡慕的“高级知识分子”。烽火硝烟中,18岁的穆青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宣誓入党。1940年,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为了保存一批知识分子干部,上级决定抽调穆青到延安学习。就在穆青走后的第三天,日本袭击了他原在的120师政治部宣传部,许多战友壮烈牺牲。穆青曾坦露心声:我是一个幸存者,幸存者应有幸存者的责任感。为此,他满含热泪写下了《热爱这块血染的土地》一文。

在延安鲁艺,穆青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听茅盾讲《中国市民文学》,周扬讲《文学概论》,周立波讲《中外名著选读》,何其芳讲现代散文和诗……在窑洞一根棉芯的麻籽油灯下,他开始了字斟句酌的小说习作。后来他以文章名世,除自身禀赋与刻苦用功外,另一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他曾被中国现代文学的诸位大家点拨过。

1942年,穆青被调到延安《解放日报》社。从此,新闻工作他这一干就是60年。

19651217,在兰考县委的会议室里,穆青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身边的干部介绍焦书记的事迹。大家说着哭着,会议室里哭声一片。穆青坐不住了,他放下笔,不停地掏出手帕擦眼泪。他走到焦裕禄曾经坐过的因肝癌剧痛顶出窟窿的藤椅前,久久无语。接下来,他和同事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和精神,多少次,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穆青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那简直对不起老百姓。三天以后,在开封宾馆,穆青和冯建、周原组成了一个写作班子。196627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打破常规,占用新闻节目的时间,用1小时20分钟,播出了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而著名播音员齐越,则是含着热泪、几经哽咽才完成播音。焦裕禄的光辉形象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30多年后,一位开封科技干部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起身对素不相识的穆青恭恭敬敬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说:“为了焦裕禄,为了表达家乡人对您的尊重……”

在采访焦裕禄的那段日子里,穆青在河南走访了一圈。在林县红旗渠的排险工地,穆青撩开任羊成的衣服,身上一个个的血泡连着黑紫的老茧,那是任羊成整天在悬崖上高空作业被绳子勒出来的。看着看着,穆青把脸扭到一边去,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而另一个列入他写作计划的是河南宁陵县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人们都叫他“老坚决”。19794月,新华社播发了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介绍了植树模范潘从正的先进事迹。而关于任羊成的报道则是时隔28年,穆青又一次采访他之后,才写出了催人泪下的《两张闪光的照片》。为了还上这笔文债,他等待的时间是这么漫长。

“勿忘人民”是穆青的座右铭。他永远忘不了从延安赶往东北的风雪夜,靴子同双脚冻在一起。一位老大爷说:“你千万不能脱,脱了会把你的腿和脚弄坏的。”这位老乡敞开棉袄,把穆青的两只脚捂到自己的怀里。穆青79岁那年,在《从延安到东北》的散文中写道:“这个如慈父般的老人,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告诫自己,你的双腿甚至整个生命都是老百姓保护下来的,今生今世,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

穆青曾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八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太行红旗渠……他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民众的疾苦,用自己的心血去挖掘民众的闪光点,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载入共和国史册的人物。

晚年激情不老的穆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下了《人民呼唤焦裕禄》《潮涌中州》《情系人民》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他还把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来采写的梁雷、焦裕禄、吴吉昌等10个典型人物,汇集成12万字的《十个共产党员》出版。他眼睛湿润地说:“现在有些人已经逐渐把他们淡忘了,甚至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穆青的老同学、美籍华人、著名记者赵浩生在穆青作品研讨会上说,穆青应该是第十一个。

穆青还是著名的摄影家,他的摄影作品大气磅礴,令人震撼,却又真实自然,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人民及生活的热爱。晚年的穆青曾说:“从年龄上讲,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时代的灿烂风姿! 200392日,82岁的穆青登上了川藏交界的四姑娘山,回来后抱病整理照片。1011日凌晨,穆青在北京逝世。他心中还有几个典型人物,永远地留在了他没写完的稿纸上。

最新评论

回顶部